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乡亲们唱好乡村振兴的“山海恋歌”

时间: 2023-03-1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943

  “我们这里,脚下有公园,抬头有蓝天,身边鸟语花香、眼中青山绿水,吃山珍河鲜,喝甘甜泉水。”日前,在文家院子刚碰头,驻村第一书记秦小亮便向记者推荐起黄坝村的乡村体验旅游来,“现在全县倾力打造酉阳800区域公共品牌,黄坝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平均海拔800米,负氧离子含量高,温度适宜,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玩雪,是体验山村田园乐趣的好地方。”

  酉阳县车田乡黄坝村曾是重庆市10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21年,重庆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派秦小亮到此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此前他在重庆海事局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从“水里”到“山上”,从“海事”到“三农”,刚开始,他内心忐忑,如今,他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强产业

  为集体经济造血

  “谢谢秦书记,他帮我们做成想了好几年都没做成的事。”黄坝村5组组长满家旬激动地对记者说。满家旬口中的“事”是指司竹坝撂荒田整治。以前的司竹坝稻米,远近闻名,供不应求,但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再好的稻田也荒废了……满家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退伍回来的他,秉承了部队的优良作风,立志要在家乡有所作为,发展司竹坝优质水稻,就是他率先向工作队建言的。

  为了验证司竹坝是否适合水稻产业,秦小亮邀请市里的水稻专家实地调研,测算海拔、光照、水源、土质后,专家还带着样本回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司竹坝非常适宜种植优质水稻。

检查高山蔬菜生长情况(资料图)

  找准了方向,秦小亮带着大家开始土地流转整备、稻种挑选培育、组织人员到农科院学习。“秧苗插下去了,这还不够,没有市场的农产品不能叫商品。”秦小亮在村组会上指出问题后,便和村支书去北纬28度、酉青创等企业谈合作,打电话给熟悉的单位要订单,实实在在当起了业务员。

  去年底一算账,虽然经历了罕见旱情,但仍有盈余,村民还能通过务工增收,荒田也收拾好了,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秦小亮说:“值了!当初选择发展水稻,大家心里都没底,水稻的产值摆在那,没多大利润,而且土地流转是极其复杂的事情。最终坚持水稻种植,既是结合本地实际,变优势为胜势,更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碗里装着中国自己的粮食。”

  “山地农业利润不高,只有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有出路,黄坝村一直在向农文旅综合发展方向努力。”秦小亮拿着手上的《黄坝村农耕文化体验之插秧节活动方案》向记者介绍。

  助就业

  帮脱贫家庭增收

  “秦书记,我明天就去和民生轮船公司签合同了,谢谢您。”说这话的是4组脱贫户毛永明(化名)的幺儿——毛嘉晟(化名),今年18岁。孩子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对这个不富裕的家庭来说,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实习期每个月就有4800元,3个月的实习期一过,工资又能增加,我打算给爸爸妈妈添置点东西。”谈到工作,毛嘉晟开心得像个小孩子。

  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为村民增加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举措。“只要有就业,农民就能增加收入,乡村幸福生活就有底气。”趁着乡村振兴好政策,结合海事行业特点,秦小亮当起了牵线搭桥的红娘,他说:“一方面,航运公司要发展,需要一些能适应船舶艰苦工作环境的青年;另一方面,一些农村青年虽然学历不高,但能吃苦,想学本领。两者可以充分结合起来,彼此共赢。”

  在各方合力下,一条水上就业帮扶绿色通道打开,10名脱贫人员获得免费技能培训,并到航运公司就业,户均年收入增加约6万元。毛嘉晟表示要认真学习,两年后考上三副,为家里挣更多钱。

  利长远

  给留守儿童筑梦

  “前面就是我们的村小,上学期有23名学生,这个学期只有16名,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校负责人汪志川介绍道。

  在黄坝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们也有着“一天只吃两餐”的生活习惯。要为黄坝村育好乡村振兴苗,孩子们的健康是头等大事,秦小亮决定改善他们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吃得更健康,于是从筹集的资金中挤出6万元用于健康早餐,加上营养午餐政策,孩子们的营养得到了保障。

为留守儿童送营养早餐(资料图)

  记者跟着秦小亮走进学校,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传来,一群身穿海事制服的哥哥姐姐在陪孩子们做游戏,这是秦小亮和重庆海事局团委组织开展的“大手拉小手,海燕来助教”活动。海事青年们还自发组织捐赠,送来了价值20000多元的学习生活用品。为了缩短留守儿童的起跑线,秦小亮邀请大学生上起了英语课,并筹集10台电脑普及计算机知识。

  “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才是‘尚行同梦’的初心,做得不多,只为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插上梦想的翅膀,将来能回馈家乡。”秦小亮向记者介绍了活动的意义。

