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警事

时间: 2017-10-16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47


 

温余光(左一)走村串户了解情况

 


 

作为民警,温余光在璧山区河边派出所一干就是12年

2005年,他由璧山县公安局调往河边镇派出所任干警;2012年,他被任命为派出所副所长;2015年,他被任命为教导员。2016年,他被任命为所长,既要抓队伍建设,又要抓公安业务,主持全所工作。其实,在河边镇,不少村民早就把他当成了“温所长”。12年,12度花落花开,36度月缺月圆。12年,温余光以矢志不渝的忠诚,以智勇双全的修为,引领着更影响着全所干警,要么救民于水火,要么化干戈为玉帛,牢牢维护了河边镇这一方平安,交出了一份令人仰慕的答卷。

温余光现为一级警督,他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荣获个人嘉奖。2013年,他被评为全市优秀社区民警;2014年,他被市公安局评为亲民爱民成绩突出个人,其先进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且入选《群众在我心中——重庆公安亲民爱民模范事迹选编》。

温余光毕业于重庆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后又读完了重庆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他在法学研究生毕业之后,将枯燥的法学理论有机运用于丰富的执法实践,在社会治理和安保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不凡的成绩。

在很多人看来,他脚下的道路,正四通八达;他胸中的层楼,有八面来风。他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素来主张并践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于是,他慷慨舍弃了于寒窗苦读四年且与之情深意长的专业,同时也舍弃了前景一片光明的职业,坚决选择进入了那时被大家视为“清水衙门”的人民公安队伍。为了表明心志,他庚即报考了在职法学研究生。

温余光的生命与生活,在这里悄悄转了一个弯。

(一)

温余光从警之志,由来已久。

他生于贫寒的农家,上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父母常年日未出而已作,日已落而未息,一家七口勉强维持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人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宠母爱的幺儿温余光,也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负。由是,对村民的艰辛,他感触良多;对村民的无助,他同情多多。那时,他也许没有读过屈原万世不朽的《离骚》,但屈原一千多年前那如若“杜鹃啼血猿哀鸣”般的悲悯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定在他青春年少的心头有过深深的回应。也由是,他自幼便志存高远,今生今世,既要为村民除暴安良,又要为村民开掘幸福之泉!

1996年,温余光如愿以偿,进入了西山坪劳教所。他对当时的劳教人员不嫌弃,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面对他的种种实绩,好评如潮,点赞不绝。很快,便晋升为大队长。

2001年,他跨部门调回故乡璧山,进入璧山县公安局。他先任行政科副科长。在这个岗位上,武器装备、办公用品,他都要一一料理;办公用房、员工住房,他也要细细打理;全局机关员工及其家属的衣食住行,他更要事必躬亲,关切得无微不至。在家属区,一根水管坏了,一条电线发生了故障,温余光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熟练地运用起尖嘴钳、螺丝刀,迅速为其排除故障。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材生,维修水电设施,自然是小菜一碟。

就这样,公安局的“小管家”风风光光地做了四年,温余光又调入了当地公安局刑警队。

在公安系统的多个岗位上,温余光有过种种历练,既具面上的开阔视野,又有点上的丰富经验。条件具备了,慧眼识珠的上司,将温余光调入了河边镇派出所。

那一年,温余光年方三十三,风华正茂正当时。温余光从警生涯至关重要也最为红火的时段开始了。

(二)

河边镇地处璧山区西北门户,距璧山城八公里,幅员面积52.5平方公里,辖6个村17个社区,耕地面积19072亩,总人口26000人。好个河边镇,“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新河边,新城镇,新生活,坐拥田园风光,山水之美,近享都市繁华,现代风情。河边,正以崭新姿态,向生态宜居的田园美镇大踏步迈进。

同时,已纳入重庆“半小时经济圈”和“绕城经济带”范畴的河边镇,正秉承“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开启了城镇发展的新篇章。河边镇万众一心,正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镇、以新型建材和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以及近郊休闲度假基地。

大变革,大发展,必然随之派生出千奇百怪的社会问题。如何为企业保驾护航,如何为社会惩恶扬善,如何牢牢保护好一方平安,这给刚刚履新河边镇派出所所长的温余光,提出了要剪剪不断、要理理还乱的分外严峻的课题。

温所长生就虎背熊腰,双目炯炯有神, 话语干干净净,表达清清爽爽,且不乏幽默生动。特别是,他那张浑圆而和善的脸,一直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雨,如坐春风。

