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看得几清明

时间: 2018-03-0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95

对于生,我们格外关注。对于死,我们总不坦然。我们乐于谈生,我们恐于谈死。“死”是中国词汇中最悲催的一个词。

把生想明白了,我们生得明朗。把死想明白了,我们死得清明。

“生也死之吐,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在庄子看来,生死相互为徒儿,相互变换,死亡只是回复到它未出现在世人之前的那种状态而已,如同落叶归根,生生不息。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如同一匹白色的骏马跳过一道沟壑,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古今中外能够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彻的,当首推庄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生死考辨,肺腑感言,感天动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死尽忠报国,光照千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伟人毛泽东的生死观大气磅礴,惊天地,泣鬼神。“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诗人泰戈尔的生死诗情画意,恬然如诗。

作为凡夫俗子,对待死亡,我们自然无法达到庄子那样的透彻、司马迁那样的高度、文天祥那样的伟大、毛泽东那样的大气、泰戈尔那样的恬然,面对死亡,更多的还是恐惧。可不管你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死亡,它都会蹒跚而来,不以你的意志做丝毫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众多的烦恼、痴迷的执着早早地放下呢?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生命终结”时才能看透呢?

我们华夏民族是一个敢于把生死想清楚看清楚的伟大民族,你看我们设计和形成的传统节日中,至少有四个节日在潜移默化地触发我们对生死的考量——

清明节。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的108天。古人杜牧给了他节日基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欢庆生的欢乐,我们也得思考死的严肃。燃上烛香,摆上鲜花,记住我们的先人,后人才会记住你。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美食粽子,欢快和美食的内核还是为了纪念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视死如归的伍子胥、感天动地的孝女曹娥。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不是国家法定的节日,却是乡村铭心刻骨的日子,我们设食祭祀、燃香烧纸,祭奠死去的先人,祭奠飘飞的孤魂,看似很迷信的活动,其实同样是对死的尊重、对死的缅怀。

春节,农历大年三十。不管有多远,所有的浪子都会在这个节日小住,所有死去的先人都会回家,所有的苦难与疲惫都烟消云散,如果说清明端午中元的节日,我们去看我们死去的先人,春节则是他们回来和我们团聚,我们敬天敬地敬祖先,把团圆的幸福渲染到极致。

我们的生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撇去永垂不朽、千秋万代这些精神之上的东西,想明白了,生与死就像人的两个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这两个点都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不管生是多么辉煌,人生的最后就是一抔土丘,一座坟茔,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归宿。

在那些关于生死思考的节日引领中,我们也许一下领悟不到也看不到先哲的认知高度,但是去看看祖先的坟茔、看看奔流的大江,跪拜,燃香,献花,想想我们的生,想想我们的死,那也是人生很正能量的课程。

坟不是自己长出来的,坟是用泪水和黄土堆起来的。坟不会自己走路,坟里的名字却能飞越千山万水飞越悠悠岁月,走进我们的怀念……所以,坟在语法上归为名词,坟在我们的人生思考中却是动词。

坟是一个人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动词。

人是动物中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高等动物,我们记得住自己从哪里来到世界,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离开世界,我们谁也不知道谁也看不见自己最后躺下的坟在哪里。

古人造“坟”字,“坟”字从土从文,就是用土为人写下的最后的文字,入土为安,盖棺定论,不要奢想那么久远的事情——

三国时候曹丕说过:人有七尺之行,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民间更为直白的话是:纵有房屋千万,那不过是你暂时的居所,那个小小的盒子才是你永远的家……

与坟有关的还有一个字就是冢。冢字很像家字,区别就在那个点的位置。在“家”里:宝盖头就像是屋顶,头上的那个“点”就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房子在太阳下,我们在房子中,于是便有了“家”。在“冢”里:宝盖上的那个“点”掉到了下面,就是日落西山,一片黑暗,人畜消亡,入土为安,于是便有了冢。“家”是生命开始的源头,“冢”是生命终结的归宿。

想不开的时候,我们回味一下生活,有两个地方一定会打动你:一个是坟场,一个是医院。送别离开“家”去了“冢”的那些人,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都宁静了。坟场就是一池穿透力极强的显影液,把世界这张大底片上所有的东西都一览无余。去医院,看看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你会觉得“活着最幸福”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这是人生的最低标准,也是人生的最高标准;这是人生的下线,也是人生的上线。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坟墓,我们看得见自己的路,磨难也好,幸福也罢,那都是人生最后一幕的小小演练,无论死神何时降临,我们都要微笑相迎谨慎相迎。

“人生其实就是一种死亡练习,但是人类何尝因为注定要死亡而放弃过奋斗”。很喜欢柏拉图的这句话。“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很喜欢苏轼的这首诗。

燃香,跪拜,缅怀先辈,想想人生,清吾心,明吾目。

逝者已去,生者坚强。

人生看得几清明。

(作者系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万州区作家协会主席)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人生看得几清明

