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媒体开放日”活动见闻

时间: 2023-12-01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550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如果那天没有去参加那场聚会,如果没有认识那个吸毒的‘朋友’……我绝不会去触碰毒品!”11月29日,在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重庆市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场所,以下简称北碚所)的“媒体开放日”活动上,艾滋病戒毒人员王某懊悔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在北碚所,民警们不仅要帮助患有艾滋病的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还要对他们进行特殊治疗和照顾,帮他们找回信心和尊严。

以爱治“艾”

场所关怀点燃生的希望

在北碚所二大队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管区,6名戒毒人员正紧张地排练着自导自演的小品,为“12·1”世界艾滋病日文艺表演作准备。

“如果我不说,外人估计看不出来她们感染了艾滋病。”自卑、敏感、焦虑、恐惧,这是绝大多数艾滋病人都有的一种情绪反应,然而在北碚所,艾滋病戒毒人员却能像常人一样交流互动。

艾滋病戒毒人员深受艾滋病和毒品的双重折磨,身体免疫力差,内心十分脆弱和敏感,面对她们,戒治的关键是什么?北碚所民警给出了答案:以爱治“艾”,重建信心。

艾滋病戒毒人员小芳在入所时,拒绝沟通、抵触治疗、不服管教。“你们不要管我,让我熬完时间就算了……”小芳的低迷状态,大队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与她谈心谈话,但效果不佳,还表现出抗拒情绪。

针对小芳的情况,二大队民警一直坚持“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工作理念,通过心理疏导、亲情帮扶、正面激励、同步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等多种措施,不断尝试让她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引导她走出人生的“迷途”。渐渐地,小芳不再抵触,开始积极配合治疗,随着身体情况的好转,更是坚定了重新生活的信念。

事实上,艾滋病戒毒人员普遍存在对疾病的恐惧、对自我的否定、失去人生希望等负面心理情绪,部分戒毒人员甚至有抑郁、焦虑、自伤自残等行为。面对这些棘手且特殊的戒毒人员,如何让她们建立信心,重新找回生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是北碚所戒毒民警思考最多的问题。

(指导艾滋病戒毒人员练习手语操)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不管他们是吸毒还是感染了艾滋病,我们都要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二大队大队长廖琪说。

(戒毒人员进行手工制作)

依托“‘艾’到我为止”的戒治理念,北碚所逐渐形成具有专管场所特色的艾滋病戒治模式。他们坚持关心关爱,根据每个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特殊情况定制戒治方案,做到一人一方案,唤起他们爱己爱人之心;坚持以诗文诵读、书法书信、竞赛沙龙等多种形式为载体,成功启动植物艺术疗法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将德育美育文化内化为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爱心人士来所帮教,与社会禁毒机构和社区街道加强联系,协调多部门落实“四免一关怀”帮扶政策;注重亲情帮教,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引导家属与场所合力做好艾滋病戒毒人员思想引导;开展艾滋病预防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戒毒人员学法,懂法,守法,悔悟自新,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和“‘艾’到我为止”的理念,戒毒人员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开展沙盘游戏互动)

集中收治

科学戒治筑牢生命防护屏障

“北碚所充分发挥专管场所职能作用,规范化执法、人文化管理、专业化戒毒、社会化矫治,做到应收尽收、应戒尽戒、应治尽治,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北碚所政委张臻权介绍说。

走进位于北碚所的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实验室,一排排自动化检测仪器映入眼帘,民警医生正对送检的血液进行艾滋病筛查。“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收治,全员筛查检测是前提。”民警李高洪介绍,2012年至今,该实验室年平均筛查6000余人次,实现了感染艾滋戒毒人员第一时间快速筛查,第一时间检测确诊,第一时间集中收治。

“坚持服药是活下去的希望。虽然戒毒人员都是HIV患者,但场所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案,病情是动态的,监测也是动态的,每次CD4+细胞计数检测(衡量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指标),都能反映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刚服完抗病毒药的二大队戒毒人员阿飞说。