派出所辖区内,有一位戴姓村民,本为侍弄庄稼的行家里手。然而,其年龄虽已入不惑之年,可不幸患有精神障碍,思维反常,行为自然也反常,还是一个“惑”字如影相随。发病时,在家里,他六亲不认;走出家门,他更是遇人便如遇仇人。于是,家里家外,他只要逢人,轻则破口大骂,重则以老捶相向,常常把人捶打得头破血流。戴某如此闹腾,外人视之如洪水猛兽,家人日夜寝食不安,家里的责任田,他不负责也无人负责了,田里不生庄稼只长草,家里人的生活,也是饱一顿,饿一顿。

面对令人头痛也胆寒的戴某,也只有温余光出面了。他带上那标志性的微笑,走进戴家。

温余光笑,戴某也笑;温余光笑嘻嘻地向戴某问好,戴某也笑嘻嘻地向他问好。当温所变戏法似地将一笼鸡崽递给戴某,戴某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饲养鸡崽,是他的最爱,他不明白,温余光怎么会知晓他的最爱呢?他更不知道,温所长来前做过深入调查,对他的最爱已了如指掌,所以才投其所好,专门去鸡鸭集市买了一笼鸡崽送给他。面对戴某,温余光没多说什么,也没多劝什么,他相信这是一剂良方。

果然,自此以后,戴某天天办鸡食,天天喂鸡崽;又过了一些时日,戴某天天喂鸡崽,天天捡鸡蛋。如此这般地忙,他何来功夫发病呢?其间,他还重回自家的责任田,再拾旧技,锄草挖地,种瓜种豆。再后来,他们家里人天天早餐有鸡蛋,时时桌上有鸡汤,一日三餐,更有交替上桌花样不断翻新的黄瓜南瓜灯笼大辣椒。家人看戴某,觉得戴某可亲近了;外人看戴某,觉得戴某完全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如果说,温余光探望戴某,带着标志性的微笑,面对的是莫测的凶险;那么,温余光带着标志性的微笑,出警处置河边镇浸口村山口滑坡事件,面对的就是分分秒秒都可能发生的黑色死亡。

(三)

2016年真是多事之年。

先是温余光的身体脏器突发“滑坡”,一时间,他反胃伴以呕吐,尿频且尿里带血,腹部常常阵发性剧痛。医生告诉他:“你患的是肾结石!你必须马上做手术!”于是,温余光躺上了手术台。

然而,命运弄人,偏偏要温余光暂免一刀。

温余光当然明白,他病入膏肓的肾结石暂免一刀,他的生命便增添了一分凶险。

这时,河边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急如星火般跑来医院,他们并不是来探望他,而是来请他马上去浸口村“救火”。

原来,浸口村突发山体滑坡,致使某砖厂的两名工人惨遭掩埋死亡。事发之后,死者亲属五六十人迅速聚集到现场,情绪激动难抑,要求有关方面给予不切实际的巨额赔偿。镇党委书记、镇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好言相劝,却收效甚微,场面濒临失控。万般无奈,他们只得前来医院,请求正待手术的病人温余光前去“救火”。

温余光二话没说,置生死于度外,拔掉输液管就匆匆去了第一线。到达现场,温余光首先循循善诱,向死者家属进行了法制教育,分析了利害关系。随后,他又认真听取了家属的诉求,且积极组织家属和厂方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平日里,温所长就做足了功课,同村民们早已建立了深情厚谊,所以,大家都信任他。短短半小时,事态就奇迹般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连续五天,温所长还持续跟进,加紧协调和督促,直至尘埃落定。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与教育,也是治安工作的重要一环。村民徐某,因盗窃通讯设施,前后“二进宫”。徐某第二次出狱,其母对这个不肖子绝望至极,坚不同意儿子把其户口迁回她的户口上。母子决裂,徐某干脆破罐子破摔,四处斗殴,八方滋事 。温余光专门把他找来,苦口婆心规劝,徐某终于和母亲重归于好。好事并没有到此为止,温余光还把他推荐到一家服装厂就业。徐某浪子回头,其生活之舟重新解缆启碇,正值风正一帆扬。

(四)

