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历史证言 ——也谈《重庆之眼》

时间: 2018-07-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31

著名作家范稳致敬英雄之城、致敬民族之魂所作的《重庆之眼》,荣膺2017年度“中国好书”,这也是重庆出版界首次获此殊荣。重庆文史学家周勇先生在其评论《家国情怀 英雄城市》中,“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赞扬了“这部著作中所表现的良知和使命”。现在笔者再从文学的视角谈点阅读感受。

文学评论家胡平先生说,《重庆之眼》是一部“以史实支撑虚构,以纪实征服读者”的佳作。这个评断是很精准的。《重庆之眼》厚重的历史内容,即主要表现为对二战时期日本军机连续数年无差别轰炸重庆之史实的艺术再现。小说第一节写的就是1939年5月3日的大轰炸。这场轰炸使重庆许多街道顷刻成为废墟,尸横遍地,血流成渠,小说人物之一邓子儒一家,就丧失18条生命!此后,作品又对1940年端午节的轰炸、1941年4月10日毁灭国泰大戏院的轰炸、1941年6月5日造成“大隧道惨案”等作了具体描述。或由作者正面切入直接表现,或通过受害人的法庭陈述间接反映,作者饱含悲愤的书写,无不令人心灵震颤,痛彻肺腑!作品披露日军大轰炸血腥罪行的同时,更颂扬了重庆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正是在日军接连不断的轰炸下,老百姓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如期开赛,文化界每年秋冬的“雾季公演”照常举行,街道废墟上的捆绑新房一幢接一幢树立起来……作家满怀激情的描述,反映了重庆人民永远不可征服的刚毅性格,体现出两江环抱的山城,永远巍然屹立的英雄气概。

小说总是要写人物的。《重庆之眼》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中国方面有空战英雄刘云翔,“中国对日索赔原告团”团长邓子儒及其夫人蔺佩瑶,原告团律师赵铁等;日本方面有长期支持受害者索赔的斋藤博士、梅泽一郎、菊香贞子三位友好人士,以及作为被告律师的塚木敏义等。作者并未刻意塑造某种艺术典型,对于作品中人物,多是结合所写事件的逻辑演进叙写其相应的言行,文笔都较简约。即便如此,邓子儒谦逊、儒雅的风范,蔺佩瑶大家闺秀和知识女性的神韵,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三位日本友人为支持中国原告团的诉讼,不惜自费一次次飞来重庆采访、考察,其秉持正义、珍爱和平的努力,让人肃然起敬!刘云翔在小说中占篇幅最多,形象也最丰满。作品不仅表现其多次击落日机、多次身负重伤的英雄壮举,而且以较多笔墨描写了他与蔺佩瑶的爱情生活经历。小说从两人学生时代因抗日救亡志趣相投,而相互爱慕的初恋起笔,写到两人被迫分离后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他们无论遭受怎样的坎坷曲折,都把对方珍藏在心灵深处,直到年逾九旬而始终不渝。这种坚守是令人感动的。作者在作品《后记》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向不平凡的岁月中一场日久弥坚的爱情致敬。”有人说《重庆之眼》试图探讨的主题非常多元,礼赞一种“日久弥坚的爱情”,不妨说也是其多元主旨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创作的语言运用尤能见出一个作家的艺术表现功力。《重庆之眼》的语言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结合;二是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与意蕴深广的哲学语言结合。作品写景状物多是人们习用的书面文字,而写到中国索赔原告团成员时则大量采用重庆方言。这种普通话与重庆方言的结合,重庆读者感到亲切,异地读者觉得新奇。小说写到人物的某些重要言行时,往往伴随着作者的解说与议论,或点明作品人物言行的心理动因,或表达创作主体的某种哲理感悟。这种叙述与议论的结合,或启发读者思考,或深化作品蕴含,在小说语言中也算一种创新。

《重庆之眼》取得如上思想、艺术成就,与作者对所写题材的深入考察和处理题材的思想高度密切相关。作者在重庆度过四年大学生涯,为创作小说又长时间融入重庆生活,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所要求的“身入、心入、情入”。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处理题材、构思作品的思想境界。小说描写的中心事件是中国战争受害者对日索赔案。我们索赔什么?这种索赔为什么获得日本有识之士的支持?对于这些问题,读者只需听听梅泽一郎和蔺佩瑶在日本法庭,最后一次庭审中的长篇陈述,就不难找到答案。梅泽律师面对法庭主审法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审视并反省历史,我们的良知、道德和历史责任感将接受全球化正义的拷问。”“战争罪行如果不得到清算,日本的和平就不会长久。”蔺佩瑶的法庭陈述结合自身爱情经历,控诉了法西斯侵略战争毁灭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残酷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她“并不在意”被告方“赔不赔钱”,她只是要正告日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不容抵赖的。“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是历史的证言;我们死去,证言留下。”这就告诉我们:今天中国对日索赔的不是金钱,而是人间正义与人类和平!这也是日本法学界学者坚持不懈支持这种索赔的根本出发点。《重庆之眼》的创作正是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度来构思的。全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历史潮流不可抗拒。中国战争受害者索赔诉讼,尽管被日本法庭无理驳回,但梅泽一郎“生命不息,索赔不止”的呐喊,将鼓舞人们继续奋斗。

道路曲折,前景光明。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去年“8·15”日本投降72周年之际,日本有媒体播出了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引起日本社会广泛关注。日本人民终究是会普遍觉醒的,历史的证言将给他们以长久不断的警示。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永远的历史证言 ——也谈《重庆之眼》

