山坳里那一抹蔚蓝“警”色

时间: 2022-11-0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86

炊烟袅袅,谈笑间民警走进了老人的心坎

  一束阳光透过云层,柔和地洒在郁江之上,江面泛起了粼粼波光。沿着苗洞堡山蜿蜒的山路,尽头是彭水县保家镇羊头铺小学。

  羊头铺小学共有80多名学生,10月25日,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叔叔阿姨们带着书本、书包等礼物来看他们了。孩子们十分高兴,小脸上洋溢着羞涩腼腆的笑容,把叔叔阿姨们团团围住。在这个平日里较为冷清的大山里,当天充盈着热闹氛围。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在学校的音乐教室,孩子们与叔叔阿姨一起合唱《如愿》,他们放声高歌,尽情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孩子们口中的叔叔阿姨是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交通安全宣讲团的成员(以下简称宣讲团)。宣讲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深入重庆市各区县的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宣讲团成员包括1名负责人,3名协助负责人,27名具有多年授课经验、交通专业知识、唱歌、跳舞、演讲、课件制作、手语等专业特长的队员,以满足需要。

  组团两年以来,宣讲团成员在帮扶乡村一老一小群体、宣传交通安全的路上,已深入渝北区、梁平区、涪陵区、江津区、南川区、武隆区、酉阳县、石柱县、巫溪县、彭水县等10个区县的乡村,不管是热闹繁华的城区,还是道路崎岖的乡村,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留下了那一抹蔚蓝“警”色……

化妆对于大山里的留守老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新奇而幸福的事

  “漆黑路”只因他们不再漆黑

  早上6点45分,巫溪县蒲莲镇桔龙村,周遭一片漆黑冷寂,一声清亮的鸡鸣,划破了宁静。此时,8岁的小方(化名)已起床,穿戴整齐,将条桌上的书装进书包。“我走了,奶奶。”向奶奶告别后,小方一个人走上了漆黑的盘山村路。

  小方是巫溪县蒲莲镇桔龙村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她的住所离学校很远,因此她需要每天起早摸黑,徒步去学校上学,要花费2小时的时间才能走到学校,从一片漆黑走到天光大亮。放学以后,小方又原路返回,花费2小时的时间从日落时分走到周遭漆黑一片。

  小方是一名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外出务工,剩下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她。“爸爸妈妈在哪里呢?我想他们了,真想快点长大,到他们身边去呀!”小方常常这样问奶奶。奶奶往往会告诉她:“等过年的时候,他们就会回来看你了,你要听话,努力读书。”

  小方的境遇,就是绝大多数乡村留守儿童共同的境遇。经济快速发展,青壮年背井离乡去城市务工,将孩子留在老家农村,由亲属照顾。这些留在农村没有父母陪伴关爱而孤独成长的孩子,在中国有6100万。数字背后,是承受孤寂、缺乏安全感、渴望温暖的一个个雀跃生命。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大多数村庄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上过往的车辆多,留守儿童在地形复杂、交通设施不健全的乡村道路上单独行走时,极易被驾驶员忽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得知留守儿童徒步上学的情况,重庆交巡警萌生了开展“点亮上学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的想法。2021年12月28日,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的民警们收拾好物品,开车驶向了巫溪县。

在羊头铺小学,钢索铁桥是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交通安全尤为重要

  2021年12月29日,“点亮上学路”主题活动在巫溪县蒲莲镇桔龙村小学、兴鹿村小学、中柱村小学正式启动。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巫溪县教委共同为新建的“交通安全小课堂”揭牌,小课堂正式投入使用。民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交通安全教育课,播放了农村学生出行安全警示片,开展了互动小游戏,孩子们在欢歌笑语中学习了交通安全知识。

  民警还向孩子们赠送了反光书包、手电筒、小黄帽等交通安全防护物品,在学校周边安装了道路反光镜、交通安全提示牌等安全防护设施,在硬件上保障孩子们的出行安全。

  不仅如此,民警们当天还专门送小方和其他几位徒步上学的孩子回家。在民警们的一路陪伴下,孩子们背着反光书包,欢畅又安心地往家里走去。慢慢地,天色暗下来,但是孩子们不再害怕。黑夜中,一道道光束照亮了孩子的前路,是民警站在孩子们身后,打开了手电筒;反光书包背在孩子们背上,提醒后方的来车:“小朋友出没,注意礼让!”

