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三千精神” 助人冰释前嫌

时间: 2018-11-1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86





  当你退休后,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环游世界还是享受天伦之乐?家住渝北区龙山街道的陈和初选择了在街道司法所当“前台”。从2016年退休后到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和为贵调解室”发挥余热,到现在“进驻”街道司法所工作,这个原巫溪县法院的老法官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调解员。辖区居民有什么法律咨询或者矛盾纠纷,都往陈和初那儿“跑”。


  两年时间,陈和初调解过的案件中,家庭婚姻、邻里矛盾、债权债务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等,无不涉及。“小事解决不好,就成了大事。”陈和初告诉记者,这就要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让当事人接受调解,最后化干戈为玉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邻里抢占公共区域


  现场勘查公平划分


  “调解是一门艺术,当事人找到我,我先会让他们做情况登记。这是要他们养成程序意识,我同时可以了解当事人的教育程度和背景,再决定用哪种调解方法。”陈和初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向记者说起刚到“和为贵调解室”调解的一起纠纷。


  “我大不了不要命了,真是太欺负人了!”一天上午,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居民吴霞冲进“和为贵调解室”,看见陈和初后激动地说道。


  看着“吃了火药”的吴霞,陈和初赶紧让她坐下慢慢说,随即递上一杯茶。原来,吴霞和邻居周贵都在装修,但周贵未经吴霞同意就占用了两家的公共区域,还不愿意退让,矛盾因此产生。


  让吴霞登记介绍完情况后,陈和初拨通了周贵的电话,让他第二天到调解室一趟。第二天,吴霞和周贵到调解室后,陈和初了解到,周贵从区县过来买的房,他的观念就是“先下手为强”,谁先“圈”了公共区域就是谁的。对此,吴霞肯定不服气。调解过程中,双方争执不下,还差点动起了手。


  “我的经验,遇到吵架的人,一定要先把‘气’给他们‘放了’。”于是,陈和初决定当天上午不再调解,先让他们各自冷静下来。当天下午,陈和初到当事人的家门前实地查看,边看边给他们讲解关于小区公共区域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看着周贵有时对法律的不了解,陈和初还给他讲起了邻里纠纷的典型案例。最后,陈和初公平地划分双方的区域,周贵把安装好的栏杆撤了回去,吴霞也表示会不计前嫌,和谐相处。


  “这两家先前闹得可凶了,社区工作人员说起都‘摆脑壳’,没想到陈老师这么快就调解下来了。”提起这次调解,龙山街道司法所所长赵媛媛至今记忆犹新,也就是这次调解,让陈和初开始在社区有了名气。


  儿媳带着孩子要离婚


  寻根究源促一家和解


  “儿媳妇要和儿子离婚,要带走孙女,还想要走我们给儿子婚前买的房子。”去年7月的一天,年逾八旬的老黄夫妇走进龙山街道司法所,向陈和初哭诉道。


  “莫着急,坐下来慢慢说。” 陈和初细细询问得知,老黄的继子谭强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当年6月初,谭强的老婆蒋兰和公婆就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产生分歧,发生激烈争吵。蒋兰扔下一句“我要跟你儿子离婚”,带着女儿摔门而出。20多天过去了,全家多次协商、社区也几次参与调解,矛盾都不见缓解。


  陈和初了解情况后,让谭强和蒋兰到司法所来。第二天,在调解室,当问到知不知道妻子想离婚的原因时,沉默少言的谭强竟然哭起来。原来,谭强一家三口和老黄夫妇生活在一起。谭强在区县上班,每月回家一两天,由于平日里不善言辞,夫妻双方长期缺乏沟通,为此次矛盾埋下导火线。蒋兰与公婆时常因琐事发生矛盾,经年累月下来,也就影响到了谭强夫妻的感情。


  当日,蒋兰带着女儿离家后,老黄夫妇余怒未消,竟将家里大门的锁进行了更换,蒋兰后来回家后发现这个情况,更是气得跺脚,索性不再回家。


  “原来是这么回事,虽然工作忙,你还是应该多关心一下家里的事情……”陈和初对双方都进行劝导,并指出各自行为欠妥之处,经过四个半小时的努力,蒋兰表示愿意继续维持婚姻。


  然而不到三天,蒋兰又哭着给陈和初打来电话,表示还是要跟谭强离婚。


  “我在第一次调解的时候,看得出来他们两口子关系其实不错,怎么会这么快又要离婚?”陈和初决定到谭强家里一探究竟,并采取一对一、分而化之的调解策略,对当事双方分别谈话。


  果然,陈和初明白了,蒋兰和丈夫谭强的矛盾根源,是她和公婆之间多年矛盾的累积。“当事双方积怨颇深,是建立在十几年的相处摩擦中。这个时候,任何一点小误会都会挑起当事双方的剧烈争执,堵不如疏,只有化解了双方心中的隔阂,才能真正平息这次纠纷。”


