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秀山“屋脊”的富裕之花——秀山县公安局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时间: 2022-12-2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56

  在武陵山腹地,秀山县通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百姓富裕按下了“快进键”,山银花开在全县村村寨寨,成为百姓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了百姓的“富裕花”。近日,记者走进秀山县公安局,采访了该局几任第一书记驻扎溶溪镇回星村致力乡村振兴,以党建融会贯通,大兴以路带振,以山银花、吊瓜为主导产业,带领百姓走上致富之路的点点滴滴。

  党建提供组织保障

  回星村都坐落在秀山县四大盖之一的平阳盖之巅,共5个组1680多人,被称为“秀山屋脊”,这里土地贫瘠,水、电、路不发达,“三农”滞后。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端,在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和当地党委的指导下,快速把党建工作抓起来,从支部入手到个别党员帮扶,一对一学习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维护党中央,维护上级党委和村支部的决策上来。”原驻村第一书记、原县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杨小林说。

  为此,该村在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后,根据村情实际,着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化,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培育新型人才,锻造振兴乡村,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天路”通往百姓心中

  回星村所处高山地区,距县城和镇政府都有近20公里,只有一条由县城通往镇政府的过境公路,进村入组的通道基本没有,农民还处于肩挑背磨的劳动状态,这也导致村民不愿种地、养殖,土地撂荒,产业无从发展。

  驻村工作队进驻后,把脉问诊挖“穷根”。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组院到户为老百姓宣传修路发展的重要性,解决老百姓提出的合法、合理问题。同时经过努力,主动到县相关部门联系项目资金支持,5年时间,投资1800多万元,打通了回星村沿村公路。沿途公路的修通,让老百姓欢欣鼓舞,村民们“摆龙门阵”都离不开谈论家乡的公路,夸奖县公安局几任驻村工作队。

  “屋脊”上的富裕之花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发展,山银花产业都是秀山县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不可缺少的项目,成为村民们的“富裕花”。经过考察,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把这项产业纳入全村发展,实施土地流转,采取以大户带小户,村民户户种植的形式,做到家家户户有产业,男女老少皆务工,家门口就业有收入。

  米柜坨组村民邓刚明通过教育帮扶,种植山银花20多亩,年收入近10万元。在村里还是文明建设的带头户,利用院落打造,栽植花草,办起乡村休闲、娱乐场所,免费供村民读书、阅览、休闲;吊井组村民肖友波,身残志不残,通过帮扶脱贫搞起种养殖业,种植山银花10余亩,年收入4万多元;坝组村民杨秀友是该村致富的带头人,流转土地200多亩进行山银花种植,今年收成2.5万余公斤鲜花,收入近30万元。同时,还帮助30余村民就近临时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山银花产业发展达5000多亩,可采鲜花35万余公斤,收入突破400万元;鲜花采摘和管理期,全村每天有近千人在自家土地上采花,劳务日收入8万多元,开在“屋脊”上的山银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富裕之花。

  小小吊瓜产业振兴回星村

  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上,回星村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吊瓜种植上,采取集体经济+大户+农户种植的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以70%集体资金+25%大户种植+5%困难救济提成,全体村民参与,办起吊瓜集体经济产业园。自2020年以来,全村1680位村民每年均可分红。

  吊瓜产业园一角吊瓜产业的兴起,不但凝聚了村民的向心力,而且解决了个别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临时困难,同时也适用有钱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解决群众文化生活、妇女之家、代表之家所开展的活动所需。

  小小吊瓜产业,从回星村的发展到全县10余个乡镇的推广,几乎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一个“黄金”产业,为全县乡村振兴写下新的篇章。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杨小林 陈俊雄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开在秀山“屋脊”的富裕之花——秀山县公安局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在武陵山腹地,秀山县通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百姓富裕按下了“快进键”,山银花开在全县村村寨寨,成为百姓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了百姓的“富裕花”。近日,记者走进秀山县公安局,采访了该局几任第一书记驻扎溶溪镇回星村致力乡村振兴,以党建融会贯通,大兴以路带振,以山银花、吊瓜为主导产业,带领百姓走上致富之路的点点滴滴。

  党建提供组织保障

  回星村都坐落在秀山县四大盖之一的平阳盖之巅,共5个组1680多人,被称为“秀山屋脊”,这里土地贫瘠,水、电、路不发达,“三农”滞后。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端,在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和当地党委的指导下,快速把党建工作抓起来,从支部入手到个别党员帮扶,一对一学习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维护党中央,维护上级党委和村支部的决策上来。”原驻村第一书记、原县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杨小林说。

  为此,该村在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后,根据村情实际,着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化,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培育新型人才,锻造振兴乡村,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天路”通往百姓心中

  回星村所处高山地区,距县城和镇政府都有近20公里,只有一条由县城通往镇政府的过境公路,进村入组的通道基本没有,农民还处于肩挑背磨的劳动状态,这也导致村民不愿种地、养殖,土地撂荒,产业无从发展。

  驻村工作队进驻后,把脉问诊挖“穷根”。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组院到户为老百姓宣传修路发展的重要性,解决老百姓提出的合法、合理问题。同时经过努力,主动到县相关部门联系项目资金支持,5年时间,投资1800多万元,打通了回星村沿村公路。沿途公路的修通,让老百姓欢欣鼓舞,村民们“摆龙门阵”都离不开谈论家乡的公路,夸奖县公安局几任驻村工作队。

  “屋脊”上的富裕之花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发展,山银花产业都是秀山县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不可缺少的项目,成为村民们的“富裕花”。经过考察,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把这项产业纳入全村发展,实施土地流转,采取以大户带小户,村民户户种植的形式,做到家家户户有产业,男女老少皆务工,家门口就业有收入。

  米柜坨组村民邓刚明通过教育帮扶,种植山银花20多亩,年收入近10万元。在村里还是文明建设的带头户,利用院落打造,栽植花草,办起乡村休闲、娱乐场所,免费供村民读书、阅览、休闲;吊井组村民肖友波,身残志不残,通过帮扶脱贫搞起种养殖业,种植山银花10余亩,年收入4万多元;坝组村民杨秀友是该村致富的带头人,流转土地200多亩进行山银花种植,今年收成2.5万余公斤鲜花,收入近30万元。同时,还帮助30余村民就近临时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山银花产业发展达5000多亩,可采鲜花35万余公斤,收入突破400万元;鲜花采摘和管理期,全村每天有近千人在自家土地上采花,劳务日收入8万多元,开在“屋脊”上的山银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富裕之花。

  小小吊瓜产业振兴回星村

  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上,回星村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吊瓜种植上,采取集体经济+大户+农户种植的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以70%集体资金+25%大户种植+5%困难救济提成,全体村民参与,办起吊瓜集体经济产业园。自2020年以来,全村1680位村民每年均可分红。

  吊瓜产业园一角吊瓜产业的兴起,不但凝聚了村民的向心力,而且解决了个别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临时困难,同时也适用有钱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解决群众文化生活、妇女之家、代表之家所开展的活动所需。

  小小吊瓜产业,从回星村的发展到全县10余个乡镇的推广,几乎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一个“黄金”产业,为全县乡村振兴写下新的篇章。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杨小林 陈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