  值得一提的是,“点亮上学路”主题活动启动后,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成立了交通安全宣讲团,集结力量,继续深入农村偏远地区,为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带去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奇体验。

  自学手语敲开心灵之门

  小陆(化名)是一名听力障碍儿童,她在武隆区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今年初,小陆在上学途中受到了一辆货车的惊吓。

  据了解,全国7~14岁听力障碍儿童数量近380万,他们的上学安全问题一样不容忽视。但因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走进听障儿童的世界,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小陆的老师徐灵娜无意间向爱人陈虹宇聊起了这个问题,作为交通安全宣讲团成员的陈虹宇,便在2022年2月春季开学的时候,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讲过一次课,然而因为沟通等问题,讲课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是由我来上课,我的爱人进行翻译,但是翻译的过程中,她不太熟悉一些专业词汇,学生也会因为两个人站在讲台而分散注意力,导致上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陈虹宇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常规授课方法行不通,于是和宣讲团的同志们商量,由自己的妻子担任大家的手语老师,通过宣讲团推荐和志愿参与,一个临时的手语学习班成立了。

  就因为“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就因为想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到交通安全教育,民警们每天坚持练习手语,就算在单位值班的时候,也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为这堂课,他们已经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

  不仅如此,为了让孩子们的交通安全课更有实际意义,宣讲团还将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拍成照片制成课件,反复修改、打磨讲解内容,并把孩子们带到平日里上学的道路中去实际体验。

拍摄全家福使农家小院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交通安全课。”今年9月5日,准备充分的陈虹宇站在武隆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讲台,用熟练的手语与听力障碍儿童沟通着,给他们讲解红绿灯、斑马线、过马路、乘坐车辆等交通安全知识。

  “陈叔叔讲的课很棒,我能听懂,对我有帮助。”学生小陆(化名)脸挂笑容比划着手语。“除了老师以外,这个警察叔叔是第一个用手语给我们讲课的人,谢谢!”学生小叶(化名)表示扎实地学到了知识。

  据了解,下一步,交通安全宣讲团还会前往其他区县,继续为听障儿童讲交通安全课,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受到交通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知危险 会避险”的能力。

  事实上,村里除了留守儿童,还有另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空巢老人。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许多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路是越修越好了,但是村里老人交通安全意识还需要提升。于是,交通安全宣讲团采取了老人喜欢且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在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鼓励婆婆们体验化妆,并为她们拍“全家福”,以这种方式抚慰空巢老人孤独的心,从而更好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交通安全宣传只有起始,没有停歇。”据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交通安全宣讲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步履不停,走入更多的乡村,为当地人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

  记者 刘 旭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山坳里那一抹蔚蓝“警”色

炊烟袅袅,谈笑间民警走进了老人的心坎

  一束阳光透过云层,柔和地洒在郁江之上,江面泛起了粼粼波光。沿着苗洞堡山蜿蜒的山路,尽头是彭水县保家镇羊头铺小学。

  羊头铺小学共有80多名学生,10月25日,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叔叔阿姨们带着书本、书包等礼物来看他们了。孩子们十分高兴,小脸上洋溢着羞涩腼腆的笑容,把叔叔阿姨们团团围住。在这个平日里较为冷清的大山里,当天充盈着热闹氛围。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在学校的音乐教室,孩子们与叔叔阿姨一起合唱《如愿》,他们放声高歌,尽情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孩子们口中的叔叔阿姨是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交通安全宣讲团的成员(以下简称宣讲团)。宣讲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深入重庆市各区县的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宣讲团成员包括1名负责人,3名协助负责人,27名具有多年授课经验、交通专业知识、唱歌、跳舞、演讲、课件制作、手语等专业特长的队员,以满足需要。

  组团两年以来,宣讲团成员在帮扶乡村一老一小群体、宣传交通安全的路上,已深入渝北区、梁平区、涪陵区、江津区、南川区、武隆区、酉阳县、石柱县、巫溪县、彭水县等10个区县的乡村,不管是热闹繁华的城区,还是道路崎岖的乡村,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留下了那一抹蔚蓝“警”色……

化妆对于大山里的留守老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新奇而幸福的事

  “漆黑路”只因他们不再漆黑

  早上6点45分,巫溪县蒲莲镇桔龙村,周遭一片漆黑冷寂,一声清亮的鸡鸣,划破了宁静。此时,8岁的小方(化名)已起床,穿戴整齐,将条桌上的书装进书包。“我走了,奶奶。”向奶奶告别后,小方一个人走上了漆黑的盘山村路。

  小方是巫溪县蒲莲镇桔龙村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她的住所离学校很远,因此她需要每天起早摸黑,徒步去学校上学,要花费2小时的时间才能走到学校,从一片漆黑走到天光大亮。放学以后,小方又原路返回,花费2小时的时间从日落时分走到周遭漆黑一片。

