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守财奴”父亲

时间: 2018-03-2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280

父亲今年八十八岁,仍耳聪目明,行走自如。他平时上街溜达的目的之一,就是把能变卖成钱的废品带回家,积攒起来卖到废品店。父亲对钱的吝啬和固执,我们子女几个颇有微词。

父亲生于1929年,是在旧社会苦水中泡大的。因生性老实,加上能识字,解放后父亲当上了生产队出纳,掌管着全队近两百人的经济大权。父亲铁面无私,任何人休想从他手上借走一分一厘公款,深得群众信任,因此他这出纳一当就是三十年,直到土地承包到户,生产队解体。

我们家十分贫穷,父亲从未给孩子发过压岁钱,更别指望他给零花钱了。我记得,家里基本没什么家具,在墙角处有一个很旧的立柜,里面放着一口木箱,木箱里除了盛几床洋布花被面、几双新布鞋外,还有一个约一尺长、八寸宽的精致红色小木箱,这小木箱里全是父亲保管生产队的票据和一叠叠现金。立柜、木箱、小箱子层层被父亲上了牢固的弹子锁,每次他拿钱或放钱,如果我在,总是把我支开,怕有非分之想。

父亲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得到乡邻肯定,但把钱看得比命重亦是远近闻名。一次,父亲患感冒舍不得看医生,他认为拖一拖自然会愈,用不着拿药。谁知,两三个月后他还在咳嗽,并且越来越严重,直至终有一天倒在床上生命垂危。好在左邻右舍出手相助,把他硬绑在担架上抬进区卫生院才捡回一条命。此后,凡是我们兄妹患凉寒感冒的,虽然难得进卫生院就诊,但父亲会在第一时间,漫山遍野寻找中草药医治,绝不敢再有半点迟缓拖延。穷人的孩子少灾难,那些年,病魔远离我们。我们则在父亲的吝啬与关爱中,一天天长大成人。

后来,我们家五姊妹陆续成家,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父亲年老了,本以为他花钱会大方些,但仍舍不得吃穿,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年过节或父母生日儿女给他的钱,他都悄悄存入银行,不让我们知晓。父亲年满六十岁后,基本没干农活,我这当儿子的拿生活费赡养老人,可他又从生活费中抠出一部分变成存款,少部分用于开销,生活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为此,母亲常在我面前告他的状。这且不说,父亲还时不时编出理由找我要钱,我对他的金钱观常常提出善意的批评,他总是“嘿嘿”,一笑了之。

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每月按时给父母生活费,每每在那几天,父亲翘首以盼,他认为有钱进腰包感觉是一件幸福的事。一次,单位出纳出差未归,工资没有按时打进卡,我也没有按时交生活费,父亲居然找上门来,把手一摊,问:“钱呢?钱呢?”我没有如实相告,赶紧从其他地方找钱给他了事。此后,无论我多缺钱,首先要给老人的生活费预备好,并按时奉上,以图他高兴。

2007年,我与妻子好不容易在城里买了一套房,接年迈的父母来住,父亲进卧室看看,入厨房瞧瞧,对窗明几净的新房赞不绝口。次日一早,我还在睡梦中,“咚咚”,父亲敲开我的房门:“有件事找你商量,我晓得你买房差钱,我这儿有3000块钱给你帮凑一下。”说着,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叠折了又折的百元钞票塞我手里。父亲破天荒的举动让我懵了,我当即拒绝:“不要!不要!您和妈拿去想买穿的就买穿的,想买吃的就买吃的,别再舍不得用啊。”在我与妻子的再三推辞下,父亲才收起了那叠钱。

身在城里,父亲发现一条生“财”之道,即捡废品卖。故此,父亲手上的钱逐渐多了起来,加上养老保险金、儿女孝敬的零花钱,他经常进出银行。

去年底,我女儿回家办结婚证,父亲听说后,拿出1万元存款,说是给女儿办嫁妆。我又要推辞,这次父亲生气了,他说:“这是给我孙女的,我都是八十几的人了,泥土就掩到脖子上来了,钱放在那里干啥?”我无言以对,默默把钱接了过来。

想起父亲以往与现在的巨大反差,再看看手里拿着他省吃俭用、略带体温的一沓百元钞票,我的眼睛湿润起来。我的老父亲啊,其实你并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爱财如命的守财奴。

“成由节俭败由奢”,父亲尽管讲不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事实上,他的一举一动正是体现了农民的这种质朴精神。人一辈子离不开钱,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金钱万万不行。父亲与钱的那些事儿还没完,因为他生命不息,攒钱不止,不管我怎样阻止,他依然我行我素。我唯一愿望是,无病无恙的父亲能多活些寿年,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我的“守财奴”父亲