“有困难,找警察”, 这是社会的流行语。“有困难,找温所”则成了河边村民的口头禅。不少村民都将温所的手机号写在家里的墙壁上,记在随身的笔记本上,最终,牢牢铭刻在心上。甚至,有离河边镇很远,且与温所长素昧平生的人,都记住了他的手机号。

2014年3月22日,远在河北省石家庄的吴光奇拨通了温余光的电话。原来,他从网络里了解到温所的爱民事迹后,请求他帮忙为85岁高龄的父亲吴月荣寻找其失散多年的亲人。吴月荣本为璧山人,早年外出当兵,后又因伤转业到河北,老人思乡之情日益炽烈。老人仅仅依稀记得,家乡在璧山河边街,有个侄女好像叫吴荒坡。“吴荒坡”?这名字好生奇怪,好在温余光谙熟音韵学,既然老人的儿子叫吴光奇,那老人的侄女也应该是“光”字辈,“荒”与“光”同韵,寻找那个吴姓女子,就得从名字有“吴光”二字的女子入手。好在温余光对辖区户籍情况又了若指掌。根据吴光奇的提示,温余光连续两天走村串户,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侄女,名叫吴光碧,她如今也是七旬老人了。她仔细回忆了许久,终于记起了那个多年前离家当兵的叔叔。事不宜迟,吴光碧带着家人,远赴石家庄,同阔别多年的叔叔相聚,且将叔叔一家接回璧山,吴氏家族,得以欢乐大团圆。事后,吴月华领着一大家人,捧着锦旗来到了河边派出所,恭敬地送给了温余光:“你们也是我的亲人哪……”

治安管理,原本就牵涉千头万绪。治安管理之外,还要料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以及以打促防的刑侦管理。连同温所长在内,河边派出所仅有十名警员,却要应对26000名村民,要巡视52.5平方公里的广阔大地,具有何等的困难可想而知……

然而,这支坚决执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精锐之师,硬是将种种困难化难为易,硬是将种种艰险化险为夷。这是缘于,温所及其麾下一干警员,常在河边走。走出家门,他们的身体在路上;回到家门,他们的心在路上。

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服务人民,这是温余光所长及其麾下警员永恒的追求。他们常在河边行进的路,也是他们的理想之路,信念之路。

(作者 张华 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作家视野》编审)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河边警事


 

温余光(左一)走村串户了解情况

 


 

作为民警,温余光在璧山区河边派出所一干就是12年

2005年,他由璧山县公安局调往河边镇派出所任干警;2012年,他被任命为派出所副所长;2015年,他被任命为教导员。2016年,他被任命为所长,既要抓队伍建设,又要抓公安业务,主持全所工作。其实,在河边镇,不少村民早就把他当成了“温所长”。12年,12度花落花开,36度月缺月圆。12年,温余光以矢志不渝的忠诚,以智勇双全的修为,引领着更影响着全所干警,要么救民于水火,要么化干戈为玉帛,牢牢维护了河边镇这一方平安,交出了一份令人仰慕的答卷。

温余光现为一级警督,他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荣获个人嘉奖。2013年,他被评为全市优秀社区民警;2014年,他被市公安局评为亲民爱民成绩突出个人,其先进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且入选《群众在我心中——重庆公安亲民爱民模范事迹选编》。

温余光毕业于重庆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之后又读完了重庆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他在法学研究生毕业之后,将枯燥的法学理论有机运用于丰富的执法实践,在社会治理和安保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不凡的成绩。

在很多人看来,他脚下的道路,正四通八达;他胸中的层楼,有八面来风。他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素来主张并践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于是,他慷慨舍弃了于寒窗苦读四年且与之情深意长的专业,同时也舍弃了前景一片光明的职业,坚决选择进入了那时被大家视为“清水衙门”的人民公安队伍。为了表明心志,他庚即报考了在职法学研究生。

温余光的生命与生活,在这里悄悄转了一个弯。

(一)

温余光从警之志,由来已久。

他生于贫寒的农家,上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父母常年日未出而已作,日已落而未息,一家七口勉强维持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人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宠母爱的幺儿温余光,也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负。由是,对村民的艰辛,他感触良多;对村民的无助,他同情多多。那时,他也许没有读过屈原万世不朽的《离骚》,但屈原一千多年前那如若“杜鹃啼血猿哀鸣”般的悲悯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定在他青春年少的心头有过深深的回应。也由是,他自幼便志存高远,今生今世,既要为村民除暴安良,又要为村民开掘幸福之泉!

