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拗体诗”

时间: 2018-08-24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1586

    杜甫在夔州,以白帝城为题写过多首诗,其中的七律《白帝城最高楼》特引人注目。全诗写道:“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睡,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前六句迭用奇险字句描写城景物象,凸显一个“高”字,后两句感时伤怀,块垒难平。惊人语交集错出,气势峭拔犹且罢了,最奇不过是,首联及尾联的句式结构,不合七律的构句常规,并有好几句的句间平仄与音律扞格。

    按七律常规,首联第一句的第六字该平声字,“旆”却是仄声字。第二句的第六字本该用仄声字,为与上句的仄声相对而用了平声字“之”,就变成了五平声相连,并且整句变成了散文句式,起码也属歌行句式。颔联和颈联当中,“鼋鼍游”和“随长流”均为三连平,“扶桑西枝”与“弱水东影”的二、四字更是平、平与仄、仄相对。尾联的上句也是一个散文句,当视作五二句式,于“者”处读顿,然后问出“谁子(谁家之子)”,且其四、六两字恰正仄、平错位。一般的七律不会这样写。

    一般不会这样写,杜甫偏就写出了,而且不是偶一为之。如另一首《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首联上句由“白帝”仄仄起句,按常规下句开头两字便该平平,但他偏不顾同词复用,以仄仄对仄仄。颈联下句的“千家”和“百家”用到了数词,与上句的“戎马”和“归马”词性也不相同。又如《昼梦》:“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不但每一联均未遵守七律的平仄常规,而且,“不独夜短昼”和“气暖眼自醉”都成了五连仄,“中原君臣豺”则成了五连平。

    杜甫本人自有说法。他写过一首《愁》:“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就平仄而言,这首七律的四联全部不合常规,颈联的对仗词性也不协。他加了自注:“戏强为吴体。”所谓的“吴体”,当如后来刘禹锡《竹枝词序》所称“激讦如吴声”的“吴声”,即东晋、宋、齐时期统属《吴声歌曲》的民歌体,以不受平仄、对仗拘束为其特征。学界通称“拗体诗”,或者“拗格诗”。恰如王嗣奭《杜臆》评《愁》所说:“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

    事实上,杜甫借鉴的不只是有《吴声歌曲》,而是还有与“吴声”同一时期产生于三峡地区的竹枝词。其《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诗谓“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之一诗谓“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在在都表明他接受过竹枝词的影响。而其《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写道:“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第一句连用出七平声,第二句平仄为平仄平仄平平平,即为竹枝词影响明证。不少人将这首七绝视为杜甫作的竹枝词,欠妥,这其实是他拗体七绝的代表作。

    拗,原本有不顺从的意思。律诗或绝句平仄不依常规,对仗不依常规,都属于拗体。整首基本不依叫做拗体诗,仅止一联不依叫做拗体格。杜甫作为拗体诗的首创者,所作律诗和绝句中拗体比例相当大,尤以夔州诗为甚。对于“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他来说,一则“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一则借鉴民歌,突破格律,与其说是二律悖反,不如说是锐意创新,审美取向多元化,其精神和实绩都弥足珍贵。虽然他本人知晓竹枝词,却未将自己的拗体七绝称作竹枝词,但他确实对后之文人竹枝词的先行者如白居易、刘禹锡等的竹枝词和拗体诗引领了风尚。再后来的唐人李商隐,宋人黄庭坚等,更踵其步武,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拗体诗。因而应该说,这是杜甫推动中华诗歌多元发展的贡献之一,切不可以等闲视之。

    千百年以降,拗体诗已经成为格律的一个变体,在中华诗歌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然而,有创新必有守旧,从宋代首扬其波,至清代和现代颇涨其势,一些诗学专家总是想削足适履,翻来覆去引例讲“拗救”,甚至将其列为格律诗的不二法门之一。殊不知,定性结论必须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靠举例终难自圆其说,更拘囿不了后之习诗者。诗之成为诗,情韵和心志是第一性的,平仄和对仗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合不合格律理当区别对待,以期正体与变体共生共荣。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杜甫的”拗体诗”

