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农村人

时间: 2019-06-2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649

来到城里二十多年,我时常问一些人,你的老家在哪儿?我很少听说他们把老家说成某个城市或某条街巷。在这些人的回答中,他们依然把心里认领的老家安放在农村,稻浪滚滚的田园,清冽冽的水井,苍茫深邃的群山,村口那棵威严伫立的大树,一头老水牛哞哞哞叫着走在田埂上,这些存放在脑子里雕塑一般的景象,根植在与生命同行的老灵魂里。

特别是到了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往往是平时浸润着的酵母,把对老家的乡愁,发酵得全身热气腾腾,不回一趟老家,在情感的本能上是绕不过去的。每到春节,朋友圈里大都是大家回到农村的场景,青瓦房上的炊烟袅袅里,飘着老家的饭菜香,那是慰藉游子心肠的食物,走在结绳记事般缠缠绕绕的山道上,童年的情景又一幕幕复活了过来。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老家可回,或许在情感上也会陷入一种“孤儿”状态,尤其是到了中年,怀旧成了重要的一部分。怀旧并不是衰老迹象,怀旧者只是用情感收拢飞速转动的时代缰绳,让它转动得再慢上几个节拍,正如所说的那样,等等灵魂,至少可以让长途跋涉的生命短暂地歇息一下,再喘上一口气吧。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农村,对农村的记忆,除了大地草木的繁盛气息,更多的还是对艰辛生活的印象。这些从童年窗口望出去的影像,一直高悬在命运的苍穹上。

我的农村老家,离我所居住的城市,不过几十公里,从我家阳台,可以远望到老家群山的轮廓。但我在心理上,早已把老家投放到了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以外,这样时空上的距离在天地中形成一种苍茫感,让我对老家的感情一直埋得很深很隐秘。每到节日,我总是羡慕那些穿越万水千山风尘仆仆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有老家如老棉被焐热一颗颗心。

我对老家的感情,其实是一种复杂情感的交集。像我这样出生在农村的人,一颗初心的萌动,往往是逃离故土,向往着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因为农村的生活太苦了,眼前望得到的一座山,往往要艰难地翻越上好几个小时。我曾经在心里诅咒着那崎岖的山道,起伏的群山,它挡住了一个少年对外面世界的美好眺望。

想起33年前的高考过后,天空一个响雷炸破云层,大雨从云层滂沱而下,那个惊雷也宣布了我的高考命运。一个远房叔叔在大雨中披蓑戴笠来到我家,郑重地交给我一把锄头,那是他去镇上铁匠铺子里打的新锄。我笨拙地扛着锄头上坡,地里的泥泞把我陷得很深,等我艰难地拔出腿来,全身已成了一个泥人。我愈发嫌弃这个靠土刨食的老家了。

在老家的那些年,乡人们也不善待我家。我家喂了鸡,有人嫉妒投毒;我家稻田里刚撒了肥料,有人立马放了缺口哗哗外流;我高考落榜后,有人幸灾乐祸,还有村人故意走到我妈面前,道喜“你家又多了一个劳力啊”。这些难堪的场景,人性的黑洞,都让我有些憎恶这里。

来城里以后,像我这样出生在农村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对老家的感情,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我们对老家的感情变深了,一趟趟回到老家仿佛是吸吮人生的力量,从城里回望农村老家,经过“审丑”以后,我们变得慈悲了,充满了理解后的悲悯与包容。这是经过岁月之水的缓慢浸润以后,心里的嶙峋得到了消融,我们对农村老家凝望的眼神,更深切更急切。几年前,我和农村老家的一些乡人建了一个微信群,由此便可以隔空听见老家鸡犬声与布谷鸟的歌唱了,望见老家朦胧山雾中的庄稼了,我们心中的枯萎部分,在这里得到了生长。还有一些老家人在城里的饭局,我也常出席。这些饭局里有怀旧的絮语,当然也有无形之中的炫耀与攀比,但我们经过锤炼的人生,早已开阔和包容了许多,明白了不要回避遮掩那些真实的人性。

我爸我妈对老家的关心,融入而今生活的一部分。前不久的一天,老家七十九岁的宋会计,抱着村里的户口册,蹒跚着脚步来到我家,专门给我爸来汇报老家村子里这些年人口的去去来来。那天,当我爸听见好几个老家的人离开人世的消息,他突然抱住宋会计的肩膀,哭得全身颤动起来。我爸哭着说:“他们走之前都没跟我打一声招呼啊……”

