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梿枷棍

时间: 2024-01-12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9549

◎ 杨旭军

梿枷棍就立在上房门背后,自我有了记忆,它就在那儿安静而孤独地站着,仿佛它就是门的一部分,抑或门后面必须要有一根梿枷棍。门轴的转动丝毫不会影响到它的沉默。

它满身灰尘,使曾经的铮亮变得黯然。

我曾无数次好奇它的模样:一根五尺长的棍子,一端箍着铁箍,铁箍上一段粗壮的铁链,连着一截尺把长的短棍,短棍上同样箍着铁箍,还缀一些铁环,形如一把打场用的梿枷,摇起来“哗哗”有声。梿枷棍故名?

我是从奶奶那儿知道它的名字的。奶奶说梿枷棍是爷爷年轻时使过的,那时爷爷血气方刚,七尺汉子,仪表堂堂,能双手举起一颗碌碡,他曾多次一个人挥舞梿枷棍,迎战前来抢劫的土匪,把歹人打得落荒而逃,从而保住了这个叫小庄湾的村庄,也保住了为数不多家产,奶奶陪嫁的两个银盖指和一支银簪子也由此幸免于难。

奶奶说这事时,语气里满是崇敬,我不知道这份崇敬对爷爷还是对梿枷棍,却让我对梿枷棍产生无限敬畏。我想像不出梿枷棍在爷爷手中,是如何“哗啦啦”作响并带着风声砸向土匪脑袋的,棍头上是不是还沾有土匪的血液或脑浆呢?这样想着更加敬畏那根棍子,仿佛它是降魔除妖的法器,有了灵性,便越发不敢去触碰。

但敬畏终于抵挡不住少年的好奇,有一天我以无畏的勇气,偷偷拿出梿枷棍舞了一下,试图还原爷爷当年的英武,沉默多年的梿枷棍“咣朗”有声,它像一个屈蜷了很久的人,也想活泛一下身子,我似乎感觉到它的亢奋,但它实在太沉了,上端那截短棍还根本不听招呼,差点还砸了我的脑袋!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于是我赶紧沮丧地把它立了回去。

我的记忆中,这是梿枷棍唯一一次抛头露面,然后又浸入深无边际的沉默,除了偶尔被碰响了一下,我也没听到过它作为兵器“夜夜龙泉壁上鸣”,它更像一位垂垂老者,回忆波澜壮阔却又了然无痕的峥嵘岁月。

小庄湾对面的山梁上,自古便是繁忙的官道,走过商队驼队马队,有时候官道上的骆驼或骡马走着走着就倒下了,乡亲们就能去分得两块肉来,打打牙祭,这是乡俗,这也大概是官道给予小村唯一的好处。官道上也过队伍,不时有散兵游勇骚扰乡民,还有更多的土匪,沿途杀人放火劫掠财物,卧在官道旁的小村,自然是他们眼里的一块扇子骨,被一遍遍侵扰,那时就该爷爷的梿枷棍威风了。梿枷棍所向披靡,它随爷爷一起巡视小村的每寸地界,巡视要成熟的麦子、糜子、豆子、洋芋、胡麻,巡视杏树、桃树和菜地,巡视洋芋窖和面缸,巡视牛羊圈,毕竟土匪抢东西是不挑嘴的,毕竟这些是乡亲们的全部。

爷爷也有铩羽的时候,一次他力战数匪,终于夺回一头被抢走的羊羔,却被一悍匪长矛刺中小腿,爷爷掖下夹着羊羔,一手挥舞梿枷棍,地上一串血脚印,土匪见遇上狠人,扛了半袋子洋芋遁去,后来爷爷腿上那块疤竟长成角质状,像一块碎瓦嵌在腿上,一到阴雨天就奇痒无比,我记事的时候爷爷经常坐在门槛上,用力挠那块疤,“擦擦”有声,皮屑飞扬。

上世纪八十年代,爷爷终于老了,但腰板依然硬朗。这个时候的小庄湾却生机盎然,从岁月深处走来,抖落一身烟尘和穷垢痂,小庄湾在致富路上一溜烟奔跑,不大的村子,每个角落洋溢着欢悦,人们脸上挂着笑容和希望,下地干活也要吼着秦腔,鸡鸣狗吠声,驴欢马叫声,都会黎明到来时响起,村里的路被踩踏得纤尘不染,那面光得像镜子的场,是所有庄稼的向往,被五谷们挤得满满当当。