    杜甫在夔州,以白帝城为题写过多首诗,其中的七律《白帝城最高楼》特引人注目。全诗写道:“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睡,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前六句迭用奇险字句描写城景物象,凸显一个“高”字,后两句感时伤怀,块垒难平。惊人语交集错出,气势峭拔犹且罢了,最奇不过是,首联及尾联的句式结构,不合七律的构句常规,并有好几句的句间平仄与音律扞格。

    按七律常规,首联第一句的第六字该平声字,“旆”却是仄声字。第二句的第六字本该用仄声字,为与上句的仄声相对而用了平声字“之”,就变成了五平声相连,并且整句变成了散文句式,起码也属歌行句式。颔联和颈联当中,“鼋鼍游”和“随长流”均为三连平,“扶桑西枝”与“弱水东影”的二、四字更是平、平与仄、仄相对。尾联的上句也是一个散文句,当视作五二句式,于“者”处读顿,然后问出“谁子(谁家之子)”,且其四、六两字恰正仄、平错位。一般的七律不会这样写。

    一般不会这样写,杜甫偏就写出了,而且不是偶一为之。如另一首《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首联上句由“白帝”仄仄起句,按常规下句开头两字便该平平,但他偏不顾同词复用,以仄仄对仄仄。颈联下句的“千家”和“百家”用到了数词,与上句的“戎马”和“归马”词性也不相同。又如《昼梦》:“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不但每一联均未遵守七律的平仄常规,而且,“不独夜短昼”和“气暖眼自醉”都成了五连仄,“中原君臣豺”则成了五连平。

    杜甫本人自有说法。他写过一首《愁》:“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就平仄而言,这首七律的四联全部不合常规,颈联的对仗词性也不协。他加了自注:“戏强为吴体。”所谓的“吴体”,当如后来刘禹锡《竹枝词序》所称“激讦如吴声”的“吴声”,即东晋、宋、齐时期统属《吴声歌曲》的民歌体,以不受平仄、对仗拘束为其特征。学界通称“拗体诗”,或者“拗格诗”。恰如王嗣奭《杜臆》评《愁》所说:“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

    事实上,杜甫借鉴的不只是有《吴声歌曲》,而是还有与“吴声”同一时期产生于三峡地区的竹枝词。其《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二诗谓“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之一诗谓“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在在都表明他接受过竹枝词的影响。而其《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写道:“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第一句连用出七平声,第二句平仄为平仄平仄平平平,即为竹枝词影响明证。不少人将这首七绝视为杜甫作的竹枝词,欠妥,这其实是他拗体七绝的代表作。

    拗,原本有不顺从的意思。律诗或绝句平仄不依常规,对仗不依常规,都属于拗体。整首基本不依叫做拗体诗,仅止一联不依叫做拗体格。杜甫作为拗体诗的首创者,所作律诗和绝句中拗体比例相当大,尤以夔州诗为甚。对于“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他来说,一则“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一则借鉴民歌,突破格律,与其说是二律悖反,不如说是锐意创新,审美取向多元化,其精神和实绩都弥足珍贵。虽然他本人知晓竹枝词,却未将自己的拗体七绝称作竹枝词,但他确实对后之文人竹枝词的先行者如白居易、刘禹锡等的竹枝词和拗体诗引领了风尚。再后来的唐人李商隐,宋人黄庭坚等,更踵其步武,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拗体诗。因而应该说,这是杜甫推动中华诗歌多元发展的贡献之一,切不可以等闲视之。

    千百年以降,拗体诗已经成为格律的一个变体,在中华诗歌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然而,有创新必有守旧,从宋代首扬其波,至清代和现代颇涨其势,一些诗学专家总是想削足适履,翻来覆去引例讲“拗救”,甚至将其列为格律诗的不二法门之一。殊不知,定性结论必须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靠举例终难自圆其说,更拘囿不了后之习诗者。诗之成为诗,情韵和心志是第一性的,平仄和对仗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合不合格律理当区别对待,以期正体与变体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