  办实事

  纾困解忧暖民心

  “秦书记,到我家坐坐,有好东西。”大家刚下车就听到亲热的招呼声。“姚大哥,谢谢。”秦小亮告诉记者:“别看姚元详年龄不大,说话直、冲、但有分量,寨子的人推选老姚为族长。”

  老姚指着春节期间刚修好的蓄水池,“秦书记,这个没有你的帮助,可修不成,我代表村民谢谢你。”去年夏天,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村里大部分寨子靠政府送水。金木坪有口水井,平时满足附近村民吃水没有问题,一旦遇到旱季,出水锐减,就得等政府送水。

秦小亮查看饮用水保障情况(资料图)

  “把水蓄起来,能解决大家应急吃水吗?”秦小亮知晓情况后询问老姚。“能,但修一个蓄水池可要花老多钱了。”“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两个条件:一是大家要自己出工;二是本着实用性,不花冤枉钱。”老姚想了想,一拍腿:“好,那就说定了。等过年,我让大家回来一起修。”

  相同的场景在3组偏岩洞也上演着。看着蓄满的水池,村民们高呼:“这水池装满了海事的恩情,是秦书记送给我们的礼物。”从此,“海事秦”的称呼不胫而走。

入户走访村民(资料图)

  秦小亮说:“不单单是修了两座蓄水池,解决了60户300多人应急吃水难的大事,由工作队筹集资金、村民出工出力的合作模式,也有效激发了大家的主动性,不再‘等靠要’,花最少的钱保证了最好的质量,这才是让我最高兴的。”

  “村民关注关心的事情很多,我们根据能力大小和轻重缓急,分批次有步骤地去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对全村进行‘点亮’,在全村重点区域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大家出行,也照亮黄坝人的乡村振兴之路。”秦小亮补充道。

  “两年的乡村振兴工作,你的经验是什么?”“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身后有强大的组织。”面对记者的问题,秦小亮回答说,最需要感谢的是重庆海事局党委。自己刚到黄坝村没多久,重庆海事局党组工作部党支部就与黄坝村党支部签订了共建协议,明确“组织联建、队伍共育、实事同办”3个方面共建目标。他表示,自己很多工作的开展,都是在重庆海事局党委指导下,依托共建支部推动的,包括“共建支部+专家+农户”发展司竹坝优质水稻,“共建支部+团组织+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才,“共建支部+社会企业+脱贫农户”搭建水上就业通道,“共建支部+带头人+村民”建强惠民基础设施等。

  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海事秦”奋斗在振兴路上。

  记者 杨 雪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带乡亲们唱好乡村振兴的“山海恋歌”

  “我们这里,脚下有公园,抬头有蓝天,身边鸟语花香、眼中青山绿水,吃山珍河鲜,喝甘甜泉水。”日前,在文家院子刚碰头,驻村第一书记秦小亮便向记者推荐起黄坝村的乡村体验旅游来,“现在全县倾力打造酉阳800区域公共品牌,黄坝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平均海拔800米,负氧离子含量高,温度适宜,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玩雪,是体验山村田园乐趣的好地方。”

  酉阳县车田乡黄坝村曾是重庆市10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21年,重庆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派秦小亮到此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此前他在重庆海事局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从“水里”到“山上”,从“海事”到“三农”,刚开始,他内心忐忑,如今,他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强产业

  为集体经济造血

  “谢谢秦书记,他帮我们做成想了好几年都没做成的事。”黄坝村5组组长满家旬激动地对记者说。满家旬口中的“事”是指司竹坝撂荒田整治。以前的司竹坝稻米,远近闻名,供不应求,但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再好的稻田也荒废了……满家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退伍回来的他,秉承了部队的优良作风,立志要在家乡有所作为,发展司竹坝优质水稻,就是他率先向工作队建言的。

  为了验证司竹坝是否适合水稻产业,秦小亮邀请市里的水稻专家实地调研,测算海拔、光照、水源、土质后,专家还带着样本回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司竹坝非常适宜种植优质水稻。

检查高山蔬菜生长情况(资料图)

  找准了方向,秦小亮带着大家开始土地流转整备、稻种挑选培育、组织人员到农科院学习。“秧苗插下去了,这还不够,没有市场的农产品不能叫商品。”秦小亮在村组会上指出问题后,便和村支书去北纬28度、酉青创等企业谈合作,打电话给熟悉的单位要订单,实实在在当起了业务员。

  去年底一算账,虽然经历了罕见旱情,但仍有盈余,村民还能通过务工增收,荒田也收拾好了,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秦小亮说:“值了!当初选择发展水稻,大家心里都没底,水稻的产值摆在那,没多大利润,而且土地流转是极其复杂的事情。最终坚持水稻种植,既是结合本地实际,变优势为胜势,更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碗里装着中国自己的粮食。”

  “山地农业利润不高,只有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有出路,黄坝村一直在向农文旅综合发展方向努力。”秦小亮拿着手上的《黄坝村农耕文化体验之插秧节活动方案》向记者介绍。