据介绍,北碚所根据戒毒人员具体情况(病情、年龄、病残程度等)细化分组,精准实施“一人一策”。根据“分级分类”原则突出管护重点,对HIV病重戒毒人员实行病房式“集中看护”,落实关怀措施,以“一日三问”实时把脉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状况和思想动态,全程凸显“尊重、关怀、救助”。同时,大队民警每日准时组织艾滋病戒毒人员统一服药。

“在确保公正执法的前提下,我们也突出柔性教育,用民警关心爱护的日久天长换取戒毒人员的真诚信任,这样更有利于做好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戒治管理。”二大队副大队长刘文宇讲道。

为了提升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戒治水平,北碚所不断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提升场所医疗专业服务能力。对内加大医疗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定期开展业务进修培训,提升队伍医疗专业能力。对外通过构建“医联体”、远程医疗平台等社会化合作手段,提升场所医疗专业服务能力。

此外,北碚所还积极拓宽与社会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渠道,以市中医研究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北碚区疾控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为依托,创新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艾滋病戒毒人员筑牢“生命防护墙”。

所外帮扶

铺就回归社会之路

“非常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帮我申请到低保,解决了我生活上的困难,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解戒人员老李在收到第一笔低保金后,满怀感激地致电北碚所民警。

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戒毒人员尤其是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更害怕暴露隐私、被歧视,如果不被接纳,不能在社会立足,很容易失去信心,还极有可能会复吸,因此构建解戒人员良好畅通的衔接帮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北碚所都坚持着“将每一名戒毒人员转化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的目标,将所内教育戒治与所外延伸帮扶相结合,为艾滋病戒毒人员铺就重生之路。一方面,场所积极做好回归指导,突出出所前体检、心理调适、出所规划、就业指导等,帮助戒毒人员重构社会支持系统,为实现顺利回归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场所实施“无缝衔接”转介机制,不断完善情况告知、回归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例会、信息对接共享等制度,与卫生、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协调沟通,实现场所、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帮扶。

此外,北碚所深入贯彻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积极为艾滋病解戒人员提供抗病毒治疗专业支持、就业指导和后续照管。如大渡口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揭牌后,通过所地合作,已帮助多名解戒人员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增强抵御毒品的信心和保持操守的决心,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延伸解戒人员操守保持和社区康复指导,降低复吸率。

防艾卫士

担当奉献铸就忠诚

刚到单位工作时,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被感染了。”回忆起刚入警时的感受,民警祝圆圆如是说。

不同于普通戒毒场所,艾滋病专管大队民警每天都要和艾滋病戒毒人员零距离接触,随时可能面临职业暴露风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生理压力,堪称“刀尖上的舞者”。

“截至目前,场所在日常管理中已发生20余起有职业暴露风险的突发事件。”民警陈彦伊说。

2022年2月,一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在舍房突发疾病,伴随有出血症状。专管区民警临危不乱,严格按照规范救治流程,对病发戒毒人员进行紧急处置,并及时送中心医院,戒毒人员得以脱离生命危险。处理完后,民警都会严格检查自身是否存在伤口或触碰到戒毒人员血液等情况,防止出现职业暴露。一大队民警袁雷说,尽管有着这样的风险,戒毒民警们也没有退缩过。

被民警和戒毒人员称呼为“知心姐姐”廖琪常说:“把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我们的工作就好开展了。”二大队的每名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但一样的是廖琪用温暖和爱的眼光对待她们,在她们情绪低落时,及时给予疏导和化解;在她们情绪暴躁时,耐心地倾听和抚慰;在她们自暴自弃时,主动送上鼓励和希望;在她们病痛时,给予亲人般的呵护和照料,用女性的爱心和温情点燃她们生的希望。

榜样的力量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民警走进艾滋病专管区,从事这份神圣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大队民警代云诗作为2022年入职的青年民警,刚入职没多久就投身到艾滋病专管工作中,天天与戒毒人员打交道,戒毒人员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或者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答疑解惑。一年来,代云诗已帮助多名戒毒人员从失落的边缘回归正常戒治生活。

