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浅谈

时间: 2019-03-2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711

“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这是鲁迅先生对《道德经》的评价。连鲁迅这样的大文豪都对《道德经》推崇备至,我们是不是该认真了解一下《道德经》呢?

首先需特别指出的是,《道德经》不是宣传道德规范的,它是一部国学经典、哲学著作。它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历代曾称《义经》《周书》《上至经》《老子》《道德五千言》等。因文中有两个名词概念,一个“道”、一个“德”的缘故,后人就称它《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分家前的著作,可以说,先秦诸子是吸收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从而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各自成就。《道德经》,极大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首先影响了先秦诸子,其次是魏晋文学,然后是佛学,再次是宋代理学。所以有“儒表道里”的说法,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政治现象。至今也没人能把《道德经》完全讲清楚,本文只能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几个亮点而已,但愿能引起大家对《道德经》的兴趣。

“道”和“德”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内在联系,一切事物、包括宇宙(天地)的形成都遵循这个规律,无法用语言精准的表达,但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运行加以观察、体会,去感受到“道”,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老子认为有一个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无声无息空虚无形,独立运行循环无竭,孕育了这个世界。老子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姑且取个名字叫“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那样的虚无,而它的作用又是那样的无穷,它像深渊一样不可测,是万物的主宰。

最精辟的《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以观其眇;常有,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大意就是:“道”,如果可以表达清楚,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 “道”。“名”,如果可以给它命名,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名”。“无”可以理解为天地之开始;“有”可以理解为万物之源。“恒无”,可以感知到事物的微小之极端;“恒有”,可以感知到事物穷尽到边际之处。“有”和“无”同处相同而名字不同,都很玄妙,玄之又玄,是一切玄妙的门径。

老子作为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有这种认知,这是何等高的境界!他的认知不但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即使放在现代社会,老子也是世界第一人。

由于“道”是那样难以表达和理解,所以它通过另一种形式给表现出来,那就是“德”。“德”是“道”在物质世界的表现,是指人类遵循道的法则,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即“道”的具体体现。

老子认为,凡具有大德的品质,它只遵循道的法则。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这段话其实就是讲道的体现、修德的效果,不同政治地位的人,其修德的程度可以相互比较。人与人比较、家庭与家庭比较、乡村与乡村比较、城镇与城镇比较、国家与国家比较。

老子说,真正具有上德的人,是不自诩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大德。而那些修德很差的人,却天天自诩自己有德,这种人其实无德。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的哲学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无为”和“不争”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规律刻意而为,不乱作为。“不争”,就是不为一己私利而争。有人望文生义,认为道家消极,其实是非常荒唐和错误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顺其自然从不妄为,进而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它所为的。位居侯王者,如果能够谨守无为之道,万物将自觉自愿地归顺于他。

一意孤行强奸民意,就一定会失败;用强力执掌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就不会失败。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什么叫不争的品德?老子是这样表述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善于用兵的人,不炫耀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很谦和。

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最闪光的地方就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并且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在相对转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比西方要早出几千年,实属中华民族的骄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大意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规律。

他认为,事物向其相反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不用强力去处事,是道的功用。他还认为,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够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占据长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论执政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是没有个人私欲私心的,他们都是以百姓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规模大的行政区,应该像煎小鱼一样细心,不要经常去翻动它,以至于把小鱼翻烂了。为政不要根据自己喜好而政令多变,以免百姓难以适应。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大意是:老百姓难于管理,是因为统治者太注重自己的私利了,而没有顾及天下苍生,所以老百姓才不服你的统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执政者,老百姓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低一个层次的执政者,老百姓对他很亲切很赞誉;再低一个层次的执政者,老百姓都畏惧他;最差的执政者,老百姓背地里侮辱谩骂他。

《道德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珍贵遗产,美国学者蒲克明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这大抵是对《道德经》最好的评价了。

(作者系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道德经》浅谈

“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这是鲁迅先生对《道德经》的评价。连鲁迅这样的大文豪都对《道德经》推崇备至,我们是不是该认真了解一下《道德经》呢?

首先需特别指出的是,《道德经》不是宣传道德规范的,它是一部国学经典、哲学著作。它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历代曾称《义经》《周书》《上至经》《老子》《道德五千言》等。因文中有两个名词概念,一个“道”、一个“德”的缘故,后人就称它《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分家前的著作,可以说,先秦诸子是吸收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从而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各自成就。《道德经》,极大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首先影响了先秦诸子,其次是魏晋文学,然后是佛学,再次是宋代理学。所以有“儒表道里”的说法,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政治现象。至今也没人能把《道德经》完全讲清楚,本文只能和大家分享其中的几个亮点而已,但愿能引起大家对《道德经》的兴趣。

“道”和“德”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内在联系,一切事物、包括宇宙(天地)的形成都遵循这个规律,无法用语言精准的表达,但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运行加以观察、体会,去感受到“道”,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老子认为有一个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无声无息空虚无形,独立运行循环无竭,孕育了这个世界。老子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姑且取个名字叫“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那样的虚无,而它的作用又是那样的无穷,它像深渊一样不可测,是万物的主宰。

最精辟的《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以观其眇;常有,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大意就是:“道”,如果可以表达清楚,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 “道”。“名”,如果可以给它命名,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名”。“无”可以理解为天地之开始;“有”可以理解为万物之源。“恒无”,可以感知到事物的微小之极端;“恒有”,可以感知到事物穷尽到边际之处。“有”和“无”同处相同而名字不同,都很玄妙,玄之又玄,是一切玄妙的门径。

老子作为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有这种认知,这是何等高的境界!他的认知不但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即使放在现代社会,老子也是世界第一人。

由于“道”是那样难以表达和理解,所以它通过另一种形式给表现出来,那就是“德”。“德”是“道”在物质世界的表现,是指人类遵循道的法则,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即“道”的具体体现。

老子认为,凡具有大德的品质,它只遵循道的法则。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这段话其实就是讲道的体现、修德的效果,不同政治地位的人,其修德的程度可以相互比较。人与人比较、家庭与家庭比较、乡村与乡村比较、城镇与城镇比较、国家与国家比较。

老子说,真正具有上德的人,是不自诩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大德。而那些修德很差的人,却天天自诩自己有德,这种人其实无德。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的哲学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无为”和“不争”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妄为、不要违反规律刻意而为,不乱作为。“不争”,就是不为一己私利而争。有人望文生义,认为道家消极,其实是非常荒唐和错误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顺其自然从不妄为,进而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它所为的。位居侯王者,如果能够谨守无为之道,万物将自觉自愿地归顺于他。

一意孤行强奸民意,就一定会失败;用强力执掌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就不会失败。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什么叫不争的品德?老子是这样表述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善于用兵的人,不炫耀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很谦和。

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最闪光的地方就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并且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在相对转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比西方要早出几千年,实属中华民族的骄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大意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规律。

他认为,事物向其相反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不用强力去处事,是道的功用。他还认为,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够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占据长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论执政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是没有个人私欲私心的,他们都是以百姓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规模大的行政区,应该像煎小鱼一样细心,不要经常去翻动它,以至于把小鱼翻烂了。为政不要根据自己喜好而政令多变,以免百姓难以适应。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大意是:老百姓难于管理,是因为统治者太注重自己的私利了,而没有顾及天下苍生,所以老百姓才不服你的统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执政者,老百姓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低一个层次的执政者,老百姓对他很亲切很赞誉;再低一个层次的执政者,老百姓都畏惧他;最差的执政者,老百姓背地里侮辱谩骂他。

《道德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珍贵遗产,美国学者蒲克明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这大抵是对《道德经》最好的评价了。

(作者系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