对于生,我们格外关注。对于死,我们总不坦然。我们乐于谈生,我们恐于谈死。“死”是中国词汇中最悲催的一个词。

把生想明白了,我们生得明朗。把死想明白了,我们死得清明。

“生也死之吐,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在庄子看来,生死相互为徒儿,相互变换,死亡只是回复到它未出现在世人之前的那种状态而已,如同落叶归根,生生不息。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如同一匹白色的骏马跳过一道沟壑,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古今中外能够把生死看得如此透彻的,当首推庄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生死考辨,肺腑感言,感天动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死尽忠报国,光照千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伟人毛泽东的生死观大气磅礴,惊天地,泣鬼神。“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诗人泰戈尔的生死诗情画意,恬然如诗。

作为凡夫俗子,对待死亡,我们自然无法达到庄子那样的透彻、司马迁那样的高度、文天祥那样的伟大、毛泽东那样的大气、泰戈尔那样的恬然,面对死亡,更多的还是恐惧。可不管你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死亡,它都会蹒跚而来,不以你的意志做丝毫的变化。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众多的烦恼、痴迷的执着早早地放下呢?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生命终结”时才能看透呢?

我们华夏民族是一个敢于把生死想清楚看清楚的伟大民族,你看我们设计和形成的传统节日中,至少有四个节日在潜移默化地触发我们对生死的考量——

清明节。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的108天。古人杜牧给了他节日基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欢庆生的欢乐,我们也得思考死的严肃。燃上烛香,摆上鲜花,记住我们的先人,后人才会记住你。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美食粽子,欢快和美食的内核还是为了纪念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视死如归的伍子胥、感天动地的孝女曹娥。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不是国家法定的节日,却是乡村铭心刻骨的日子,我们设食祭祀、燃香烧纸,祭奠死去的先人,祭奠飘飞的孤魂,看似很迷信的活动,其实同样是对死的尊重、对死的缅怀。

春节,农历大年三十。不管有多远,所有的浪子都会在这个节日小住,所有死去的先人都会回家,所有的苦难与疲惫都烟消云散,如果说清明端午中元的节日,我们去看我们死去的先人,春节则是他们回来和我们团聚,我们敬天敬地敬祖先,把团圆的幸福渲染到极致。

我们的生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撇去永垂不朽、千秋万代这些精神之上的东西,想明白了,生与死就像人的两个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这两个点都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不管生是多么辉煌,人生的最后就是一抔土丘,一座坟茔,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归宿。

在那些关于生死思考的节日引领中,我们也许一下领悟不到也看不到先哲的认知高度,但是去看看祖先的坟茔、看看奔流的大江,跪拜,燃香,献花,想想我们的生,想想我们的死,那也是人生很正能量的课程。

坟不是自己长出来的,坟是用泪水和黄土堆起来的。坟不会自己走路,坟里的名字却能飞越千山万水飞越悠悠岁月,走进我们的怀念……所以,坟在语法上归为名词,坟在我们的人生思考中却是动词。

坟是一个人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动词。

人是动物中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高等动物,我们记得住自己从哪里来到世界,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离开世界,我们谁也不知道谁也看不见自己最后躺下的坟在哪里。

古人造“坟”字,“坟”字从土从文,就是用土为人写下的最后的文字,入土为安,盖棺定论,不要奢想那么久远的事情——

三国时候曹丕说过:人有七尺之行,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民间更为直白的话是:纵有房屋千万,那不过是你暂时的居所,那个小小的盒子才是你永远的家……

与坟有关的还有一个字就是冢。冢字很像家字,区别就在那个点的位置。在“家”里:宝盖头就像是屋顶,头上的那个“点”就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房子在太阳下,我们在房子中,于是便有了“家”。在“冢”里:宝盖上的那个“点”掉到了下面,就是日落西山,一片黑暗,人畜消亡,入土为安,于是便有了冢。“家”是生命开始的源头,“冢”是生命终结的归宿。

想不开的时候,我们回味一下生活,有两个地方一定会打动你:一个是坟场,一个是医院。送别离开“家”去了“冢”的那些人,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都宁静了。坟场就是一池穿透力极强的显影液,把世界这张大底片上所有的东西都一览无余。去医院,看看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你会觉得“活着最幸福”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这是人生的最低标准,也是人生的最高标准;这是人生的下线,也是人生的上线。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坟墓,我们看得见自己的路,磨难也好,幸福也罢,那都是人生最后一幕的小小演练,无论死神何时降临,我们都要微笑相迎谨慎相迎。

“人生其实就是一种死亡练习,但是人类何尝因为注定要死亡而放弃过奋斗”。很喜欢柏拉图的这句话。“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很喜欢苏轼的这首诗。

燃香,跪拜,缅怀先辈,想想人生,清吾心,明吾目。

逝者已去,生者坚强。

人生看得几清明。

(作者系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万州区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