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赏美

时间: 2019-11-2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683

重庆边城秀山有个洪安小镇,湖南边城花垣有个茶峒小镇,两镇以酉水河为界,与贵州接壤,人称“一脚踏三省”。

从秀山来到洪安,偶遇当地一位老船工。走下河边,穿过石桥孔,一块几尺见方的三省界碑立在跟前,静悄悄地,只有竹林下流动的酉水河在陪伴。“这是老碑,新碑在上面一点,需要乘船去,河里还有个乌龟石。”老船工当起了导游,自然是要乘坐他经营的小船了。这座石拱桥有好几百年了,桥面长度几十米,步行需几分钟,是三省边界人民最便利的路径,通商、通婚、通吃——明清时代盐业发展,桥上建成了漂亮的木质长廊,遮风避雨,后来因为战争被摧毁了。现如今,铺成水泥路面通车,“一脚踏三省”也就秒级响应的简单事了。

小船从桥下慢慢划过,这重重叠叠整整齐齐的条石是怎么垒成这高大桥墩的呢?实在惊叹古代的能工巧匠。很快找到新界碑——原来,是重庆直辖以后国务院新勘定的一块。水域是湖南的,陆地是重庆、贵州的分界点,只是这里连亭子都没有了,不见游客停留,已然不是什么景点。河中间的那块乌龟石,因为上游来水偏大,也未见其真容,周围冷冷清清。

向下划过石拱桥,远远看见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拉拉渡船。一根铁丝飞架两岸,渡船正沿着铁丝启航驶向重庆。船头站立的那个人,手里握住一根短木棒,挂住铁丝,不停地重复一个单手推磨的动作。河的两岸排起了长队,周围热热闹闹。

一脚跨上这个老渡口,心情放松了许多。两根一米高的水泥墩子内侧,横卧一根两三米长的大木头,那小拇指粗的过江铁丝就捆在木头上,原木的一端勘有钢叉,斜压在水泥墩上固定木头的方位。划向重庆方向的船尾,瞬间变成了船头向湖南驶来,船工手持一尺长的木棒,棒头挖一圆弧形口舌含住铁丝,省力又能调节方向,把杠杆原理和手动划桨原理巧妙地发挥到极致。从此,握紧拳头当动力的拉拉渡有了升级版,祖上传下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船和这边码头是湖南的,彰显了湖南人的灵巧。而河的对岸,那根铁丝直接套在一个小铁环上,铁环直接勘进大石头底。那边码头是重庆的,亮出了重庆人的豪爽。

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想到了翠翠,那个身穿红花衣服、学着爷爷拉船、追赶敲锣打鼓迎亲队伍、春心萌动的单纯美丽的小姑娘。小说的笔墨虽然有沈先生老家凤凰城的影子,但拉拉渡和小木船,小河街,船运业务,却是茶峒古镇的本色,写的是茶峒反生的平凡的故事。

渡口右边堡坎上一个小酒馆,石梯上挂满了小酒瓶,像个大气球,几个年轻人在那里拍照。街口一棵柚子树下坐着一老夫,听着老式收音机,守着一间小卖铺,爱买不买,仿佛都是熟人,不需要客套。最有卖相的,莫过于那个竹筒酒了。自酿的高粱酒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装进了封闭的竹筒里,一斤装,两斤装——付钱提走。拐进古镇老街——与我老家石柱西沱老街的青石板、木板房的基调没什么区别。街上行人或慢或快,店铺都敞开着,爱进不进。只是大红布料偏多,像沾上了红辣椒的喜气。在一个三岔路口,两位老人坐在一栋两层砖混木板楼下晒太阳,红褐色的二楼窗台外沿上,长出一窝绿色植物,增添了几分精气神。街道对面,一间单人旁坡屋顶瓦房,上下横梁正中间开槽楔,装进一块块木板就成了墙,这是典型的“老屋”,发黄发黑的程度,代表这个小镇的年轮。里面桌子上铺满宣纸,老师正在认真教小孩反复练习手握毛笔的那个简单动作。