1996年,温余光如愿以偿,进入了西山坪劳教所。他对当时的劳教人员不嫌弃,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面对他的种种实绩,好评如潮,点赞不绝。很快,便晋升为大队长。

2001年,他跨部门调回故乡璧山,进入璧山县公安局。他先任行政科副科长。在这个岗位上,武器装备、办公用品,他都要一一料理;办公用房、员工住房,他也要细细打理;全局机关员工及其家属的衣食住行,他更要事必躬亲,关切得无微不至。在家属区,一根水管坏了,一条电线发生了故障,温余光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熟练地运用起尖嘴钳、螺丝刀,迅速为其排除故障。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材生,维修水电设施,自然是小菜一碟。

就这样,公安局的“小管家”风风光光地做了四年,温余光又调入了当地公安局刑警队。

在公安系统的多个岗位上,温余光有过种种历练,既具面上的开阔视野,又有点上的丰富经验。条件具备了,慧眼识珠的上司,将温余光调入了河边镇派出所。

那一年,温余光年方三十三,风华正茂正当时。温余光从警生涯至关重要也最为红火的时段开始了。

(二)

河边镇地处璧山区西北门户,距璧山城八公里,幅员面积52.5平方公里,辖6个村17个社区,耕地面积19072亩,总人口26000人。好个河边镇,“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新河边,新城镇,新生活,坐拥田园风光,山水之美,近享都市繁华,现代风情。河边,正以崭新姿态,向生态宜居的田园美镇大踏步迈进。

同时,已纳入重庆“半小时经济圈”和“绕城经济带”范畴的河边镇,正秉承“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开启了城镇发展的新篇章。河边镇万众一心,正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镇、以新型建材和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以及近郊休闲度假基地。

大变革,大发展,必然随之派生出千奇百怪的社会问题。如何为企业保驾护航,如何为社会惩恶扬善,如何牢牢保护好一方平安,这给刚刚履新河边镇派出所所长的温余光,提出了要剪剪不断、要理理还乱的分外严峻的课题。

温所长生就虎背熊腰,双目炯炯有神, 话语干干净净,表达清清爽爽,且不乏幽默生动。特别是,他那张浑圆而和善的脸,一直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雨,如坐春风。

派出所辖区内,有一位戴姓村民,本为侍弄庄稼的行家里手。然而,其年龄虽已入不惑之年,可不幸患有精神障碍,思维反常,行为自然也反常,还是一个“惑”字如影相随。发病时,在家里,他六亲不认;走出家门,他更是遇人便如遇仇人。于是,家里家外,他只要逢人,轻则破口大骂,重则以老捶相向,常常把人捶打得头破血流。戴某如此闹腾,外人视之如洪水猛兽,家人日夜寝食不安,家里的责任田,他不负责也无人负责了,田里不生庄稼只长草,家里人的生活,也是饱一顿,饿一顿。

面对令人头痛也胆寒的戴某,也只有温余光出面了。他带上那标志性的微笑,走进戴家。

温余光笑,戴某也笑;温余光笑嘻嘻地向戴某问好,戴某也笑嘻嘻地向他问好。当温所变戏法似地将一笼鸡崽递给戴某,戴某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饲养鸡崽,是他的最爱,他不明白,温余光怎么会知晓他的最爱呢?他更不知道,温所长来前做过深入调查,对他的最爱已了如指掌,所以才投其所好,专门去鸡鸭集市买了一笼鸡崽送给他。面对戴某,温余光没多说什么,也没多劝什么,他相信这是一剂良方。

果然,自此以后,戴某天天办鸡食,天天喂鸡崽;又过了一些时日,戴某天天喂鸡崽,天天捡鸡蛋。如此这般地忙,他何来功夫发病呢?其间,他还重回自家的责任田,再拾旧技,锄草挖地,种瓜种豆。再后来,他们家里人天天早餐有鸡蛋,时时桌上有鸡汤,一日三餐,更有交替上桌花样不断翻新的黄瓜南瓜灯笼大辣椒。家人看戴某,觉得戴某可亲近了;外人看戴某,觉得戴某完全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如果说,温余光探望戴某,带着标志性的微笑,面对的是莫测的凶险;那么,温余光带着标志性的微笑,出警处置河边镇浸口村山口滑坡事件,面对的就是分分秒秒都可能发生的黑色死亡。

