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诗

时间: 2018-07-1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25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首七绝,尽人皆知是李白的名作《早发白帝城》,前贤称赞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它还冠绝历朝历代的三峡诗,其所以然,除了根源于李白固有的旷绝古今的浪漫情怀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个人的即时心态。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声言平叛的随军幕府,其本意在借以实现“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的报国壮志。殊不知,次年二月李璘即在与其皇兄肃宗李亨的内斗当中兵败被杀,李白也被诬为“从逆”,先系狱寻阳,出狱后又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流放夜郎。对于时年58岁的李白来说,这样的横遭冤屈实有难以接受之重,内心难免于悲愤、伤痛、苦闷、无奈交织在一起。他不曾料到,流放途中行至白帝城即获赦免,天降的幸运无异于他垂老生命的重新解放,于是乎心态当即变成了狂喜,轻松,宠辱皆忘,只盼尽快与久别的亲人重新团聚。《早发白帝城》即由之而生。

整首诗,仅第一句是实际描述早发情景,其余三句全都虚实相生,以景代情,勾画此行还家之快。既有行程之快捷,又有心情之快活,相融无间,浑然若一。《水经注》名文已状写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在船头眼望彩云,即景生情,将郦道元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句,天衣无缝地活化成了自己的诗句。其实那一切皆属胸臆幻象,他是把个人彼时彼际所特具的欢忻快感融进峡江山水之间,转化成了人皆容易产生心灵共鸣的欢快乐感。

对比一下不太久以前,流放途中写的五古《上三峡》,当能体会到两者心态大不一样,写出的诗也大不一样。其诗八句:“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前四句运用回环复沓的修辞方法,以“巴水”隐喻虽然艰苦备尝,却会有时而尽的流放途程,以“青天”隐喻高高在上、遥遥无望的皇帝恩典,心理的涡漩与江水的涡漩夹杂在一起,散发出了凄怆和悲凉。后四句则把黄牛峡的古代民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拆开了另行构句,形成语词的交错重复,极状溯峡而上的磋磨艰困,然后引出末句对于人生遭际的深痛叹息。从头至尾痛彻心骨的意境惨淡,格调凝重,在李白诗中极其罕见。

若与24年前,亦即开元十三年(725年)仗剑出峡之时写的《巴女词》相比,又是另一种情状。其诗前两句“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描述的“巴水”虽然是指今宜宾至奉节的川江,但“急如箭”“去若飞”也与三峡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相近地快;当时的李白豪气干云,其乘船顺流东下的心境也必然不失轻快。然而,当时他自己并未遭难,无由生发出对个人的命运感慨,而是突发奇异联想,代为巴地女子思念远行丈夫:“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其中的“十月”言别离之久,“三千里”言相距之远,照应前两句还隐藏着归来之难。正因此,“郎行几岁归”一问既饱含着哀怨,更深寓着担忧。至于李白自己,虽未著一字,却表现出了对巴女的悲悯同情。

那一年入峡以后,李白还在巫山留下两首诗。一为《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这一首五古既有叙事,又有抒情,一开头便点明了诗题能指。那一天白天且行且观赏,或许疲倦了,便伴着猿声进入梦乡。但似乎后半夜又被猿声啼醒了,再也睡不着,便由三四句回忆向来行程,转到了五六句对巫山神女与楚襄王云雨故事的联翩玄想。由之而再进一步,忆及《高唐赋》和《神女赋》的作者宋玉,访古的愿望便油然而生。由梦翻忆,心态宁静,所以虽不乏诗意,却并未激发新意。