炊烟笼罩的傍晚,爷爷会穿过村子,到村头那棵大柳树下,等我放学归来,一辈子昂畅的爷爷满须胡子,白发飘飘,手中的梿枷棍变成了铁铲和粪篓。我们一起回家,爷爷边走边将道旁的羊粪驴粪铲进粪篓,在他眼里那不是粪便,那是庄稼的粮食,拾满一篓粪后,他会就近找块地埋了。

我知道,爷爷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个小村。爷爷似乎早已忘记了,他的老伙计还立在门后,曾经形影不离,如今形同陌路,相忘于江湖。

我终究还是不知道梿枷棍的去向。多年以后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再也没有找到梿枷棍,是爷爷把它放进了火盆、它以悲壮的姿态煮了一壶酽茶?还是随着爷爷去了坟墓?我不得而知。

三十多年后的现在,故乡已物是人非。水泥路虽然铺到村子每个角落,但少有人行走;许多人家关了门,要么是搬走了,要么是主人已长眠于脚下这片黄土;瓦缝里的蒿草长势喜人——整个村庄,万物呈衰败之势,唯有各种草木欣欣向荣,堂哥家老屋门口的牡丹“寂寞开无主”;山坡上的野草,如同洪水,淹没了村庄周围的田地,正向村庄中心推进,呈汹涌之势;除了蝉噪和草丛中野鸡的“昂昂”声,小庄湾听不见农村该有的音符;没有了曾经的喧嚣,没有了炊烟氲氤点染,小庄湾干瘪而消瘦。

如今,每次回这个精神层面上的老家,我都要去和丑娃坐坐,五十出头的丑娃,是村里最年轻的村民,地里已经不种五谷了,他务着一些苹果和花椒。我们像小时候一样骑在门槛上,扳着指头数了半天:从小庄湾走出去的人,竟不下百余,他们像蒲公英种子,随时代大潮飘向了城市,飘向全国,寻觅一块块适合的土壤,开枝散叶,生根发芽,而蒲公英们共同的老家,已不可遏制地衰微,直至在不远的将来完全消失——这点现在看来毫无悬念。

我当然无法知道,黄土下的爷爷,能否看到他的村子发生的这一切,如果能,那么他是不是感到悲伤呢?他会不会怀念他的梿枷棍?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沉默的梿枷棍

◎ 杨旭军

梿枷棍就立在上房门背后,自我有了记忆,它就在那儿安静而孤独地站着,仿佛它就是门的一部分,抑或门后面必须要有一根梿枷棍。门轴的转动丝毫不会影响到它的沉默。

它满身灰尘,使曾经的铮亮变得黯然。

我曾无数次好奇它的模样:一根五尺长的棍子,一端箍着铁箍,铁箍上一段粗壮的铁链,连着一截尺把长的短棍,短棍上同样箍着铁箍,还缀一些铁环,形如一把打场用的梿枷,摇起来“哗哗”有声。梿枷棍故名?

我是从奶奶那儿知道它的名字的。奶奶说梿枷棍是爷爷年轻时使过的,那时爷爷血气方刚,七尺汉子,仪表堂堂,能双手举起一颗碌碡,他曾多次一个人挥舞梿枷棍,迎战前来抢劫的土匪,把歹人打得落荒而逃,从而保住了这个叫小庄湾的村庄,也保住了为数不多家产,奶奶陪嫁的两个银盖指和一支银簪子也由此幸免于难。

奶奶说这事时,语气里满是崇敬,我不知道这份崇敬对爷爷还是对梿枷棍,却让我对梿枷棍产生无限敬畏。我想像不出梿枷棍在爷爷手中,是如何“哗啦啦”作响并带着风声砸向土匪脑袋的,棍头上是不是还沾有土匪的血液或脑浆呢?这样想着更加敬畏那根棍子,仿佛它是降魔除妖的法器,有了灵性,便越发不敢去触碰。

但敬畏终于抵挡不住少年的好奇,有一天我以无畏的勇气,偷偷拿出梿枷棍舞了一下,试图还原爷爷当年的英武,沉默多年的梿枷棍“咣朗”有声,它像一个屈蜷了很久的人,也想活泛一下身子,我似乎感觉到它的亢奋,但它实在太沉了,上端那截短棍还根本不听招呼,差点还砸了我的脑袋!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于是我赶紧沮丧地把它立了回去。