  小方是一名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外出务工,剩下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她。“爸爸妈妈在哪里呢?我想他们了,真想快点长大,到他们身边去呀!”小方常常这样问奶奶。奶奶往往会告诉她:“等过年的时候,他们就会回来看你了,你要听话,努力读书。”

  小方的境遇,就是绝大多数乡村留守儿童共同的境遇。经济快速发展,青壮年背井离乡去城市务工,将孩子留在老家农村,由亲属照顾。这些留在农村没有父母陪伴关爱而孤独成长的孩子,在中国有6100万。数字背后,是承受孤寂、缺乏安全感、渴望温暖的一个个雀跃生命。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大多数村庄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上过往的车辆多,留守儿童在地形复杂、交通设施不健全的乡村道路上单独行走时,极易被驾驶员忽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得知留守儿童徒步上学的情况,重庆交巡警萌生了开展“点亮上学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的想法。2021年12月28日,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的民警们收拾好物品,开车驶向了巫溪县。

在羊头铺小学,钢索铁桥是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交通安全尤为重要

  2021年12月29日,“点亮上学路”主题活动在巫溪县蒲莲镇桔龙村小学、兴鹿村小学、中柱村小学正式启动。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巫溪县教委共同为新建的“交通安全小课堂”揭牌,小课堂正式投入使用。民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交通安全教育课,播放了农村学生出行安全警示片,开展了互动小游戏,孩子们在欢歌笑语中学习了交通安全知识。

  民警还向孩子们赠送了反光书包、手电筒、小黄帽等交通安全防护物品,在学校周边安装了道路反光镜、交通安全提示牌等安全防护设施,在硬件上保障孩子们的出行安全。

  不仅如此,民警们当天还专门送小方和其他几位徒步上学的孩子回家。在民警们的一路陪伴下,孩子们背着反光书包,欢畅又安心地往家里走去。慢慢地,天色暗下来,但是孩子们不再害怕。黑夜中,一道道光束照亮了孩子的前路,是民警站在孩子们身后,打开了手电筒;反光书包背在孩子们背上,提醒后方的来车:“小朋友出没,注意礼让!”

  值得一提的是,“点亮上学路”主题活动启动后,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成立了交通安全宣讲团,集结力量,继续深入农村偏远地区,为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带去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新奇体验。

  自学手语敲开心灵之门

  小陆(化名)是一名听力障碍儿童,她在武隆区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今年初,小陆在上学途中受到了一辆货车的惊吓。

  据了解,全国7~14岁听力障碍儿童数量近380万,他们的上学安全问题一样不容忽视。但因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走进听障儿童的世界,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小陆的老师徐灵娜无意间向爱人陈虹宇聊起了这个问题,作为交通安全宣讲团成员的陈虹宇,便在2022年2月春季开学的时候,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讲过一次课,然而因为沟通等问题,讲课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是由我来上课,我的爱人进行翻译,但是翻译的过程中,她不太熟悉一些专业词汇,学生也会因为两个人站在讲台而分散注意力,导致上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陈虹宇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常规授课方法行不通,于是和宣讲团的同志们商量,由自己的妻子担任大家的手语老师,通过宣讲团推荐和志愿参与,一个临时的手语学习班成立了。

  就因为“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就因为想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到交通安全教育,民警们每天坚持练习手语,就算在单位值班的时候,也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为这堂课,他们已经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

  不仅如此,为了让孩子们的交通安全课更有实际意义,宣讲团还将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拍成照片制成课件,反复修改、打磨讲解内容,并把孩子们带到平日里上学的道路中去实际体验。

拍摄全家福使农家小院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交通安全课。”今年9月5日,准备充分的陈虹宇站在武隆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讲台,用熟练的手语与听力障碍儿童沟通着,给他们讲解红绿灯、斑马线、过马路、乘坐车辆等交通安全知识。

  “陈叔叔讲的课很棒,我能听懂,对我有帮助。”学生小陆(化名)脸挂笑容比划着手语。“除了老师以外,这个警察叔叔是第一个用手语给我们讲课的人,谢谢!”学生小叶(化名)表示扎实地学到了知识。

  据了解,下一步,交通安全宣讲团还会前往其他区县,继续为听障儿童讲交通安全课,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受到交通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知危险 会避险”的能力。

  事实上,村里除了留守儿童,还有另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空巢老人。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许多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路是越修越好了,但是村里老人交通安全意识还需要提升。于是,交通安全宣讲团采取了老人喜欢且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在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鼓励婆婆们体验化妆,并为她们拍“全家福”,以这种方式抚慰空巢老人孤独的心,从而更好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交通安全宣传只有起始,没有停歇。”据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交通安全宣讲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步履不停,走入更多的乡村,为当地人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

  记者 刘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