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底的乡愁

时间: 2019-03-2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838

乡愁就像风筝线,游子飞得再高再远,终能回到出发的地方。而老家先龙坛已沉入八十米深的江底,我只能驻足眺望波光粼粼的水面,像一只迷路的海鸥,留下深如大海的思念。

先农坛位于重庆万州,三峡库区蓄水后一半城池永没江底,跟随一起沉没的还有我难忘的童年回忆。先农坛在万州北面山坡上,一米间宽条石路蜿蜒曲折地从山脚向上伸展,经过一家院坝,稍作停留,换个方向,又向下一家延伸开去。黄葛树的身影遍布山间,有的伫立在院坝,树枝转过身来,与屋檐擦肩而过,在房顶洒下茂密的翠绿;有的悬根露爪吸附在堡坎崖壁上,苍劲有力的根茎深深扎入石缝中,伸出粗壮的树干,又挺起腰板向上生长,把绿叶层层叠叠洒向天空,为小路撑伞。远远望去,山坡穿上一件四季常青的衣裳,掩映着老家的小路、院坝、瓦房和那个年代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坝高低错落又井然有序,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一次玩捉迷藏,游戏结束,还不见一位小伙伴踪影,千呼万唤中,他从屋后树林里急急忙忙跑出来,双手背在身后,鼻尖到下巴都是黑漆漆的。我们赶紧跑上前,他却连忙往后退,几个小伙伴使劲掰开他手指,原来,抓着一大把桑葚,紫黑色的汁液顺着指缝往下滴。大家七嘴八舌责怪他吃独食,然后赶紧让他带路一起去摘,不亦乐乎。

最热闹的时候是春节。各家都在张罗团年饭,锅碗瓢盆重重叠叠堆放在院坝,邻居都是热心肠,借什么东西说一声就行。有时候,装满腊肉香肠的簸箕也摆放在院坝里,老远就能闻到香气,那是温暖人心的年味儿。开饭了,孩子们总是在父母催促中最后上桌,一个个挨挨挤挤爬到长条木凳上吃饭,小脑袋东张西望,目光停在凉拌菜搪瓷盘里的萝卜雕花上,花瓣很美,上部粉红色,越往下颜色越深,像刚摘下的月季。我们争抢着去拿,大人们一边打手一边压低嗓子说:“这花是装饰品,不好吃!”。下一秒,又盯上了广柑酒,橙黄色的酒水在孩子眼中是美味果汁,争抢着去端酒杯,大人们拗不过,就用筷子尖蘸一点放到一个小伙伴嘴里,只见他立马把眼睛睁得圆鼓鼓的,好像发现天大的秘密,顿时又紧闭起来,一个劲喊辣,逗得一桌人哈哈大笑。

山坡下不远处是苎溪河,河面上有好几座石拱桥,大多于二十世纪初,万州开埠通商时修建,见证了老城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遗憾的是,除陆安桥拆移复建幸免于难以外,其余石拱桥在2003年那个令人窒息的夏天被悉数拆除,尤其是万安桥,遭受两次爆破后,那屹立百年的伟岸身躯,永沉江底。

记得桥头有家小摊,大叔穿件白围腰,面前摆着大煎锅,我们管这种地道美食叫鸡嗉子粑粑。如果去得早,还可以看到做肉馅,一把大菜刀在他手上游刃有余,不一会儿菜板上的猪肉已烂碎如泥,挪到盆里,倒上香油料酒,洒上芡粉、盐巴、姜末和葱花,搅和一番,肉馅便大功告成。见他舀一勺糯米,加少许肉馅,手指轻轻沾点清水,搓成小圆球,包上小面团,压成圆粑粑,轻轻放进煎锅里,顿时亮晶晶的油星子在周围欢快地跳跃,正如我们一饱眼福的心情。在期盼的目光中,煎得两面黄的鸡嗉子粑粑被夹到锅边铁架上,不停地滴油。没等凉下来,我们便将它分成几小块,一边吹热气一边狼吞虎咽下肚了。

过桥后不远处有一家老字号馆子“小桃园汤包”。周末,外婆和爸妈时常带我去吃汤包打牙祭。一进门,只见一大幅装饰画高高悬挂在墙上,画里有个果盘,盛满香蕉、葡萄、橙子等各种水果,勾起我强烈的食欲。汤包还没端上来,我打起了醋的主意,迫不及待地用筷子蘸一点放到嘴里,酸酸的,预先享受这道“开胃菜”。门口排起长队,屋里座无虚席,顾客的点菜声、店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但不管多么喧嚣,丝毫不影响就餐心情,权且当作美食仪式的背景乐。当一笼笼汤包挤出人群来到面前时,升腾的滚滚热气总引来众人的目光,汤包顶部的小口敞开着,露出浅黄色的肉馅和沸腾冒泡的汤汁,螺旋纹面皮已浸透成鹅黄色。蒸笼里铺了一层深棕色的松针,这可是汤包美味的秘诀,油亮亮的,本身就散发着迷人的植物清香,舌尖上那种难以企及的美妙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每次回万州,我都要到滨江路走一走,那里是离老家最近的地方。眺望波光粼粼的水面,依稀望见山坡上家家户户升起的缕缕炊烟,院坝里外婆正忙活着张罗团年饭,小伙伴们灰头土脸快活纯真的笑脸,陪伴成长的苍翠茂密的黄葛树,还有那承载童年足迹的条石路伸向远方,怎么也望不到尽头。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江底的乡愁