(三)

2016年真是多事之年。

先是温余光的身体脏器突发“滑坡”,一时间,他反胃伴以呕吐,尿频且尿里带血,腹部常常阵发性剧痛。医生告诉他:“你患的是肾结石!你必须马上做手术!”于是,温余光躺上了手术台。

然而,命运弄人,偏偏要温余光暂免一刀。

温余光当然明白,他病入膏肓的肾结石暂免一刀,他的生命便增添了一分凶险。

这时,河边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急如星火般跑来医院,他们并不是来探望他,而是来请他马上去浸口村“救火”。

原来,浸口村突发山体滑坡,致使某砖厂的两名工人惨遭掩埋死亡。事发之后,死者亲属五六十人迅速聚集到现场,情绪激动难抑,要求有关方面给予不切实际的巨额赔偿。镇党委书记、镇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好言相劝,却收效甚微,场面濒临失控。万般无奈,他们只得前来医院,请求正待手术的病人温余光前去“救火”。

温余光二话没说,置生死于度外,拔掉输液管就匆匆去了第一线。到达现场,温余光首先循循善诱,向死者家属进行了法制教育,分析了利害关系。随后,他又认真听取了家属的诉求,且积极组织家属和厂方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平日里,温所长就做足了功课,同村民们早已建立了深情厚谊,所以,大家都信任他。短短半小时,事态就奇迹般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连续五天,温所长还持续跟进,加紧协调和督促,直至尘埃落定。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与教育,也是治安工作的重要一环。村民徐某,因盗窃通讯设施,前后“二进宫”。徐某第二次出狱,其母对这个不肖子绝望至极,坚不同意儿子把其户口迁回她的户口上。母子决裂,徐某干脆破罐子破摔,四处斗殴,八方滋事 。温余光专门把他找来,苦口婆心规劝,徐某终于和母亲重归于好。好事并没有到此为止,温余光还把他推荐到一家服装厂就业。徐某浪子回头,其生活之舟重新解缆启碇,正值风正一帆扬。

(四)

“有困难,找警察”, 这是社会的流行语。“有困难,找温所”则成了河边村民的口头禅。不少村民都将温所的手机号写在家里的墙壁上,记在随身的笔记本上,最终,牢牢铭刻在心上。甚至,有离河边镇很远,且与温所长素昧平生的人,都记住了他的手机号。

2014年3月22日,远在河北省石家庄的吴光奇拨通了温余光的电话。原来,他从网络里了解到温所的爱民事迹后,请求他帮忙为85岁高龄的父亲吴月荣寻找其失散多年的亲人。吴月荣本为璧山人,早年外出当兵,后又因伤转业到河北,老人思乡之情日益炽烈。老人仅仅依稀记得,家乡在璧山河边街,有个侄女好像叫吴荒坡。“吴荒坡”?这名字好生奇怪,好在温余光谙熟音韵学,既然老人的儿子叫吴光奇,那老人的侄女也应该是“光”字辈,“荒”与“光”同韵,寻找那个吴姓女子,就得从名字有“吴光”二字的女子入手。好在温余光对辖区户籍情况又了若指掌。根据吴光奇的提示,温余光连续两天走村串户,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侄女,名叫吴光碧,她如今也是七旬老人了。她仔细回忆了许久,终于记起了那个多年前离家当兵的叔叔。事不宜迟,吴光碧带着家人,远赴石家庄,同阔别多年的叔叔相聚,且将叔叔一家接回璧山,吴氏家族,得以欢乐大团圆。事后,吴月华领着一大家人,捧着锦旗来到了河边派出所,恭敬地送给了温余光:“你们也是我的亲人哪……”

治安管理,原本就牵涉千头万绪。治安管理之外,还要料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以及以打促防的刑侦管理。连同温所长在内,河边派出所仅有十名警员,却要应对26000名村民,要巡视52.5平方公里的广阔大地,具有何等的困难可想而知……

然而,这支坚决执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精锐之师,硬是将种种困难化难为易,硬是将种种艰险化险为夷。这是缘于,温所及其麾下一干警员,常在河边走。走出家门,他们的身体在路上;回到家门,他们的心在路上。

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服务人民,这是温余光所长及其麾下警员永恒的追求。他们常在河边行进的路,也是他们的理想之路,信念之路。

(作者 张华 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作家视野》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