  于是,陈和初多次上门了解蒋兰、老黄夫妇的诉求。


  当得知蒋兰对公婆的埋怨一部分来自于想在丈夫的婚前房屋上加名字被公婆拒绝,陈和初给她解释婚前财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最后让蒋兰打消了加名字的念头。同时,陈和初也劝老黄夫妇,多给儿子儿媳一些空间,儿子的“小家”好了,“大家”也就和谐了。


  解决了双方的心结,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2017年7月4日,老黄夫妇和儿子一起给陈和初送去了一面“人调拨迷雾 家和万事兴”的锦旗,对他的尽心尽责表达了感谢。


  发扬“三千精神”


  调解成功率超过95%


  “要想一心做好老百姓工作,确实要发扬‘三千’精神。”提起自己这两年调解的纠纷,陈和初说,人民调解为人民,基层调解平台为老百姓节省时间和投入,方便、快捷、实惠,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但也有个别不配合调解的案例。


  “我当时说明来意后,对方边吼‘我说了不调解就不调解’,一边还把我推出了门外。” 陈和初介绍,去年,他接到居民反映,楼上住户种植的三角梅长到了他们阳台,每次楼上一浇水,楼下阳台晒的衣服就“遭殃”,完全影响了正常生活。


  由于该住户白天要上班,陈和初在楼下等到其回家亮灯了才上去敲门,没想到对方完全不讲理,把他推了出来。“他不接受调解可能是自知理亏,喊出来调解会伤他面子。”于是,陈和初换了种方式,他找到该楼栋的管理员和小区门卫,请他们发挥熟人优势委婉地转达意见,让该住户消除隐患。


  没过两天,陈和初再到该住户楼下时,发现其已经修剪了三角梅。


  相比之前在社区调解室,陈和初从今年4月份到街道司法所当调解员后,接到的案例更多、更复杂,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发挥“余热”,陈和初但凡有空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法律书籍“充电”。他说,人再大年纪都要与时俱进,随时掌握新知识。


  当记者得知两个多月前,陈和初抱上了孙子,问到他有没有想过真正“退休”也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他说,“我老婆很贤惠,从来没有让我考虑过家里的事情,这样才能让我把心思都花在工作上,党和国家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我想在有生之年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据悉,2016年至今,陈和初共计接待居民超过1000人次,调解案件180余起,成功率超过95%,调解纠纷涉及金额3000多万元。(文中纠纷当事人均为化名)


  记者 杨 雪


  编辑 唐 奕 组版 余游虹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用活“三千精神” 助人冰释前嫌





  当你退休后,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环游世界还是享受天伦之乐?家住渝北区龙山街道的陈和初选择了在街道司法所当“前台”。从2016年退休后到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和为贵调解室”发挥余热,到现在“进驻”街道司法所工作,这个原巫溪县法院的老法官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调解员。辖区居民有什么法律咨询或者矛盾纠纷,都往陈和初那儿“跑”。


  两年时间,陈和初调解过的案件中,家庭婚姻、邻里矛盾、债权债务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等,无不涉及。“小事解决不好,就成了大事。”陈和初告诉记者,这就要发扬“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的“三千精神”,让当事人接受调解,最后化干戈为玉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邻里抢占公共区域


  现场勘查公平划分


  “调解是一门艺术,当事人找到我,我先会让他们做情况登记。这是要他们养成程序意识,我同时可以了解当事人的教育程度和背景,再决定用哪种调解方法。”陈和初一边整理资料,一边向记者说起刚到“和为贵调解室”调解的一起纠纷。


  “我大不了不要命了,真是太欺负人了!”一天上午,龙山街道余松路社区居民吴霞冲进“和为贵调解室”,看见陈和初后激动地说道。


  看着“吃了火药”的吴霞,陈和初赶紧让她坐下慢慢说,随即递上一杯茶。原来,吴霞和邻居周贵都在装修,但周贵未经吴霞同意就占用了两家的公共区域,还不愿意退让,矛盾因此产生。


  让吴霞登记介绍完情况后,陈和初拨通了周贵的电话,让他第二天到调解室一趟。第二天,吴霞和周贵到调解室后,陈和初了解到,周贵从区县过来买的房,他的观念就是“先下手为强”,谁先“圈”了公共区域就是谁的。对此,吴霞肯定不服气。调解过程中,双方争执不下,还差点动起了手。


  “我的经验,遇到吵架的人,一定要先把‘气’给他们‘放了’。”于是,陈和初决定当天上午不再调解,先让他们各自冷静下来。当天下午,陈和初到当事人的家门前实地查看,边看边给他们讲解关于小区公共区域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看着周贵有时对法律的不了解,陈和初还给他讲起了邻里纠纷的典型案例。最后,陈和初公平地划分双方的区域,周贵把安装好的栏杆撤了回去,吴霞也表示会不计前嫌,和谐相处。


  “这两家先前闹得可凶了,社区工作人员说起都‘摆脑壳’,没想到陈老师这么快就调解下来了。”提起这次调解,龙山街道司法所所长赵媛媛至今记忆犹新,也就是这次调解,让陈和初开始在社区有了名气。