我的记忆中,这是梿枷棍唯一一次抛头露面,然后又浸入深无边际的沉默,除了偶尔被碰响了一下,我也没听到过它作为兵器“夜夜龙泉壁上鸣”,它更像一位垂垂老者,回忆波澜壮阔却又了然无痕的峥嵘岁月。

小庄湾对面的山梁上,自古便是繁忙的官道,走过商队驼队马队,有时候官道上的骆驼或骡马走着走着就倒下了,乡亲们就能去分得两块肉来,打打牙祭,这是乡俗,这也大概是官道给予小村唯一的好处。官道上也过队伍,不时有散兵游勇骚扰乡民,还有更多的土匪,沿途杀人放火劫掠财物,卧在官道旁的小村,自然是他们眼里的一块扇子骨,被一遍遍侵扰,那时就该爷爷的梿枷棍威风了。梿枷棍所向披靡,它随爷爷一起巡视小村的每寸地界,巡视要成熟的麦子、糜子、豆子、洋芋、胡麻,巡视杏树、桃树和菜地,巡视洋芋窖和面缸,巡视牛羊圈,毕竟土匪抢东西是不挑嘴的,毕竟这些是乡亲们的全部。

爷爷也有铩羽的时候,一次他力战数匪,终于夺回一头被抢走的羊羔,却被一悍匪长矛刺中小腿,爷爷掖下夹着羊羔,一手挥舞梿枷棍,地上一串血脚印,土匪见遇上狠人,扛了半袋子洋芋遁去,后来爷爷腿上那块疤竟长成角质状,像一块碎瓦嵌在腿上,一到阴雨天就奇痒无比,我记事的时候爷爷经常坐在门槛上,用力挠那块疤,“擦擦”有声,皮屑飞扬。

上世纪八十年代,爷爷终于老了,但腰板依然硬朗。这个时候的小庄湾却生机盎然,从岁月深处走来,抖落一身烟尘和穷垢痂,小庄湾在致富路上一溜烟奔跑,不大的村子,每个角落洋溢着欢悦,人们脸上挂着笑容和希望,下地干活也要吼着秦腔,鸡鸣狗吠声,驴欢马叫声,都会黎明到来时响起,村里的路被踩踏得纤尘不染,那面光得像镜子的场,是所有庄稼的向往,被五谷们挤得满满当当。

炊烟笼罩的傍晚,爷爷会穿过村子,到村头那棵大柳树下,等我放学归来,一辈子昂畅的爷爷满须胡子,白发飘飘,手中的梿枷棍变成了铁铲和粪篓。我们一起回家,爷爷边走边将道旁的羊粪驴粪铲进粪篓,在他眼里那不是粪便,那是庄稼的粮食,拾满一篓粪后,他会就近找块地埋了。

我知道,爷爷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个小村。爷爷似乎早已忘记了,他的老伙计还立在门后,曾经形影不离,如今形同陌路,相忘于江湖。

我终究还是不知道梿枷棍的去向。多年以后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再也没有找到梿枷棍,是爷爷把它放进了火盆、它以悲壮的姿态煮了一壶酽茶?还是随着爷爷去了坟墓?我不得而知。

三十多年后的现在,故乡已物是人非。水泥路虽然铺到村子每个角落,但少有人行走;许多人家关了门,要么是搬走了,要么是主人已长眠于脚下这片黄土;瓦缝里的蒿草长势喜人——整个村庄,万物呈衰败之势,唯有各种草木欣欣向荣,堂哥家老屋门口的牡丹“寂寞开无主”;山坡上的野草,如同洪水,淹没了村庄周围的田地,正向村庄中心推进,呈汹涌之势;除了蝉噪和草丛中野鸡的“昂昂”声,小庄湾听不见农村该有的音符;没有了曾经的喧嚣,没有了炊烟氲氤点染,小庄湾干瘪而消瘦。

如今,每次回这个精神层面上的老家,我都要去和丑娃坐坐,五十出头的丑娃,是村里最年轻的村民,地里已经不种五谷了,他务着一些苹果和花椒。我们像小时候一样骑在门槛上,扳着指头数了半天:从小庄湾走出去的人,竟不下百余,他们像蒲公英种子,随时代大潮飘向了城市,飘向全国,寻觅一块块适合的土壤,开枝散叶,生根发芽,而蒲公英们共同的老家,已不可遏制地衰微,直至在不远的将来完全消失——这点现在看来毫无悬念。

我当然无法知道,黄土下的爷爷,能否看到他的村子发生的这一切,如果能,那么他是不是感到悲伤呢?他会不会怀念他的梿枷棍?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