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不言退中书写检察担当

时间: 2023-04-21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4997

  长相清秀、说话干脆、做事利落,是韩松霖留给同事的第一印象。有着14年军旅生涯的他,早已将“有任务就上,永不言退”的韧劲刻进了骨子里。

  如今,脱下军装绿换上检察蓝,韩松霖始终保持着永不言退的精神,在新的岗位上稳步向前,以不断学习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行动“攻坚”公益诉讼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蜕变,逐渐从一名检察新兵成长为检察业务能手。

韩松霖

  从零开始 在学习中补齐短板

  2018年,韩松霖从部队转业到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从事公益诉讼工作。

  谈及当初进入检察院的感受,韩松霖坦言,对于新身份的转变感觉十分“良好”,想到自己在部队摸爬滚打十几年,适应能力较强,换个新岗位无非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不足为惧。

  然而,韩松霖很快就在“隔行如隔山”的现实面前低下头来,最初的那份“良好”慢慢变成了“恐慌”。非法学专业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小白”,所在的公益诉讼部门更是刚刚才成立,面对“双重陌生”的领域,韩松霖意识到从前的工作经验帮不了忙,必须得从头开始。

  “当务之急是抓紧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不能因为自己的短板给同事们拖了后腿。”下定决心后,韩松霖早出晚归,一门心思“啃”起了法律书籍,不断强化法律知识储备。在转业当年,他就一举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还考取了无人机驾驶执照。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韩松霖还抓住一切机会向部门老同事请教公益诉讼相关业务,配合检察官摸索办案经验、理顺工作机制,并积极参与到各类案件的办理中。

  “我那段时间好像着了魔一样,上下班路上都在寻找案件线索。”韩松霖回忆道,在自己小区门口发现的那条公益诉讼线索,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

  “当时污水口连续几天漏水,也没人处理,污水都流到了200米外的公路上,过往行人纷纷捂着鼻子避让。”2018年的一天,韩松霖在上班途中经过小区门口时看到了这一幕,出于职业敏感,他立即用手机将证据收集起来,试着向部室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线索很快便移交到了所辖基层检察院。第二天,韩松霖就看到有工人在对污水口进行处理,现场恢复了往日的整洁。

  正是这个看似很小的线索,却让韩松霖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成就感,对公益诉讼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坚定了他心中守护公益、为民司法的决心和信心。

  就这样,案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5年来,韩松霖凭着勤思好学的态度和行动,配合检察官先后办理了全市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案等30余个案件,他也成功入选全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人才库暨专业团队成员,并在重庆市检察机关首届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中荣获“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称号。

  探索创新 在办案中守护民生

  “面对违法和丑恶,不能犹豫,主动亮剑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从事公益诉讼工作越久,韩松霖越发觉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尤其是“等外”公益诉讼领域的探索,为他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打开了新思路。

  2020年,荣昌区检察院发现一起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线索,并上报到检察五分院。“这个线索属于‘等外’领域,是民事公益诉讼的一个新探索。”于是,他立即与检察官梁琴沟通,将此线索向上级检察院进行了汇报。经逐级请示,最高检批复同意将该案作为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进行立案调查。

  “镇政府、居委会做了很多工作,都无济于事,我们也多次上门进行释法说理,仍然收效甚微。”办案开局并不顺利,但韩松霖明白,该案不仅仅只关系到两个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涉及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韩松霖下定决心要将这块“硬骨头”拿下,经与检察官多次专题研究,他们先后开展社会民意调查,到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同时前往现场走访、固定证据。

  “情理说不通,那就走法律程序。”随后,在多方深入讨论、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由检察机关对该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最终,老人的儿子联系到检察机关希望调解,表示愿意承担起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为了确保老人的赡养问题真正落到实处,韩松霖和检察官一起再次到现场进行回访,看到两位老人已经住进安全的房子,儿子也每月按时支付赡养费,他们才终于放下心来。这起案子至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也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努力。”韩松霖表示,在公益诉讼工作探索前行之路上,自己还有不足,在公益诉讼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挑战,他给自己定下了更远的目标,将继续坚守初心,迎难而上,成为一名担当有为的公益守护人。