正因为有了这些艾滋病戒毒民警专业的技能素养、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推动着北碚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安全发展,民警队伍也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和进步,涌现出了“重庆市首届最美禁毒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司法部‘最美戒毒警察’”“全国戒毒所先进个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文内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供稿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媒体开放日”活动见闻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如果那天没有去参加那场聚会,如果没有认识那个吸毒的‘朋友’……我绝不会去触碰毒品!”11月29日,在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重庆市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场所,以下简称北碚所)的“媒体开放日”活动上,艾滋病戒毒人员王某懊悔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在北碚所,民警们不仅要帮助患有艾滋病的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还要对他们进行特殊治疗和照顾,帮他们找回信心和尊严。

以爱治“艾”

场所关怀点燃生的希望

在北碚所二大队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管区,6名戒毒人员正紧张地排练着自导自演的小品,为“12·1”世界艾滋病日文艺表演作准备。

“如果我不说,外人估计看不出来她们感染了艾滋病。”自卑、敏感、焦虑、恐惧,这是绝大多数艾滋病人都有的一种情绪反应,然而在北碚所,艾滋病戒毒人员却能像常人一样交流互动。

艾滋病戒毒人员深受艾滋病和毒品的双重折磨,身体免疫力差,内心十分脆弱和敏感,面对她们,戒治的关键是什么?北碚所民警给出了答案:以爱治“艾”,重建信心。

艾滋病戒毒人员小芳在入所时,拒绝沟通、抵触治疗、不服管教。“你们不要管我,让我熬完时间就算了……”小芳的低迷状态,大队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与她谈心谈话,但效果不佳,还表现出抗拒情绪。

针对小芳的情况,二大队民警一直坚持“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工作理念,通过心理疏导、亲情帮扶、正面激励、同步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等多种措施,不断尝试让她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引导她走出人生的“迷途”。渐渐地,小芳不再抵触,开始积极配合治疗,随着身体情况的好转,更是坚定了重新生活的信念。

事实上,艾滋病戒毒人员普遍存在对疾病的恐惧、对自我的否定、失去人生希望等负面心理情绪,部分戒毒人员甚至有抑郁、焦虑、自伤自残等行为。面对这些棘手且特殊的戒毒人员,如何让她们建立信心,重新找回生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是北碚所戒毒民警思考最多的问题。

(指导艾滋病戒毒人员练习手语操)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不管他们是吸毒还是感染了艾滋病,我们都要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二大队大队长廖琪说。

(戒毒人员进行手工制作)

依托“‘艾’到我为止”的戒治理念,北碚所逐渐形成具有专管场所特色的艾滋病戒治模式。他们坚持关心关爱,根据每个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特殊情况定制戒治方案,做到一人一方案,唤起他们爱己爱人之心;坚持以诗文诵读、书法书信、竞赛沙龙等多种形式为载体,成功启动植物艺术疗法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将德育美育文化内化为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爱心人士来所帮教,与社会禁毒机构和社区街道加强联系,协调多部门落实“四免一关怀”帮扶政策;注重亲情帮教,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引导家属与场所合力做好艾滋病戒毒人员思想引导;开展艾滋病预防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戒毒人员学法,懂法,守法,悔悟自新,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和“‘艾’到我为止”的理念,戒毒人员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开展沙盘游戏互动)

集中收治

科学戒治筑牢生命防护屏障

“北碚所充分发挥专管场所职能作用,规范化执法、人文化管理、专业化戒毒、社会化矫治,做到应收尽收、应戒尽戒、应治尽治,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北碚所政委张臻权介绍说。

走进位于北碚所的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实验室,一排排自动化检测仪器映入眼帘,民警医生正对送检的血液进行艾滋病筛查。“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收治,全员筛查检测是前提。”民警李高洪介绍,2012年至今,该实验室年平均筛查6000余人次,实现了感染艾滋戒毒人员第一时间快速筛查,第一时间检测确诊,第一时间集中收治。

“坚持服药是活下去的希望。虽然戒毒人员都是HIV患者,但场所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案,病情是动态的,监测也是动态的,每次CD4+细胞计数检测(衡量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指标),都能反映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刚服完抗病毒药的二大队戒毒人员阿飞说。

