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说理” 这位法官坚持了34年

时间: 2019-09-17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342

徐驰(中)组织案件当事人进行调解(资料图)

在距江津城区50公里的蔡家镇,每当村民间发生纠纷,旁人总会说:“快去找徐老师来解决吧。”

村民口中的徐老师就是江津区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审判员徐驰。一位普通的审判员,为何会被村民称为徐老师?近日,记者来到江津蔡家镇,见到了徐驰。

“山区的村民法律意识不强,每次我审了案,都要上门给百姓‘说理’,次数多了,他们就喜欢叫我徐老师。”徐驰笑着说。上门“说理”,其实就是“以案讲法”,为更多村民普及法律知识,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34年。

34年坚持上门普法

9月6日,经过1个多小时的山路,江津区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法官徐驰来到江津区蔡家镇李某家中。

“你们结婚这么多年,夫妻应该更加包容对方。”“如果离婚,你知道会涉及到哪些法律问题吗?”

……

每次审理案子,徐驰都会主动联系当事人,或亲自到家中,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解释判决结果。紧密联系百姓,是他保持初心的一种方式。为了能为更多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徐驰一直坚持上门“说理”的习惯,不论多远,只要哪家有了矛盾纠纷,徐驰总是第一时间出现。

1985年,20岁的徐驰被分配到原江津县法院柏林法庭。1996年,徐驰调到第二人民法庭工作,期间他办理案件5000多件,每年审结率在98%以上,调解率超过75%,没有矛盾激化也没有上访。徐驰用正义的天平守护着这片大山,也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位父老乡亲。

用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多年来他更多是用心、用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江津区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的同事们这样评价徐驰。

有一件事,让徐驰至今还记忆深刻。2012年,蔡家镇清溪沟村四社80多岁的老人张银成因赡养纠纷起诉到法庭。老人膝下有5个子女,由于自己体弱多病、双目失明,多年来跟着小女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清溪沟村,其余4个子女不愿对他尽赡养义务。老人曾先后3次到法庭起诉要求不孝子女给付赡养费。

徐驰回忆说:开庭当天大雨滂沱,张银成穿着一双破烂不堪的草鞋,在小女儿的搀扶下满怀希望地来到法庭,可4名被起诉的子女全部拒不到庭。徐驰刚准备缺席判决,赡养老人的小女儿却一时情绪失控,丢下老人快步离去,迅速没了踪影。这样的突发情况让徐驰猝不及防,但看着失明而无助的老人,徐驰很快镇定了下来,将案件有条不紊地处理完毕,判决4名被诉子女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案子是判了,可孤立无援的老人却让徐驰揪紧了心。

“必须把他送回家,不能让80高龄的失明老人在外流浪。”徐驰和法庭同事一起驱车30多公里将老人送到清溪沟山下,可要到老人的家还需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当时天下大雨,满路泥泞,稍不注意就会跌倒。雨中,徐驰和另一位法官,一个努力为老人撑伞,一个小心翼翼地扶着老人慢慢前行,自己却被雨水浇透。张银成负气离开的小女儿站在家门口看到这一幕时,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

接下来几天,徐驰分别到其他4个子女家中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担负起对父亲的赡养义务。数天后,4个子女将赡养费送到了法庭。

用良心办理每一个案件

熟悉徐驰的人都知道,除了按流程办案,他更多的是用情、用心、尽力。第二法庭年轻法官伍云嫦说:“徐老师办案子真的是用良心在办。”

2013年11月底,第二人民法庭内来了十多名农民工,情绪激动地要找法官评理。徐驰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3年多前为农网改造建设出工,但因为包工头和电力公司账目没结清,导致包括他们在内的170余人工资拖欠至今没有兑现,因而四处上访。

“大家放心,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帮到大家。”徐驰主动请缨成为这起欠薪案的主审法官。接下来的几天,徐驰一方面积极为农民工联系法律援助,引导其进入正规诉讼渠道;另一方面与包工头和电力公司协调,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通过徐驰的多方协调和奔走,两个月后,电力公司兑现了所拖欠的农民工工资30余万元。

2015年,徐驰审理万某诉李某离婚纠纷一案。因被告李某身患精神疾病,原告万某曾起诉离婚,后因李某本人和父母不同意并扬言报复而被迫撤诉。当原告再次提起离婚诉讼时,徐驰主动要求接手审理该案。

在李某本人和父母仍然坚持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徐驰并不是简单断言、一判了之,而是积极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从关心李某的生活入手,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这些真诚关怀的举动,终于解开了李某家人的心结,缓解了双方一触即发的矛盾。当徐驰再次登门来到李某家时,李家人放弃了报复万某的念头,同意调解离婚。

据了解,在多年的审判工作中,善于总结的徐驰形成了一套审判的“三严”理论:程序严,证据严格把关,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在徐驰看来,对案件当事人一律平等,不偏不倚,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满意。34年来,徐驰所审结的民事案件没有矛盾激化,也没有上访。