我们这些农村人,心里深藏着一个老家,在大地的版图中,在人心的最深处,算是有根的人吧。有根的人,就不是漂泊的人。

(作者单位: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我们都是农村人

来到城里二十多年,我时常问一些人,你的老家在哪儿?我很少听说他们把老家说成某个城市或某条街巷。在这些人的回答中,他们依然把心里认领的老家安放在农村,稻浪滚滚的田园,清冽冽的水井,苍茫深邃的群山,村口那棵威严伫立的大树,一头老水牛哞哞哞叫着走在田埂上,这些存放在脑子里雕塑一般的景象,根植在与生命同行的老灵魂里。

特别是到了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往往是平时浸润着的酵母,把对老家的乡愁,发酵得全身热气腾腾,不回一趟老家,在情感的本能上是绕不过去的。每到春节,朋友圈里大都是大家回到农村的场景,青瓦房上的炊烟袅袅里,飘着老家的饭菜香,那是慰藉游子心肠的食物,走在结绳记事般缠缠绕绕的山道上,童年的情景又一幕幕复活了过来。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老家可回,或许在情感上也会陷入一种“孤儿”状态,尤其是到了中年,怀旧成了重要的一部分。怀旧并不是衰老迹象,怀旧者只是用情感收拢飞速转动的时代缰绳,让它转动得再慢上几个节拍,正如所说的那样,等等灵魂,至少可以让长途跋涉的生命短暂地歇息一下,再喘上一口气吧。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农村,对农村的记忆,除了大地草木的繁盛气息,更多的还是对艰辛生活的印象。这些从童年窗口望出去的影像,一直高悬在命运的苍穹上。

我的农村老家,离我所居住的城市,不过几十公里,从我家阳台,可以远望到老家群山的轮廓。但我在心理上,早已把老家投放到了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以外,这样时空上的距离在天地中形成一种苍茫感,让我对老家的感情一直埋得很深很隐秘。每到节日,我总是羡慕那些穿越万水千山风尘仆仆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有老家如老棉被焐热一颗颗心。

我对老家的感情,其实是一种复杂情感的交集。像我这样出生在农村的人,一颗初心的萌动,往往是逃离故土,向往着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因为农村的生活太苦了,眼前望得到的一座山,往往要艰难地翻越上好几个小时。我曾经在心里诅咒着那崎岖的山道,起伏的群山,它挡住了一个少年对外面世界的美好眺望。

想起33年前的高考过后,天空一个响雷炸破云层,大雨从云层滂沱而下,那个惊雷也宣布了我的高考命运。一个远房叔叔在大雨中披蓑戴笠来到我家,郑重地交给我一把锄头,那是他去镇上铁匠铺子里打的新锄。我笨拙地扛着锄头上坡,地里的泥泞把我陷得很深,等我艰难地拔出腿来,全身已成了一个泥人。我愈发嫌弃这个靠土刨食的老家了。

在老家的那些年,乡人们也不善待我家。我家喂了鸡,有人嫉妒投毒;我家稻田里刚撒了肥料,有人立马放了缺口哗哗外流;我高考落榜后,有人幸灾乐祸,还有村人故意走到我妈面前,道喜“你家又多了一个劳力啊”。这些难堪的场景,人性的黑洞,都让我有些憎恶这里。

来城里以后,像我这样出生在农村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对老家的感情,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我们对老家的感情变深了,一趟趟回到老家仿佛是吸吮人生的力量,从城里回望农村老家,经过“审丑”以后,我们变得慈悲了,充满了理解后的悲悯与包容。这是经过岁月之水的缓慢浸润以后,心里的嶙峋得到了消融,我们对农村老家凝望的眼神,更深切更急切。几年前,我和农村老家的一些乡人建了一个微信群,由此便可以隔空听见老家鸡犬声与布谷鸟的歌唱了,望见老家朦胧山雾中的庄稼了,我们心中的枯萎部分,在这里得到了生长。还有一些老家人在城里的饭局,我也常出席。这些饭局里有怀旧的絮语,当然也有无形之中的炫耀与攀比,但我们经过锤炼的人生,早已开阔和包容了许多,明白了不要回避遮掩那些真实的人性。

我爸我妈对老家的关心,融入而今生活的一部分。前不久的一天,老家七十九岁的宋会计,抱着村里的户口册,蹒跚着脚步来到我家,专门给我爸来汇报老家村子里这些年人口的去去来来。那天,当我爸听见好几个老家的人离开人世的消息,他突然抱住宋会计的肩膀,哭得全身颤动起来。我爸哭着说:“他们走之前都没跟我打一声招呼啊……”

我们这些农村人,心里深藏着一个老家,在大地的版图中,在人心的最深处,算是有根的人吧。有根的人,就不是漂泊的人。

(作者单位: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