据介绍,北碚所根据戒毒人员具体情况(病情、年龄、病残程度等)细化分组,精准实施“一人一策”。根据“分级分类”原则突出管护重点,对HIV病重戒毒人员实行病房式“集中看护”,落实关怀措施,以“一日三问”实时把脉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状况和思想动态,全程凸显“尊重、关怀、救助”。同时,大队民警每日准时组织艾滋病戒毒人员统一服药。

“在确保公正执法的前提下,我们也突出柔性教育,用民警关心爱护的日久天长换取戒毒人员的真诚信任,这样更有利于做好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戒治管理。”二大队副大队长刘文宇讲道。

为了提升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戒治水平,北碚所不断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提升场所医疗专业服务能力。对内加大医疗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定期开展业务进修培训,提升队伍医疗专业能力。对外通过构建“医联体”、远程医疗平台等社会化合作手段,提升场所医疗专业服务能力。

此外,北碚所还积极拓宽与社会医疗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渠道,以市中医研究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北碚区疾控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为依托,创新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艾滋病戒毒人员筑牢“生命防护墙”。

所外帮扶

铺就回归社会之路

“非常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帮我申请到低保,解决了我生活上的困难,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解戒人员老李在收到第一笔低保金后,满怀感激地致电北碚所民警。

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戒毒人员尤其是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更害怕暴露隐私、被歧视,如果不被接纳,不能在社会立足,很容易失去信心,还极有可能会复吸,因此构建解戒人员良好畅通的衔接帮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北碚所都坚持着“将每一名戒毒人员转化成为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的目标,将所内教育戒治与所外延伸帮扶相结合,为艾滋病戒毒人员铺就重生之路。一方面,场所积极做好回归指导,突出出所前体检、心理调适、出所规划、就业指导等,帮助戒毒人员重构社会支持系统,为实现顺利回归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场所实施“无缝衔接”转介机制,不断完善情况告知、回归登记、档案管理、工作例会、信息对接共享等制度,与卫生、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协调沟通,实现场所、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帮扶。

此外,北碚所深入贯彻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积极为艾滋病解戒人员提供抗病毒治疗专业支持、就业指导和后续照管。如大渡口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揭牌后,通过所地合作,已帮助多名解戒人员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增强抵御毒品的信心和保持操守的决心,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延伸解戒人员操守保持和社区康复指导,降低复吸率。

防艾卫士

担当奉献铸就忠诚

刚到单位工作时,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被感染了。”回忆起刚入警时的感受,民警祝圆圆如是说。

不同于普通戒毒场所,艾滋病专管大队民警每天都要和艾滋病戒毒人员零距离接触,随时可能面临职业暴露风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生理压力,堪称“刀尖上的舞者”。

“截至目前,场所在日常管理中已发生20余起有职业暴露风险的突发事件。”民警陈彦伊说。

2022年2月,一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在舍房突发疾病,伴随有出血症状。专管区民警临危不乱,严格按照规范救治流程,对病发戒毒人员进行紧急处置,并及时送中心医院,戒毒人员得以脱离生命危险。处理完后,民警都会严格检查自身是否存在伤口或触碰到戒毒人员血液等情况,防止出现职业暴露。一大队民警袁雷说,尽管有着这样的风险,戒毒民警们也没有退缩过。

被民警和戒毒人员称呼为“知心姐姐”廖琪常说:“把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我们的工作就好开展了。”二大队的每名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但一样的是廖琪用温暖和爱的眼光对待她们,在她们情绪低落时,及时给予疏导和化解;在她们情绪暴躁时,耐心地倾听和抚慰;在她们自暴自弃时,主动送上鼓励和希望;在她们病痛时,给予亲人般的呵护和照料,用女性的爱心和温情点燃她们生的希望。

榜样的力量也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民警走进艾滋病专管区,从事这份神圣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大队民警代云诗作为2022年入职的青年民警,刚入职没多久就投身到艾滋病专管工作中,天天与戒毒人员打交道,戒毒人员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或者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答疑解惑。一年来,代云诗已帮助多名戒毒人员从失落的边缘回归正常戒治生活。

正因为有了这些艾滋病戒毒民警专业的技能素养、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推动着北碚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安全发展,民警队伍也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和进步,涌现出了“重庆市首届最美禁毒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司法部‘最美戒毒警察’”“全国戒毒所先进个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文内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