记者 朱颂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上门“说理” 这位法官坚持了34年

徐驰(中)组织案件当事人进行调解(资料图)

在距江津城区50公里的蔡家镇,每当村民间发生纠纷,旁人总会说:“快去找徐老师来解决吧。”

村民口中的徐老师就是江津区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审判员徐驰。一位普通的审判员,为何会被村民称为徐老师?近日,记者来到江津蔡家镇,见到了徐驰。

“山区的村民法律意识不强,每次我审了案,都要上门给百姓‘说理’,次数多了,他们就喜欢叫我徐老师。”徐驰笑着说。上门“说理”,其实就是“以案讲法”,为更多村民普及法律知识,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34年。

34年坚持上门普法

9月6日,经过1个多小时的山路,江津区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法官徐驰来到江津区蔡家镇李某家中。

“你们结婚这么多年,夫妻应该更加包容对方。”“如果离婚,你知道会涉及到哪些法律问题吗?”

……

每次审理案子,徐驰都会主动联系当事人,或亲自到家中,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解释判决结果。紧密联系百姓,是他保持初心的一种方式。为了能为更多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徐驰一直坚持上门“说理”的习惯,不论多远,只要哪家有了矛盾纠纷,徐驰总是第一时间出现。

1985年,20岁的徐驰被分配到原江津县法院柏林法庭。1996年,徐驰调到第二人民法庭工作,期间他办理案件5000多件,每年审结率在98%以上,调解率超过75%,没有矛盾激化也没有上访。徐驰用正义的天平守护着这片大山,也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位父老乡亲。

用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多年来他更多是用心、用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江津区人民法院第二人民法庭的同事们这样评价徐驰。

有一件事,让徐驰至今还记忆深刻。2012年,蔡家镇清溪沟村四社80多岁的老人张银成因赡养纠纷起诉到法庭。老人膝下有5个子女,由于自己体弱多病、双目失明,多年来跟着小女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清溪沟村,其余4个子女不愿对他尽赡养义务。老人曾先后3次到法庭起诉要求不孝子女给付赡养费。

徐驰回忆说:开庭当天大雨滂沱,张银成穿着一双破烂不堪的草鞋,在小女儿的搀扶下满怀希望地来到法庭,可4名被起诉的子女全部拒不到庭。徐驰刚准备缺席判决,赡养老人的小女儿却一时情绪失控,丢下老人快步离去,迅速没了踪影。这样的突发情况让徐驰猝不及防,但看着失明而无助的老人,徐驰很快镇定了下来,将案件有条不紊地处理完毕,判决4名被诉子女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案子是判了,可孤立无援的老人却让徐驰揪紧了心。

“必须把他送回家,不能让80高龄的失明老人在外流浪。”徐驰和法庭同事一起驱车30多公里将老人送到清溪沟山下,可要到老人的家还需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当时天下大雨,满路泥泞,稍不注意就会跌倒。雨中,徐驰和另一位法官,一个努力为老人撑伞,一个小心翼翼地扶着老人慢慢前行,自己却被雨水浇透。张银成负气离开的小女儿站在家门口看到这一幕时,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

接下来几天,徐驰分别到其他4个子女家中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担负起对父亲的赡养义务。数天后,4个子女将赡养费送到了法庭。

用良心办理每一个案件

熟悉徐驰的人都知道,除了按流程办案,他更多的是用情、用心、尽力。第二法庭年轻法官伍云嫦说:“徐老师办案子真的是用良心在办。”

2013年11月底,第二人民法庭内来了十多名农民工,情绪激动地要找法官评理。徐驰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3年多前为农网改造建设出工,但因为包工头和电力公司账目没结清,导致包括他们在内的170余人工资拖欠至今没有兑现,因而四处上访。

“大家放心,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帮到大家。”徐驰主动请缨成为这起欠薪案的主审法官。接下来的几天,徐驰一方面积极为农民工联系法律援助,引导其进入正规诉讼渠道;另一方面与包工头和电力公司协调,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通过徐驰的多方协调和奔走,两个月后,电力公司兑现了所拖欠的农民工工资30余万元。

2015年,徐驰审理万某诉李某离婚纠纷一案。因被告李某身患精神疾病,原告万某曾起诉离婚,后因李某本人和父母不同意并扬言报复而被迫撤诉。当原告再次提起离婚诉讼时,徐驰主动要求接手审理该案。

在李某本人和父母仍然坚持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徐驰并不是简单断言、一判了之,而是积极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从关心李某的生活入手,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这些真诚关怀的举动,终于解开了李某家人的心结,缓解了双方一触即发的矛盾。当徐驰再次登门来到李某家时,李家人放弃了报复万某的念头,同意调解离婚。

据了解,在多年的审判工作中,善于总结的徐驰形成了一套审判的“三严”理论:程序严,证据严格把关,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在徐驰看来,对案件当事人一律平等,不偏不倚,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满意。34年来,徐驰所审结的民事案件没有矛盾激化,也没有上访。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