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组织处处长 李朝林:推进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时间: 2023-01-1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61

李朝林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志愿者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组织处处长李朝林提交提案,建议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李朝林表示,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他曾投身志愿者队伍,在此期间他感触很深。疫情防控中,志愿者发挥专业多元、联系广泛等优势,开展核酸采样、物资采购、政策宣讲、舆情引导等工作,成为撬动社区战疫的有效支点,是社区居民看得见、能感受的志愿服务形式,基层治理中很多类似志愿服务的有效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李朝林经过进一步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地方立法、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丰富服务活动、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引领价值的风向标。但我市志愿服务工作也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在服务社区、助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志愿服务面宽线长点多,统筹管理难度大,志愿服务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

  志愿服务的参与面不宽、参与感不强,全市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占比不高,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更少。

  为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李朝林提交了《关于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助力基层治理的建议》,建议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我市志愿者服务水平。

  加强资源统筹,引导更多志愿服务力量进基层。管理及统筹机构要引导志愿服务眼睛向下、工作求实,减少“站台”“出众”的安排,将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做好“最后一米”的服务;加强分类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让更多社区外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连接作用,打造志愿服务“同心圆”,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通过明确协同治理目标,激活居民主体意识、服务能力和价值认同,加强社区与民众的连接,在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优化服务项目,增强基层志愿服务的实效性。比如加强需求端调研,既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功能,更要在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需求中,找到社会认同、群众期盼、能够做又做得好的项目。着眼解决基层社区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不匹配问题,通过“请进来”,即定期或不定期引入禁毒、帮教以及医疗等外部专业志愿项目,或者组织社区有特殊需求的居民“走出去”参加更大区域内开展的专业化志愿服务。

  强化保障,完善基层社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党建工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协调解决社区外志愿服务“进得来”的问题,有效规避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律、安全等风险。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及志愿服务活动相关规定,降低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准入门槛,探索以居民小区、社区为单位的集体登记办法,加强社工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让更多社区居民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及接受社区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建立激励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增加现有的星级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创先争优评比表彰活动频次,并向社区倾斜,同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激活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持久动力,引导更多人终身参与志愿服务。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提升志愿服务者专业服务能力,推进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记者 唐孝忠 饶 果 叶惠娟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组织处处长 李朝林:推进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李朝林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志愿者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是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今年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组织处处长李朝林提交提案,建议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李朝林表示,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他曾投身志愿者队伍,在此期间他感触很深。疫情防控中,志愿者发挥专业多元、联系广泛等优势,开展核酸采样、物资采购、政策宣讲、舆情引导等工作,成为撬动社区战疫的有效支点,是社区居民看得见、能感受的志愿服务形式,基层治理中很多类似志愿服务的有效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李朝林经过进一步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地方立法、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丰富服务活动、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引领价值的风向标。但我市志愿服务工作也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在服务社区、助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志愿服务面宽线长点多,统筹管理难度大,志愿服务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

  志愿服务的参与面不宽、参与感不强,全市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占比不高,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更少。

  为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李朝林提交了《关于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助力基层治理的建议》,建议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我市志愿者服务水平。

  加强资源统筹,引导更多志愿服务力量进基层。管理及统筹机构要引导志愿服务眼睛向下、工作求实,减少“站台”“出众”的安排,将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做好“最后一米”的服务;加强分类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让更多社区外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连接作用,打造志愿服务“同心圆”,构筑社区治理“共同体”,通过明确协同治理目标,激活居民主体意识、服务能力和价值认同,加强社区与民众的连接,在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优化服务项目,增强基层志愿服务的实效性。比如加强需求端调研,既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功能,更要在基层治理的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需求中,找到社会认同、群众期盼、能够做又做得好的项目。着眼解决基层社区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不匹配问题,通过“请进来”,即定期或不定期引入禁毒、帮教以及医疗等外部专业志愿项目,或者组织社区有特殊需求的居民“走出去”参加更大区域内开展的专业化志愿服务。

  强化保障,完善基层社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党建工作,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协调解决社区外志愿服务“进得来”的问题,有效规避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律、安全等风险。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及志愿服务活动相关规定,降低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准入门槛,探索以居民小区、社区为单位的集体登记办法,加强社工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让更多社区居民以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及接受社区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建立激励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增加现有的星级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创先争优评比表彰活动频次,并向社区倾斜,同时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激活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持久动力,引导更多人终身参与志愿服务。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提升志愿服务者专业服务能力,推进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记者 唐孝忠 饶 果 叶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