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帮扶

时间: 2023-12-2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程迷静 阅读量:8524

近日,万州区司法局邀请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心理咨询师专家组副组长、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夏红艳为3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帮扶活动。

活动期间,夏红艳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互动的方式,围绕情绪是什么、如何控制和释放情绪,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良情绪、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心理状态对工作、生活带来的危害,引导社区矫正对象科学合理管控情绪、敞开心扉、打开心结,培养阳光、积极、健康的人格,做到正确认识自我、看待社会、解决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心态、健康心理、全新面貌融入社会。

据悉,近年来,万州区司法局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问题,加大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力度,6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以自有人才为基础,多方引入社会专门力量,组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专业工作者队伍,全面负责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实现从入矫到解矫全流程各环节全覆盖,动态跟踪分析掌握矫正对象心理特征,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降低重新犯罪风险,巩固提升社区矫正质量。截至目前,全区社区矫正对象累计犯罪率仅0.16%,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

同时,制定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追踪矫治、档案管理,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创新矫治方式。依托社区矫正中心打造规范化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危机干预室,齐全配备设施设备,科学设置矫治场景。在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服务的基础上,针对已排查出的存在心理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团体辅导+一人一专班矫治机制,一对一跟踪研究研判,点对点干预引导,逐步建立存在心理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正确认知,逐一消除风险隐患。目前,已对8名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万州区司法局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内外兼修”的工作理念,持续将心理矫治、法治学习及社会劳动等公益活动融入社区矫正全过程,做实做深做细个性化、精准化、人性化矫正工作,积极发挥教育矫治的无形力量,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筑牢社区矫正安全防线,维护社会稳定。

记者 罗翠 通讯员 田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万州区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帮扶

近日,万州区司法局邀请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心理咨询师专家组副组长、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夏红艳为3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帮扶活动。

活动期间,夏红艳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互动的方式,围绕情绪是什么、如何控制和释放情绪,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良情绪、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心理状态对工作、生活带来的危害,引导社区矫正对象科学合理管控情绪、敞开心扉、打开心结,培养阳光、积极、健康的人格,做到正确认识自我、看待社会、解决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心态、健康心理、全新面貌融入社会。

据悉,近年来,万州区司法局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问题,加大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力度,6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以自有人才为基础,多方引入社会专门力量,组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专业工作者队伍,全面负责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工作,实现从入矫到解矫全流程各环节全覆盖,动态跟踪分析掌握矫正对象心理特征,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降低重新犯罪风险,巩固提升社区矫正质量。截至目前,全区社区矫正对象累计犯罪率仅0.16%,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

同时,制定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追踪矫治、档案管理,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创新矫治方式。依托社区矫正中心打造规范化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危机干预室,齐全配备设施设备,科学设置矫治场景。在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服务的基础上,针对已排查出的存在心理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团体辅导+一人一专班矫治机制,一对一跟踪研究研判,点对点干预引导,逐步建立存在心理问题的社区矫正对象正确认知,逐一消除风险隐患。目前,已对8名有明显心理障碍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万州区司法局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内外兼修”的工作理念,持续将心理矫治、法治学习及社会劳动等公益活动融入社区矫正全过程,做实做深做细个性化、精准化、人性化矫正工作,积极发挥教育矫治的无形力量,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筑牢社区矫正安全防线,维护社会稳定。

记者 罗翠 通讯员 田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