  通讯员 龚海蓉 记者 张柳妞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在永不言退中书写检察担当

  长相清秀、说话干脆、做事利落,是韩松霖留给同事的第一印象。有着14年军旅生涯的他,早已将“有任务就上,永不言退”的韧劲刻进了骨子里。

  如今,脱下军装绿换上检察蓝,韩松霖始终保持着永不言退的精神,在新的岗位上稳步向前,以不断学习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行动“攻坚”公益诉讼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蜕变,逐渐从一名检察新兵成长为检察业务能手。

韩松霖

  从零开始 在学习中补齐短板

  2018年,韩松霖从部队转业到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从事公益诉讼工作。

  谈及当初进入检察院的感受,韩松霖坦言,对于新身份的转变感觉十分“良好”,想到自己在部队摸爬滚打十几年,适应能力较强,换个新岗位无非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不足为惧。

  然而,韩松霖很快就在“隔行如隔山”的现实面前低下头来,最初的那份“良好”慢慢变成了“恐慌”。非法学专业的他,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小白”,所在的公益诉讼部门更是刚刚才成立,面对“双重陌生”的领域,韩松霖意识到从前的工作经验帮不了忙,必须得从头开始。

  “当务之急是抓紧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不能因为自己的短板给同事们拖了后腿。”下定决心后,韩松霖早出晚归,一门心思“啃”起了法律书籍,不断强化法律知识储备。在转业当年,他就一举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还考取了无人机驾驶执照。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韩松霖还抓住一切机会向部门老同事请教公益诉讼相关业务,配合检察官摸索办案经验、理顺工作机制,并积极参与到各类案件的办理中。

  “我那段时间好像着了魔一样,上下班路上都在寻找案件线索。”韩松霖回忆道,在自己小区门口发现的那条公益诉讼线索,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

  “当时污水口连续几天漏水,也没人处理,污水都流到了200米外的公路上,过往行人纷纷捂着鼻子避让。”2018年的一天,韩松霖在上班途中经过小区门口时看到了这一幕,出于职业敏感,他立即用手机将证据收集起来,试着向部室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线索很快便移交到了所辖基层检察院。第二天,韩松霖就看到有工人在对污水口进行处理,现场恢复了往日的整洁。

  正是这个看似很小的线索,却让韩松霖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成就感,对公益诉讼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坚定了他心中守护公益、为民司法的决心和信心。

  就这样,案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5年来,韩松霖凭着勤思好学的态度和行动,配合检察官先后办理了全市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案等30余个案件,他也成功入选全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人才库暨专业团队成员,并在重庆市检察机关首届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中荣获“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称号。

  探索创新 在办案中守护民生

  “面对违法和丑恶,不能犹豫,主动亮剑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从事公益诉讼工作越久,韩松霖越发觉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尤其是“等外”公益诉讼领域的探索,为他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打开了新思路。

  2020年,荣昌区检察院发现一起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线索,并上报到检察五分院。“这个线索属于‘等外’领域,是民事公益诉讼的一个新探索。”于是,他立即与检察官梁琴沟通,将此线索向上级检察院进行了汇报。经逐级请示,最高检批复同意将该案作为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进行立案调查。

  “镇政府、居委会做了很多工作,都无济于事,我们也多次上门进行释法说理,仍然收效甚微。”办案开局并不顺利,但韩松霖明白,该案不仅仅只关系到两个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涉及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韩松霖下定决心要将这块“硬骨头”拿下,经与检察官多次专题研究,他们先后开展社会民意调查,到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同时前往现场走访、固定证据。

  “情理说不通,那就走法律程序。”随后,在多方深入讨论、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由检察机关对该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最终,老人的儿子联系到检察机关希望调解,表示愿意承担起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为了确保老人的赡养问题真正落到实处,韩松霖和检察官一起再次到现场进行回访,看到两位老人已经住进安全的房子,儿子也每月按时支付赡养费,他们才终于放下心来。这起案子至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也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努力。”韩松霖表示,在公益诉讼工作探索前行之路上,自己还有不足,在公益诉讼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挑战,他给自己定下了更远的目标,将继续坚守初心,迎难而上,成为一名担当有为的公益守护人。

  通讯员 龚海蓉 记者 张柳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