著名作家范稳致敬英雄之城、致敬民族之魂所作的《重庆之眼》,荣膺2017年度“中国好书”,这也是重庆出版界首次获此殊荣。重庆文史学家周勇先生在其评论《家国情怀 英雄城市》中,“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赞扬了“这部著作中所表现的良知和使命”。现在笔者再从文学的视角谈点阅读感受。

文学评论家胡平先生说,《重庆之眼》是一部“以史实支撑虚构,以纪实征服读者”的佳作。这个评断是很精准的。《重庆之眼》厚重的历史内容,即主要表现为对二战时期日本军机连续数年无差别轰炸重庆之史实的艺术再现。小说第一节写的就是1939年5月3日的大轰炸。这场轰炸使重庆许多街道顷刻成为废墟,尸横遍地,血流成渠,小说人物之一邓子儒一家,就丧失18条生命!此后,作品又对1940年端午节的轰炸、1941年4月10日毁灭国泰大戏院的轰炸、1941年6月5日造成“大隧道惨案”等作了具体描述。或由作者正面切入直接表现,或通过受害人的法庭陈述间接反映,作者饱含悲愤的书写,无不令人心灵震颤,痛彻肺腑!作品披露日军大轰炸血腥罪行的同时,更颂扬了重庆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正是在日军接连不断的轰炸下,老百姓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如期开赛,文化界每年秋冬的“雾季公演”照常举行,街道废墟上的捆绑新房一幢接一幢树立起来……作家满怀激情的描述,反映了重庆人民永远不可征服的刚毅性格,体现出两江环抱的山城,永远巍然屹立的英雄气概。

小说总是要写人物的。《重庆之眼》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中国方面有空战英雄刘云翔,“中国对日索赔原告团”团长邓子儒及其夫人蔺佩瑶,原告团律师赵铁等;日本方面有长期支持受害者索赔的斋藤博士、梅泽一郎、菊香贞子三位友好人士,以及作为被告律师的塚木敏义等。作者并未刻意塑造某种艺术典型,对于作品中人物,多是结合所写事件的逻辑演进叙写其相应的言行,文笔都较简约。即便如此,邓子儒谦逊、儒雅的风范,蔺佩瑶大家闺秀和知识女性的神韵,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三位日本友人为支持中国原告团的诉讼,不惜自费一次次飞来重庆采访、考察,其秉持正义、珍爱和平的努力,让人肃然起敬!刘云翔在小说中占篇幅最多,形象也最丰满。作品不仅表现其多次击落日机、多次身负重伤的英雄壮举,而且以较多笔墨描写了他与蔺佩瑶的爱情生活经历。小说从两人学生时代因抗日救亡志趣相投,而相互爱慕的初恋起笔,写到两人被迫分离后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他们无论遭受怎样的坎坷曲折,都把对方珍藏在心灵深处,直到年逾九旬而始终不渝。这种坚守是令人感动的。作者在作品《后记》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向不平凡的岁月中一场日久弥坚的爱情致敬。”有人说《重庆之眼》试图探讨的主题非常多元,礼赞一种“日久弥坚的爱情”,不妨说也是其多元主旨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创作的语言运用尤能见出一个作家的艺术表现功力。《重庆之眼》的语言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结合;二是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与意蕴深广的哲学语言结合。作品写景状物多是人们习用的书面文字,而写到中国索赔原告团成员时则大量采用重庆方言。这种普通话与重庆方言的结合,重庆读者感到亲切,异地读者觉得新奇。小说写到人物的某些重要言行时,往往伴随着作者的解说与议论,或点明作品人物言行的心理动因,或表达创作主体的某种哲理感悟。这种叙述与议论的结合,或启发读者思考,或深化作品蕴含,在小说语言中也算一种创新。

《重庆之眼》取得如上思想、艺术成就,与作者对所写题材的深入考察和处理题材的思想高度密切相关。作者在重庆度过四年大学生涯,为创作小说又长时间融入重庆生活,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所要求的“身入、心入、情入”。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处理题材、构思作品的思想境界。小说描写的中心事件是中国战争受害者对日索赔案。我们索赔什么?这种索赔为什么获得日本有识之士的支持?对于这些问题,读者只需听听梅泽一郎和蔺佩瑶在日本法庭,最后一次庭审中的长篇陈述,就不难找到答案。梅泽律师面对法庭主审法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审视并反省历史,我们的良知、道德和历史责任感将接受全球化正义的拷问。”“战争罪行如果不得到清算,日本的和平就不会长久。”蔺佩瑶的法庭陈述结合自身爱情经历,控诉了法西斯侵略战争毁灭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残酷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她“并不在意”被告方“赔不赔钱”,她只是要正告日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不容抵赖的。“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是历史的证言;我们死去,证言留下。”这就告诉我们:今天中国对日索赔的不是金钱,而是人间正义与人类和平!这也是日本法学界学者坚持不懈支持这种索赔的根本出发点。《重庆之眼》的创作正是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度来构思的。全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历史潮流不可抗拒。中国战争受害者索赔诉讼,尽管被日本法庭无理驳回,但梅泽一郎“生命不息,索赔不止”的呐喊,将鼓舞人们继续奋斗。

道路曲折,前景光明。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去年“8·15”日本投降72周年之际,日本有媒体播出了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引起日本社会广泛关注。日本人民终究是会普遍觉醒的,历史的证言将给他们以长久不断的警示。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