  儿媳带着孩子要离婚


  寻根究源促一家和解


  “儿媳妇要和儿子离婚,要带走孙女,还想要走我们给儿子婚前买的房子。”去年7月的一天,年逾八旬的老黄夫妇走进龙山街道司法所,向陈和初哭诉道。


  “莫着急,坐下来慢慢说。” 陈和初细细询问得知,老黄的继子谭强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当年6月初,谭强的老婆蒋兰和公婆就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产生分歧,发生激烈争吵。蒋兰扔下一句“我要跟你儿子离婚”,带着女儿摔门而出。20多天过去了,全家多次协商、社区也几次参与调解,矛盾都不见缓解。


  陈和初了解情况后,让谭强和蒋兰到司法所来。第二天,在调解室,当问到知不知道妻子想离婚的原因时,沉默少言的谭强竟然哭起来。原来,谭强一家三口和老黄夫妇生活在一起。谭强在区县上班,每月回家一两天,由于平日里不善言辞,夫妻双方长期缺乏沟通,为此次矛盾埋下导火线。蒋兰与公婆时常因琐事发生矛盾,经年累月下来,也就影响到了谭强夫妻的感情。


  当日,蒋兰带着女儿离家后,老黄夫妇余怒未消,竟将家里大门的锁进行了更换,蒋兰后来回家后发现这个情况,更是气得跺脚,索性不再回家。


  “原来是这么回事,虽然工作忙,你还是应该多关心一下家里的事情……”陈和初对双方都进行劝导,并指出各自行为欠妥之处,经过四个半小时的努力,蒋兰表示愿意继续维持婚姻。


  然而不到三天,蒋兰又哭着给陈和初打来电话,表示还是要跟谭强离婚。


  “我在第一次调解的时候,看得出来他们两口子关系其实不错,怎么会这么快又要离婚?”陈和初决定到谭强家里一探究竟,并采取一对一、分而化之的调解策略,对当事双方分别谈话。


  果然,陈和初明白了,蒋兰和丈夫谭强的矛盾根源,是她和公婆之间多年矛盾的累积。“当事双方积怨颇深,是建立在十几年的相处摩擦中。这个时候,任何一点小误会都会挑起当事双方的剧烈争执,堵不如疏,只有化解了双方心中的隔阂,才能真正平息这次纠纷。”


  于是,陈和初多次上门了解蒋兰、老黄夫妇的诉求。


  当得知蒋兰对公婆的埋怨一部分来自于想在丈夫的婚前房屋上加名字被公婆拒绝,陈和初给她解释婚前财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最后让蒋兰打消了加名字的念头。同时,陈和初也劝老黄夫妇,多给儿子儿媳一些空间,儿子的“小家”好了,“大家”也就和谐了。


  解决了双方的心结,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2017年7月4日,老黄夫妇和儿子一起给陈和初送去了一面“人调拨迷雾 家和万事兴”的锦旗,对他的尽心尽责表达了感谢。


  发扬“三千精神”


  调解成功率超过95%


  “要想一心做好老百姓工作,确实要发扬‘三千’精神。”提起自己这两年调解的纠纷,陈和初说,人民调解为人民,基层调解平台为老百姓节省时间和投入,方便、快捷、实惠,大部分人还是接受,但也有个别不配合调解的案例。


  “我当时说明来意后,对方边吼‘我说了不调解就不调解’,一边还把我推出了门外。” 陈和初介绍,去年,他接到居民反映,楼上住户种植的三角梅长到了他们阳台,每次楼上一浇水,楼下阳台晒的衣服就“遭殃”,完全影响了正常生活。


  由于该住户白天要上班,陈和初在楼下等到其回家亮灯了才上去敲门,没想到对方完全不讲理,把他推了出来。“他不接受调解可能是自知理亏,喊出来调解会伤他面子。”于是,陈和初换了种方式,他找到该楼栋的管理员和小区门卫,请他们发挥熟人优势委婉地转达意见,让该住户消除隐患。


  没过两天,陈和初再到该住户楼下时,发现其已经修剪了三角梅。


  相比之前在社区调解室,陈和初从今年4月份到街道司法所当调解员后,接到的案例更多、更复杂,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发挥“余热”,陈和初但凡有空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法律书籍“充电”。他说,人再大年纪都要与时俱进,随时掌握新知识。


  当记者得知两个多月前,陈和初抱上了孙子,问到他有没有想过真正“退休”也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他说,“我老婆很贤惠,从来没有让我考虑过家里的事情,这样才能让我把心思都花在工作上,党和国家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我想在有生之年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据悉,2016年至今,陈和初共计接待居民超过1000人次,调解案件180余起,成功率超过95%,调解纠纷涉及金额3000多万元。(文中纠纷当事人均为化名)


  记者 杨 雪


  编辑 唐 奕 组版 余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