其二《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也是一首五古,长达28句,看来当是《宿巫山下》后一日作,同样是叙事与抒情相兼。诗中记叙他“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活显出神志极清,心气极旺。在绝顶上“仰观临青天”,更联想到“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逸兴飞杨,视接八荒,一扫既往的“巫山高”诗拘泥神女故事的老套风情。及至“周游孤光晚”,犹自“佳趣尚未歇”,伴着“月色何悠悠”,变成“清猿响啾啾”。同一个李白的前后两天一地两诗,竟因心态有别而迥然不同,实在具有普泛性的启迪价值。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首七绝,尽人皆知是李白的名作《早发白帝城》,前贤称赞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它还冠绝历朝历代的三峡诗,其所以然,除了根源于李白固有的旷绝古今的浪漫情怀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个人的即时心态。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声言平叛的随军幕府,其本意在借以实现“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的报国壮志。殊不知,次年二月李璘即在与其皇兄肃宗李亨的内斗当中兵败被杀,李白也被诬为“从逆”,先系狱寻阳,出狱后又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流放夜郎。对于时年58岁的李白来说,这样的横遭冤屈实有难以接受之重,内心难免于悲愤、伤痛、苦闷、无奈交织在一起。他不曾料到,流放途中行至白帝城即获赦免,天降的幸运无异于他垂老生命的重新解放,于是乎心态当即变成了狂喜,轻松,宠辱皆忘,只盼尽快与久别的亲人重新团聚。《早发白帝城》即由之而生。

整首诗,仅第一句是实际描述早发情景,其余三句全都虚实相生,以景代情,勾画此行还家之快。既有行程之快捷,又有心情之快活,相融无间,浑然若一。《水经注》名文已状写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在船头眼望彩云,即景生情,将郦道元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句,天衣无缝地活化成了自己的诗句。其实那一切皆属胸臆幻象,他是把个人彼时彼际所特具的欢忻快感融进峡江山水之间,转化成了人皆容易产生心灵共鸣的欢快乐感。

对比一下不太久以前,流放途中写的五古《上三峡》,当能体会到两者心态大不一样,写出的诗也大不一样。其诗八句:“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前四句运用回环复沓的修辞方法,以“巴水”隐喻虽然艰苦备尝,却会有时而尽的流放途程,以“青天”隐喻高高在上、遥遥无望的皇帝恩典,心理的涡漩与江水的涡漩夹杂在一起,散发出了凄怆和悲凉。后四句则把黄牛峡的古代民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拆开了另行构句,形成语词的交错重复,极状溯峡而上的磋磨艰困,然后引出末句对于人生遭际的深痛叹息。从头至尾痛彻心骨的意境惨淡,格调凝重,在李白诗中极其罕见。

若与24年前,亦即开元十三年(725年)仗剑出峡之时写的《巴女词》相比,又是另一种情状。其诗前两句“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描述的“巴水”虽然是指今宜宾至奉节的川江,但“急如箭”“去若飞”也与三峡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相近地快;当时的李白豪气干云,其乘船顺流东下的心境也必然不失轻快。然而,当时他自己并未遭难,无由生发出对个人的命运感慨,而是突发奇异联想,代为巴地女子思念远行丈夫:“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其中的“十月”言别离之久,“三千里”言相距之远,照应前两句还隐藏着归来之难。正因此,“郎行几岁归”一问既饱含着哀怨,更深寓着担忧。至于李白自己,虽未著一字,却表现出了对巴女的悲悯同情。

那一年入峡以后,李白还在巫山留下两首诗。一为《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这一首五古既有叙事,又有抒情,一开头便点明了诗题能指。那一天白天且行且观赏,或许疲倦了,便伴着猿声进入梦乡。但似乎后半夜又被猿声啼醒了,再也睡不着,便由三四句回忆向来行程,转到了五六句对巫山神女与楚襄王云雨故事的联翩玄想。由之而再进一步,忆及《高唐赋》和《神女赋》的作者宋玉,访古的愿望便油然而生。由梦翻忆,心态宁静,所以虽不乏诗意,却并未激发新意。

其二《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也是一首五古,长达28句,看来当是《宿巫山下》后一日作,同样是叙事与抒情相兼。诗中记叙他“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活显出神志极清,心气极旺。在绝顶上“仰观临青天”,更联想到“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逸兴飞杨,视接八荒,一扫既往的“巫山高”诗拘泥神女故事的老套风情。及至“周游孤光晚”,犹自“佳趣尚未歇”,伴着“月色何悠悠”,变成“清猿响啾啾”。同一个李白的前后两天一地两诗,竟因心态有别而迥然不同,实在具有普泛性的启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