乡愁就像风筝线,游子飞得再高再远,终能回到出发的地方。而老家先龙坛已沉入八十米深的江底,我只能驻足眺望波光粼粼的水面,像一只迷路的海鸥,留下深如大海的思念。

先农坛位于重庆万州,三峡库区蓄水后一半城池永没江底,跟随一起沉没的还有我难忘的童年回忆。先农坛在万州北面山坡上,一米间宽条石路蜿蜒曲折地从山脚向上伸展,经过一家院坝,稍作停留,换个方向,又向下一家延伸开去。黄葛树的身影遍布山间,有的伫立在院坝,树枝转过身来,与屋檐擦肩而过,在房顶洒下茂密的翠绿;有的悬根露爪吸附在堡坎崖壁上,苍劲有力的根茎深深扎入石缝中,伸出粗壮的树干,又挺起腰板向上生长,把绿叶层层叠叠洒向天空,为小路撑伞。远远望去,山坡穿上一件四季常青的衣裳,掩映着老家的小路、院坝、瓦房和那个年代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坝高低错落又井然有序,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一次玩捉迷藏,游戏结束,还不见一位小伙伴踪影,千呼万唤中,他从屋后树林里急急忙忙跑出来,双手背在身后,鼻尖到下巴都是黑漆漆的。我们赶紧跑上前,他却连忙往后退,几个小伙伴使劲掰开他手指,原来,抓着一大把桑葚,紫黑色的汁液顺着指缝往下滴。大家七嘴八舌责怪他吃独食,然后赶紧让他带路一起去摘,不亦乐乎。

最热闹的时候是春节。各家都在张罗团年饭,锅碗瓢盆重重叠叠堆放在院坝,邻居都是热心肠,借什么东西说一声就行。有时候,装满腊肉香肠的簸箕也摆放在院坝里,老远就能闻到香气,那是温暖人心的年味儿。开饭了,孩子们总是在父母催促中最后上桌,一个个挨挨挤挤爬到长条木凳上吃饭,小脑袋东张西望,目光停在凉拌菜搪瓷盘里的萝卜雕花上,花瓣很美,上部粉红色,越往下颜色越深,像刚摘下的月季。我们争抢着去拿,大人们一边打手一边压低嗓子说:“这花是装饰品,不好吃!”。下一秒,又盯上了广柑酒,橙黄色的酒水在孩子眼中是美味果汁,争抢着去端酒杯,大人们拗不过,就用筷子尖蘸一点放到一个小伙伴嘴里,只见他立马把眼睛睁得圆鼓鼓的,好像发现天大的秘密,顿时又紧闭起来,一个劲喊辣,逗得一桌人哈哈大笑。

山坡下不远处是苎溪河,河面上有好几座石拱桥,大多于二十世纪初,万州开埠通商时修建,见证了老城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遗憾的是,除陆安桥拆移复建幸免于难以外,其余石拱桥在2003年那个令人窒息的夏天被悉数拆除,尤其是万安桥,遭受两次爆破后,那屹立百年的伟岸身躯,永沉江底。

记得桥头有家小摊,大叔穿件白围腰,面前摆着大煎锅,我们管这种地道美食叫鸡嗉子粑粑。如果去得早,还可以看到做肉馅,一把大菜刀在他手上游刃有余,不一会儿菜板上的猪肉已烂碎如泥,挪到盆里,倒上香油料酒,洒上芡粉、盐巴、姜末和葱花,搅和一番,肉馅便大功告成。见他舀一勺糯米,加少许肉馅,手指轻轻沾点清水,搓成小圆球,包上小面团,压成圆粑粑,轻轻放进煎锅里,顿时亮晶晶的油星子在周围欢快地跳跃,正如我们一饱眼福的心情。在期盼的目光中,煎得两面黄的鸡嗉子粑粑被夹到锅边铁架上,不停地滴油。没等凉下来,我们便将它分成几小块,一边吹热气一边狼吞虎咽下肚了。

过桥后不远处有一家老字号馆子“小桃园汤包”。周末,外婆和爸妈时常带我去吃汤包打牙祭。一进门,只见一大幅装饰画高高悬挂在墙上,画里有个果盘,盛满香蕉、葡萄、橙子等各种水果,勾起我强烈的食欲。汤包还没端上来,我打起了醋的主意,迫不及待地用筷子蘸一点放到嘴里,酸酸的,预先享受这道“开胃菜”。门口排起长队,屋里座无虚席,顾客的点菜声、店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但不管多么喧嚣,丝毫不影响就餐心情,权且当作美食仪式的背景乐。当一笼笼汤包挤出人群来到面前时,升腾的滚滚热气总引来众人的目光,汤包顶部的小口敞开着,露出浅黄色的肉馅和沸腾冒泡的汤汁,螺旋纹面皮已浸透成鹅黄色。蒸笼里铺了一层深棕色的松针,这可是汤包美味的秘诀,油亮亮的,本身就散发着迷人的植物清香,舌尖上那种难以企及的美妙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每次回万州,我都要到滨江路走一走,那里是离老家最近的地方。眺望波光粼粼的水面,依稀望见山坡上家家户户升起的缕缕炊烟,院坝里外婆正忙活着张罗团年饭,小伙伴们灰头土脸快活纯真的笑脸,陪伴成长的苍翠茂密的黄葛树,还有那承载童年足迹的条石路伸向远方,怎么也望不到尽头。

(作者服役于武警重庆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