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不一样的书——读《送你一颗子弹》

时间: 2018-07-2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00

看完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我整整两个月没有写读书笔记,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写了三十多篇。这本书令我产生一种重压,让我感到了自己的肤浅。

刘瑜小我半岁,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讲师,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这本书是她在美国留学和英国教书期间写的博客集成。她的身份很简单,学生和老师,始终都在象牙塔生活,社会生活阅历不多。这本博客集子,集合了她学术生涯的点滴,大篇幅地记录了她听音乐时的感受,她看到的电影、电视剧的体会,她对著作的评论。就是这大篇幅的内容,对我产生了重压,令我不敢动笔。

我读书,一般初看一遍,觉得好,就读第二遍,边读边做笔记。第二遍读完,把笔记再读一遍,就写读书笔记。若是有没搞明白的,再读第三遍。读书笔记主要是就书论书,展现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我的读书笔记一目了然,即使不再读原书,也能知晓书本内容。而读了《送你一颗子弹》,明显感觉到刘瑜生活随笔记录的不一样。

首先是角度不一样,她从政治学、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我以往看的书评或者读书笔记的作者,少有这种背景,尤其是政治学背景,比如在《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中,她说:“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而我,是学中文的,平时所涉猎的书也多是文学类,没有这样的角度。

其次,深度不一样,她的角度,也决定了她随笔的深度。假如把书比作人,她好像扒掉了衣服,并剔除了血肉,让人看清了这个人的骨架,把握了他成为这个人的精髓,比如《另一个高度》中,“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而我,主要写的是书本身,书背后的内涵,而我不太清楚的是,就像看人,人还是这个人,为什么是这个人,这个人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我看不出来。

第三,语言风格不一样。她的语言风格,我是比较熟悉的,有玩世不恭,有游戏戏谑,我们这代人都有这种语言风格,在她这里尤其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学术范儿式语言重压下的轻松,毕竟是随意写起的博客而已。在《渊博的人》中,她这样调侃:“我认识一些渊博的人。他们是另一种生物。”“我哪里知道这么多啊,我只是人类而已。”而我的语言,简单、直接,有时连自己都感到面目可憎,这也许就是思想贫乏的外露,缺乏轻松幽默生活的体现。

我一直坚信,读书讲究缘分,你是一个好好的人,书是好好的书,无需硬着头皮去啃(除非学业、专业所需),否则你会感到难受,书在你那里也会变得面目全非。不过,偶尔尝试没读过或读得少的风格,感受一下“被冒犯”的痛快,也是另一种读书体验,20年前读王小波的杂文我就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大都有留学、教书的背景。不过,当年的王小波给我的冲击更为强烈,刘瑜的语言则较为柔和,表达方式更让人容易接受。我认为《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真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石柱县委统战部)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感受不一样的书——读《送你一颗子弹》

看完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我整整两个月没有写读书笔记,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写了三十多篇。这本书令我产生一种重压,让我感到了自己的肤浅。

刘瑜小我半岁,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讲师,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这本书是她在美国留学和英国教书期间写的博客集成。她的身份很简单,学生和老师,始终都在象牙塔生活,社会生活阅历不多。这本博客集子,集合了她学术生涯的点滴,大篇幅地记录了她听音乐时的感受,她看到的电影、电视剧的体会,她对著作的评论。就是这大篇幅的内容,对我产生了重压,令我不敢动笔。

我读书,一般初看一遍,觉得好,就读第二遍,边读边做笔记。第二遍读完,把笔记再读一遍,就写读书笔记。若是有没搞明白的,再读第三遍。读书笔记主要是就书论书,展现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我的读书笔记一目了然,即使不再读原书,也能知晓书本内容。而读了《送你一颗子弹》,明显感觉到刘瑜生活随笔记录的不一样。

首先是角度不一样,她从政治学、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我以往看的书评或者读书笔记的作者,少有这种背景,尤其是政治学背景,比如在《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中,她说:“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而我,是学中文的,平时所涉猎的书也多是文学类,没有这样的角度。

其次,深度不一样,她的角度,也决定了她随笔的深度。假如把书比作人,她好像扒掉了衣服,并剔除了血肉,让人看清了这个人的骨架,把握了他成为这个人的精髓,比如《另一个高度》中,“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而我,主要写的是书本身,书背后的内涵,而我不太清楚的是,就像看人,人还是这个人,为什么是这个人,这个人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我看不出来。

第三,语言风格不一样。她的语言风格,我是比较熟悉的,有玩世不恭,有游戏戏谑,我们这代人都有这种语言风格,在她这里尤其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学术范儿式语言重压下的轻松,毕竟是随意写起的博客而已。在《渊博的人》中,她这样调侃:“我认识一些渊博的人。他们是另一种生物。”“我哪里知道这么多啊,我只是人类而已。”而我的语言,简单、直接,有时连自己都感到面目可憎,这也许就是思想贫乏的外露,缺乏轻松幽默生活的体现。

我一直坚信,读书讲究缘分,你是一个好好的人,书是好好的书,无需硬着头皮去啃(除非学业、专业所需),否则你会感到难受,书在你那里也会变得面目全非。不过,偶尔尝试没读过或读得少的风格,感受一下“被冒犯”的痛快,也是另一种读书体验,20年前读王小波的杂文我就有这样的体验,他们大都有留学、教书的背景。不过,当年的王小波给我的冲击更为强烈,刘瑜的语言则较为柔和,表达方式更让人容易接受。我认为《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真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石柱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