父亲今年八十八岁,仍耳聪目明,行走自如。他平时上街溜达的目的之一,就是把能变卖成钱的废品带回家,积攒起来卖到废品店。父亲对钱的吝啬和固执,我们子女几个颇有微词。

父亲生于1929年,是在旧社会苦水中泡大的。因生性老实,加上能识字,解放后父亲当上了生产队出纳,掌管着全队近两百人的经济大权。父亲铁面无私,任何人休想从他手上借走一分一厘公款,深得群众信任,因此他这出纳一当就是三十年,直到土地承包到户,生产队解体。

我们家十分贫穷,父亲从未给孩子发过压岁钱,更别指望他给零花钱了。我记得,家里基本没什么家具,在墙角处有一个很旧的立柜,里面放着一口木箱,木箱里除了盛几床洋布花被面、几双新布鞋外,还有一个约一尺长、八寸宽的精致红色小木箱,这小木箱里全是父亲保管生产队的票据和一叠叠现金。立柜、木箱、小箱子层层被父亲上了牢固的弹子锁,每次他拿钱或放钱,如果我在,总是把我支开,怕有非分之想。

父亲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得到乡邻肯定,但把钱看得比命重亦是远近闻名。一次,父亲患感冒舍不得看医生,他认为拖一拖自然会愈,用不着拿药。谁知,两三个月后他还在咳嗽,并且越来越严重,直至终有一天倒在床上生命垂危。好在左邻右舍出手相助,把他硬绑在担架上抬进区卫生院才捡回一条命。此后,凡是我们兄妹患凉寒感冒的,虽然难得进卫生院就诊,但父亲会在第一时间,漫山遍野寻找中草药医治,绝不敢再有半点迟缓拖延。穷人的孩子少灾难,那些年,病魔远离我们。我们则在父亲的吝啬与关爱中,一天天长大成人。

后来,我们家五姊妹陆续成家,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父亲年老了,本以为他花钱会大方些,但仍舍不得吃穿,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年过节或父母生日儿女给他的钱,他都悄悄存入银行,不让我们知晓。父亲年满六十岁后,基本没干农活,我这当儿子的拿生活费赡养老人,可他又从生活费中抠出一部分变成存款,少部分用于开销,生活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为此,母亲常在我面前告他的状。这且不说,父亲还时不时编出理由找我要钱,我对他的金钱观常常提出善意的批评,他总是“嘿嘿”,一笑了之。

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每月按时给父母生活费,每每在那几天,父亲翘首以盼,他认为有钱进腰包感觉是一件幸福的事。一次,单位出纳出差未归,工资没有按时打进卡,我也没有按时交生活费,父亲居然找上门来,把手一摊,问:“钱呢?钱呢?”我没有如实相告,赶紧从其他地方找钱给他了事。此后,无论我多缺钱,首先要给老人的生活费预备好,并按时奉上,以图他高兴。

2007年,我与妻子好不容易在城里买了一套房,接年迈的父母来住,父亲进卧室看看,入厨房瞧瞧,对窗明几净的新房赞不绝口。次日一早,我还在睡梦中,“咚咚”,父亲敲开我的房门:“有件事找你商量,我晓得你买房差钱,我这儿有3000块钱给你帮凑一下。”说着,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叠折了又折的百元钞票塞我手里。父亲破天荒的举动让我懵了,我当即拒绝:“不要!不要!您和妈拿去想买穿的就买穿的,想买吃的就买吃的,别再舍不得用啊。”在我与妻子的再三推辞下,父亲才收起了那叠钱。

身在城里,父亲发现一条生“财”之道,即捡废品卖。故此,父亲手上的钱逐渐多了起来,加上养老保险金、儿女孝敬的零花钱,他经常进出银行。

去年底,我女儿回家办结婚证,父亲听说后,拿出1万元存款,说是给女儿办嫁妆。我又要推辞,这次父亲生气了,他说:“这是给我孙女的,我都是八十几的人了,泥土就掩到脖子上来了,钱放在那里干啥?”我无言以对,默默把钱接了过来。

想起父亲以往与现在的巨大反差,再看看手里拿着他省吃俭用、略带体温的一沓百元钞票,我的眼睛湿润起来。我的老父亲啊,其实你并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爱财如命的守财奴。

“成由节俭败由奢”,父亲尽管讲不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事实上,他的一举一动正是体现了农民的这种质朴精神。人一辈子离不开钱,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金钱万万不行。父亲与钱的那些事儿还没完,因为他生命不息,攒钱不止,不管我怎样阻止,他依然我行我素。我唯一愿望是,无病无恙的父亲能多活些寿年,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