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时间: 2018-11-2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752

  我从中南民学院毕业已有20年了,学校早已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可我依然习惯自称是中南民院的学生。


  在学校度过的四年,是我人生的黄金岁月,关于她的一切,都使我魂牵梦萦。学校的公众号,时常发布校园的美景美食,以解我们这些散落天涯的校友思乡之情。虽然,食堂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食堂,双子塔、体育馆、宿舍楼也不是记忆中的地方,但依然让我怀念,不过,我最怀念的,是在那段岁月里老师留给我的金玉良言。


  大二,温文尔雅的朱承平老师让我迷上了古代汉语,我立志要考上朱老师的母校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古代汉语的研究生,成为像朱老师那样从事古代汉语研究和教学的大学老师。朱老师教我们不到一学期,就去了暨南大学。我的考古代汉语研究生的计划,也因其他缘故半途而废,但朱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


  “你不仅在一所大学读书,还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在周末的时候,走路、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到处转转,融入当地的生活。”朱老师的这句话虽与古代汉语专业无关,但从此改变了我周末“宅”的生活方式,不再仅仅待图书馆或寝室,我开始走路。我走通了学校周边几乎所有的小路,欣赏了灯厂里各色各样的灯饰,观察到见到了枯水季节湖边水杉林中奇形怪状如盆景的气根,看见了三月里大鲤鱼上滩黑旗如林的鱼鳍……后来,温州同学阿德见我如此执着,便教会了我骑自行车。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遍了武昌的大街小巷,走遍了在武昌的所有大学。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成了家乡一名乡政府的文书,我谨记朱老师的教诲——把他的那句话,转化为“你不仅在一个机关上班,你还在这个地方生活。”我走遍了这个乡的犄角旮旯,写了很多新闻,写了好多篇调研,改变了我的命运。


  “每年读一本书,坚持十年,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句话是美学老师李建中说的。当时我并不完全相信,我们每周都要看两三本书呢,而他说每年只看一本,还要成为专家?但当16年后在武汉相聚时发现,我们没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李老师所说的,在一个领域一年读一本连续读十年。没有成为专家的我们,似乎明白了努力的方向。


  时任现代文学老师的邹建军在课堂里的笑声,仿佛还回荡在昨天。他总是在课堂上哈哈大笑,有时引得我们爆笑。他常常抱歉:“不好意思,想起了一件很好笑的事。”紧接着又笑了起来。大学毕业后,我工作在一个很偏远的乡政府,心情郁闷时,我便会想起了邹老师的笑声,便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政府的同事和周围的农民,都以为我“疯”了。我那愁闷的情绪却在笑声中得到了消解,度过了我人生最落寞的低谷时期。


  “找一本书读下去,根据注释的指引,读下一本。”当我向古代文学老师方红梅请教如何深入学习古代文学时,她对我说,其实不必找人推荐书目,你看的古代文学书中,作者引用的、注释的、参考的有书目,根据这些指引,顺藤摸瓜,一本一本看下去,就会自成体系。虽然,我毕业后从事的不是学术工作,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术观念,但是,这种读书法,很让我受益。


  毕业20年,本想回母校看看,却因种种缘由未能成行。谨以此文,纪念在母校的青葱岁月,感恩老师的教诲、母校的培育。


  (作者单位:石柱县委统战部)


责编:覃蓝蓝 组版:段小燕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我的老师

  我从中南民学院毕业已有20年了,学校早已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可我依然习惯自称是中南民院的学生。


  在学校度过的四年,是我人生的黄金岁月,关于她的一切,都使我魂牵梦萦。学校的公众号,时常发布校园的美景美食,以解我们这些散落天涯的校友思乡之情。虽然,食堂已不是我记忆中的食堂,双子塔、体育馆、宿舍楼也不是记忆中的地方,但依然让我怀念,不过,我最怀念的,是在那段岁月里老师留给我的金玉良言。


  大二,温文尔雅的朱承平老师让我迷上了古代汉语,我立志要考上朱老师的母校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古代汉语的研究生,成为像朱老师那样从事古代汉语研究和教学的大学老师。朱老师教我们不到一学期,就去了暨南大学。我的考古代汉语研究生的计划,也因其他缘故半途而废,但朱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


  “你不仅在一所大学读书,还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在周末的时候,走路、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到处转转,融入当地的生活。”朱老师的这句话虽与古代汉语专业无关,但从此改变了我周末“宅”的生活方式,不再仅仅待图书馆或寝室,我开始走路。我走通了学校周边几乎所有的小路,欣赏了灯厂里各色各样的灯饰,观察到见到了枯水季节湖边水杉林中奇形怪状如盆景的气根,看见了三月里大鲤鱼上滩黑旗如林的鱼鳍……后来,温州同学阿德见我如此执着,便教会了我骑自行车。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遍了武昌的大街小巷,走遍了在武昌的所有大学。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成了家乡一名乡政府的文书,我谨记朱老师的教诲——把他的那句话,转化为“你不仅在一个机关上班,你还在这个地方生活。”我走遍了这个乡的犄角旮旯,写了很多新闻,写了好多篇调研,改变了我的命运。


  “每年读一本书,坚持十年,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句话是美学老师李建中说的。当时我并不完全相信,我们每周都要看两三本书呢,而他说每年只看一本,还要成为专家?但当16年后在武汉相聚时发现,我们没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李老师所说的,在一个领域一年读一本连续读十年。没有成为专家的我们,似乎明白了努力的方向。


  时任现代文学老师的邹建军在课堂里的笑声,仿佛还回荡在昨天。他总是在课堂上哈哈大笑,有时引得我们爆笑。他常常抱歉:“不好意思,想起了一件很好笑的事。”紧接着又笑了起来。大学毕业后,我工作在一个很偏远的乡政府,心情郁闷时,我便会想起了邹老师的笑声,便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政府的同事和周围的农民,都以为我“疯”了。我那愁闷的情绪却在笑声中得到了消解,度过了我人生最落寞的低谷时期。


  “找一本书读下去,根据注释的指引,读下一本。”当我向古代文学老师方红梅请教如何深入学习古代文学时,她对我说,其实不必找人推荐书目,你看的古代文学书中,作者引用的、注释的、参考的有书目,根据这些指引,顺藤摸瓜,一本一本看下去,就会自成体系。虽然,我毕业后从事的不是学术工作,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术观念,但是,这种读书法,很让我受益。


  毕业20年,本想回母校看看,却因种种缘由未能成行。谨以此文,纪念在母校的青葱岁月,感恩老师的教诲、母校的培育。


  (作者单位:石柱县委统战部)


责编:覃蓝蓝 组版:段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