  助就业

  帮脱贫家庭增收

  “秦书记,我明天就去和民生轮船公司签合同了,谢谢您。”说这话的是4组脱贫户毛永明(化名)的幺儿——毛嘉晟(化名),今年18岁。孩子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对这个不富裕的家庭来说,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实习期每个月就有4800元,3个月的实习期一过,工资又能增加,我打算给爸爸妈妈添置点东西。”谈到工作,毛嘉晟开心得像个小孩子。

  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为村民增加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举措。“只要有就业,农民就能增加收入,乡村幸福生活就有底气。”趁着乡村振兴好政策,结合海事行业特点,秦小亮当起了牵线搭桥的红娘,他说:“一方面,航运公司要发展,需要一些能适应船舶艰苦工作环境的青年;另一方面,一些农村青年虽然学历不高,但能吃苦,想学本领。两者可以充分结合起来,彼此共赢。”

  在各方合力下,一条水上就业帮扶绿色通道打开,10名脱贫人员获得免费技能培训,并到航运公司就业,户均年收入增加约6万元。毛嘉晟表示要认真学习,两年后考上三副,为家里挣更多钱。

  利长远

  给留守儿童筑梦

  “前面就是我们的村小,上学期有23名学生,这个学期只有16名,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校负责人汪志川介绍道。

  在黄坝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们也有着“一天只吃两餐”的生活习惯。要为黄坝村育好乡村振兴苗,孩子们的健康是头等大事,秦小亮决定改善他们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吃得更健康,于是从筹集的资金中挤出6万元用于健康早餐,加上营养午餐政策,孩子们的营养得到了保障。

为留守儿童送营养早餐(资料图)

  记者跟着秦小亮走进学校,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传来,一群身穿海事制服的哥哥姐姐在陪孩子们做游戏,这是秦小亮和重庆海事局团委组织开展的“大手拉小手,海燕来助教”活动。海事青年们还自发组织捐赠,送来了价值20000多元的学习生活用品。为了缩短留守儿童的起跑线,秦小亮邀请大学生上起了英语课,并筹集10台电脑普及计算机知识。

  “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才是‘尚行同梦’的初心,做得不多,只为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插上梦想的翅膀,将来能回馈家乡。”秦小亮向记者介绍了活动的意义。

  办实事

  纾困解忧暖民心

  “秦书记,到我家坐坐,有好东西。”大家刚下车就听到亲热的招呼声。“姚大哥,谢谢。”秦小亮告诉记者:“别看姚元详年龄不大,说话直、冲、但有分量,寨子的人推选老姚为族长。”

  老姚指着春节期间刚修好的蓄水池,“秦书记,这个没有你的帮助,可修不成,我代表村民谢谢你。”去年夏天,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村里大部分寨子靠政府送水。金木坪有口水井,平时满足附近村民吃水没有问题,一旦遇到旱季,出水锐减,就得等政府送水。

秦小亮查看饮用水保障情况(资料图)

  “把水蓄起来,能解决大家应急吃水吗?”秦小亮知晓情况后询问老姚。“能,但修一个蓄水池可要花老多钱了。”“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两个条件:一是大家要自己出工;二是本着实用性,不花冤枉钱。”老姚想了想,一拍腿:“好,那就说定了。等过年,我让大家回来一起修。”

  相同的场景在3组偏岩洞也上演着。看着蓄满的水池,村民们高呼:“这水池装满了海事的恩情,是秦书记送给我们的礼物。”从此,“海事秦”的称呼不胫而走。

入户走访村民(资料图)

  秦小亮说:“不单单是修了两座蓄水池,解决了60户300多人应急吃水难的大事,由工作队筹集资金、村民出工出力的合作模式,也有效激发了大家的主动性,不再‘等靠要’,花最少的钱保证了最好的质量,这才是让我最高兴的。”

  “村民关注关心的事情很多,我们根据能力大小和轻重缓急,分批次有步骤地去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对全村进行‘点亮’,在全村重点区域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大家出行,也照亮黄坝人的乡村振兴之路。”秦小亮补充道。

  “两年的乡村振兴工作,你的经验是什么?”“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身后有强大的组织。”面对记者的问题,秦小亮回答说,最需要感谢的是重庆海事局党委。自己刚到黄坝村没多久,重庆海事局党组工作部党支部就与黄坝村党支部签订了共建协议,明确“组织联建、队伍共育、实事同办”3个方面共建目标。他表示,自己很多工作的开展,都是在重庆海事局党委指导下,依托共建支部推动的,包括“共建支部+专家+农户”发展司竹坝优质水稻,“共建支部+团组织+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才,“共建支部+社会企业+脱贫农户”搭建水上就业通道,“共建支部+带头人+村民”建强惠民基础设施等。

  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海事秦”奋斗在振兴路上。

  记者 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