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一碗水

时间: 2017-09-15 来源: 重庆法制报社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16

○ 杨 超

肃穆的气氛笼罩着位于镇上的法庭,徐大娘不敢正视法官严肃的目光,祈求的眼神看着律师,希望他能给法官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徐大娘的三个儿子似乎没有一丝愧意,若无其事地站在被告席。

进入陈述事实阶段,徐大娘的代理律师说话了:“法官大人,我的当事人徐大娘今年已经79岁了,一直随老三生活,而今老三有了二娃,他提出母亲应和三个儿子轮流住,但是老大和老二不同意。徐大娘曾请长辈调解,老大和老二每月给300元的生活费,补贴给老三,老大和老二也不同意。为此,这才无奈告上法院,请法官裁定……”律师话音还未落,徐大娘早已泣不成声,热泪在满脸沟壑中流淌。徐大娘哭诉道:“娃儿们的老汉死得早,我一个人把三个娃儿一把鼻涕一泡尿拉扯大,我容易吗?现在娃儿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就不管我这老太婆了,还有良心吗?我都是迫不得已才把他们告上法庭的,请法官为我做主……”徐大娘话没说完,就被其中两个儿子打断了。法官直喊:“肃静!肃静!”

老大和老二话如洪水喷涌而出,两个人一个鼻孔出气:“法官!这不怪我们哟!母亲自己一碗水没有端平。前些年,长辈们主持分家的时候说得明白,我们两弟兄各分一间土墙房子,老幺分一间砖房,考虑到他当时还没有结婚,房子住好一点,但是母亲就随他一起生活。”老大老二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老三耷拉着脑袋,似乎气势上矮了一截,他有气无力地说:“两个哥哥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当时母亲是一碗水端平了的,我分的砖房没错,你们两个分的土墙房子也没错,但是我住砖房给你们每家补助了500元钱,孝敬老人每人都有份才对,未必我一个人承担?母亲已经在我家生活这么多年了,我都没说啥?差不多了吧?”老大反驳道:“你那500块钱管个屁用呀,我们修砖房的时候花了好几万。”老二也不是省油的灯,说:“老妈就是应该一直在你老幺家生活,她帮着你养猪、种果树,这些年给你家挣了多少钱?我在外打工,你嫂子在家做家务很辛苦,老妈又给我们带过几天娃儿?”听着三个儿子的争吵,徐大娘心都凉了半截,嘶哑地怒吼道:“造孽呀!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现在看来,养你们三个白眼狼,真是让外人看笑话了,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啊,不如死了算了。”三个儿子似乎早已听惯了母亲这样的念叨,充耳不闻。

法官们看着这年迈的母亲如此境况,很不好受,宣布休庭。几位法官核实材料,反复研究,最终裁定:“母亲随老三住的时间长一些,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孩子也要多一些,老三目前房子宽裕一点,提供一间屋子给母亲单独住,三个儿子每月交400元生活费,大病治疗的费用由你们三个儿子平分,母亲百年归世,由你们三兄弟共同负责。”法官接着说:“如果你们执行得不好,今后村民大会上由你们三兄弟轮流上台去讲讲家风、家训,看你们好不好意思去讲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这次三个儿子像遭打了一闷棍,最终答应每人每月支付母亲400元的赡养费。

事后,法官苦口婆心地和徐家三个儿子交谈:“我都是隔两年就退休的人了,给你们掏心窝子说几句,你们都为人父母,为何把孝敬父母的事情弄到法庭上了?其实,在我看来,你们三个并不坏,就是相互推卸责任,总是觉得自己吃了亏,在父母面前,儿女有什么吃亏可言?你们希望父母一碗水端平,但是‘绝对端平’的标准是啥?你们的母亲已经尽力了,做得很不错了。在法律的天平上,就像一碗水,不偏向一方,平静得像镜子,才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们好自为之吧!希望你们不要成为村民大会上的反面典型。”

回村路上,徐家三个儿子搀扶着母亲在路边“天平亭”休息一会儿,老大从半山腰处给母亲舀了“一碗水”解渴。亭子里,一位年轻母亲正在给儿子讲故事:“一个小孩习惯了妈妈在厨房忙碌,一日三餐总能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孩子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他发怒责备妈妈,却完全忽略了妈妈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这种做法对不对?你该怎么做?”小男孩当即说:“这小朋友只知道吃饭,不知道孝敬妈妈,我不做这样的小朋友。”一旁的徐家三个儿子羞愧地低下头。“坐看云起天平自在心中,行到水穷美景尽收眼底”,曾熟视无睹“天平亭”两侧写着的这副对联,此时他们却觉得它前所未有的刺目,有一种针刺的疼痛感。想想法官说的那番话,想想将会在村民大会上当反面教材讲家风时的难堪,徐家三个儿子思前想后,商量了半天,最终在“天平亭”里达成共识:“母亲年纪大了,为便于照顾,从这月起,在我们三家每家住一个月,轮流生活。”徐大娘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碗水”三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一碗水”不少,可以滋润我们继续前行;“一碗水”不多,懂得分享才会快乐。家人这碗水端平了,家庭就会少些矛盾;邻里这碗水端平了,关系就会和谐;用人这碗水端平了,贤才就会更加效力;法律这碗水端平了,社会就会公平。所有的一切,在于心中那碗水。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碗水”,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时时刻刻考量着人们的良心。

(作者供职于巴南日报社,系巴南区作协副主席、重庆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心中一碗水

○ 杨 超

肃穆的气氛笼罩着位于镇上的法庭,徐大娘不敢正视法官严肃的目光,祈求的眼神看着律师,希望他能给法官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徐大娘的三个儿子似乎没有一丝愧意,若无其事地站在被告席。

进入陈述事实阶段,徐大娘的代理律师说话了:“法官大人,我的当事人徐大娘今年已经79岁了,一直随老三生活,而今老三有了二娃,他提出母亲应和三个儿子轮流住,但是老大和老二不同意。徐大娘曾请长辈调解,老大和老二每月给300元的生活费,补贴给老三,老大和老二也不同意。为此,这才无奈告上法院,请法官裁定……”律师话音还未落,徐大娘早已泣不成声,热泪在满脸沟壑中流淌。徐大娘哭诉道:“娃儿们的老汉死得早,我一个人把三个娃儿一把鼻涕一泡尿拉扯大,我容易吗?现在娃儿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就不管我这老太婆了,还有良心吗?我都是迫不得已才把他们告上法庭的,请法官为我做主……”徐大娘话没说完,就被其中两个儿子打断了。法官直喊:“肃静!肃静!”

老大和老二话如洪水喷涌而出,两个人一个鼻孔出气:“法官!这不怪我们哟!母亲自己一碗水没有端平。前些年,长辈们主持分家的时候说得明白,我们两弟兄各分一间土墙房子,老幺分一间砖房,考虑到他当时还没有结婚,房子住好一点,但是母亲就随他一起生活。”老大老二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老三耷拉着脑袋,似乎气势上矮了一截,他有气无力地说:“两个哥哥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当时母亲是一碗水端平了的,我分的砖房没错,你们两个分的土墙房子也没错,但是我住砖房给你们每家补助了500元钱,孝敬老人每人都有份才对,未必我一个人承担?母亲已经在我家生活这么多年了,我都没说啥?差不多了吧?”老大反驳道:“你那500块钱管个屁用呀,我们修砖房的时候花了好几万。”老二也不是省油的灯,说:“老妈就是应该一直在你老幺家生活,她帮着你养猪、种果树,这些年给你家挣了多少钱?我在外打工,你嫂子在家做家务很辛苦,老妈又给我们带过几天娃儿?”听着三个儿子的争吵,徐大娘心都凉了半截,嘶哑地怒吼道:“造孽呀!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现在看来,养你们三个白眼狼,真是让外人看笑话了,我这张老脸往哪儿搁啊,不如死了算了。”三个儿子似乎早已听惯了母亲这样的念叨,充耳不闻。

法官们看着这年迈的母亲如此境况,很不好受,宣布休庭。几位法官核实材料,反复研究,最终裁定:“母亲随老三住的时间长一些,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孩子也要多一些,老三目前房子宽裕一点,提供一间屋子给母亲单独住,三个儿子每月交400元生活费,大病治疗的费用由你们三个儿子平分,母亲百年归世,由你们三兄弟共同负责。”法官接着说:“如果你们执行得不好,今后村民大会上由你们三兄弟轮流上台去讲讲家风、家训,看你们好不好意思去讲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这次三个儿子像遭打了一闷棍,最终答应每人每月支付母亲400元的赡养费。

事后,法官苦口婆心地和徐家三个儿子交谈:“我都是隔两年就退休的人了,给你们掏心窝子说几句,你们都为人父母,为何把孝敬父母的事情弄到法庭上了?其实,在我看来,你们三个并不坏,就是相互推卸责任,总是觉得自己吃了亏,在父母面前,儿女有什么吃亏可言?你们希望父母一碗水端平,但是‘绝对端平’的标准是啥?你们的母亲已经尽力了,做得很不错了。在法律的天平上,就像一碗水,不偏向一方,平静得像镜子,才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们好自为之吧!希望你们不要成为村民大会上的反面典型。”

回村路上,徐家三个儿子搀扶着母亲在路边“天平亭”休息一会儿,老大从半山腰处给母亲舀了“一碗水”解渴。亭子里,一位年轻母亲正在给儿子讲故事:“一个小孩习惯了妈妈在厨房忙碌,一日三餐总能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孩子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他发怒责备妈妈,却完全忽略了妈妈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这种做法对不对?你该怎么做?”小男孩当即说:“这小朋友只知道吃饭,不知道孝敬妈妈,我不做这样的小朋友。”一旁的徐家三个儿子羞愧地低下头。“坐看云起天平自在心中,行到水穷美景尽收眼底”,曾熟视无睹“天平亭”两侧写着的这副对联,此时他们却觉得它前所未有的刺目,有一种针刺的疼痛感。想想法官说的那番话,想想将会在村民大会上当反面教材讲家风时的难堪,徐家三个儿子思前想后,商量了半天,最终在“天平亭”里达成共识:“母亲年纪大了,为便于照顾,从这月起,在我们三家每家住一个月,轮流生活。”徐大娘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碗水”三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一碗水”不少,可以滋润我们继续前行;“一碗水”不多,懂得分享才会快乐。家人这碗水端平了,家庭就会少些矛盾;邻里这碗水端平了,关系就会和谐;用人这碗水端平了,贤才就会更加效力;法律这碗水端平了,社会就会公平。所有的一切,在于心中那碗水。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碗水”,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时时刻刻考量着人们的良心。

(作者供职于巴南日报社,系巴南区作协副主席、重庆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