一道亮光透射过来。快步跑过去,是一条小溪,路边三个女孩手持画板席地而坐,在写生。几分好奇,弱弱地问:“取的什么景呢?”第一个女孩回答:“老师帮我们取的。”说完摊开画板,落落大方。“老师为什么取这个景呢?”第二个女孩捋捋秀发,不慌不忙:“这个景好呀,有溪流,有吊脚楼,有远山,有层次感……”她的眼神透着灵气。唯有第三个女孩把画板扣在胸前,满脸通红,低头抿嘴微笑着。三个女孩三幅画!几步跨到小拱桥上。嗬!河边宽大的院坝,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庭洒落其间,书童画童坐满一地,像一群群小鸡在集体啄食,仿佛遍地都是取景点。桥上坐着的男生正对溪流和远山方向,但画的却是一栋楼。“为何选这个景呢?”他指指左边有雕花的两层木板楼,画笔轻轻敲打着画板,说:“天刚刚亮就来这里了,感觉自己就住在这楼上,醒来吱呀一声拉开窗户,嗅到横梁下挂着那一窝窝绿色植物的芳香,看到楼下清澈的水流,眺望前方的大河,做个深呼吸,啊,好爽!”他眉飞色舞说着,“本来也准备画老师取的景,突然发现太阳出来,不同时段,这栋楼有不一样的色彩。”看得出,他很自信,获得感很强,能在平凡和陈旧中发现美,发现亮点。院坝中央,一位秃顶卷发人,身穿黄色马甲正聚精会神作画,气质非同凡响,周围男男女女围了一大堆人。毕竟自己对绘画是外行,不敢再次请教了,轻轻移步从背后窥视,画的正是前方几十米开外临河的楼阁长亭。一打听,是北京某知名大学教授!这看似简单的景观,竟有大咖在精心雕琢!

却见不少学生都是先用手机取景,再对着手机作画。这个简单是简单,不知道效果如何。就在写生的旁边,立着一块石碑和“名联坊”,也是很普通的木架,却记录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清朝举人石板塘在湖南花垣县尖岩山旅游时惊奇发现,此山形如文笔,即兴出一上联:“尖山试笔倒写蓝天一张纸”,却一时想不出如何对应下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不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应对下联,但上榜的并不多。其中一个叫黄永胜的人就对上一联:“酉水如镜顺流碧海两婵娟”,得到不少点赞。功底绝非一日之寒。

河边联排的小船,挂着大小不一的灯笼,远看就像那一串串红辣椒,一年四季透着喜气。船头一根麻绳在岸边的小石头、小钉子绕上一圈就算是抛锚进港了。一个中年男子穿着拖鞋露出膀子叼着香烟,将船头绳索往船上一丢,手持鱼竿轻松划了出去,满脸惬意!阳光洒在河面上,青山秀绿,天蓝水蓝,晶莹透剔,干干净净。这个被称为“河街”的吊脚楼所剩不多,干打垒墙上是木板阁楼或廊道。为方便进出,直接在墙体上开个门、开个窗、搭个楼梯、留把钥匙做个标识,租了房子做起了生意当起了老板,有生意就忙乎,没生意就拉根凳子,在门口或者门前的大树下待着,不见满街吆喝,没有划拳喧闹,把宁静留给那些作画的学子。只有翠翠一个人,还有那条小黄狗,在岛上待着,有些孤单。也许,上游的乌龟石在为她继续打探消息。

在洪安,在茶峒这样的边城古镇,依然保存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可以放下烦恼和忧愁,可以与世无争,可以与古城的一切走近、亲近,感受极简生活,感受美的源泉,感受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做成作品,做成经典传承的过程,特别实在,特别随意,特别满足。

一块钱,拉拉渡船走一回。回到洪安老街,露天荧屏上,秀山县委书记正在晒文旅,“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酸菜,一口吃三省,一锅煮三省”。三省一家亲,界碑自然就不重要了!瞧瞧那沸腾的红红的一锅鱼,闻闻那味儿,就知道巴适!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边城赏美

重庆边城秀山有个洪安小镇,湖南边城花垣有个茶峒小镇,两镇以酉水河为界,与贵州接壤,人称“一脚踏三省”。

从秀山来到洪安,偶遇当地一位老船工。走下河边,穿过石桥孔,一块几尺见方的三省界碑立在跟前,静悄悄地,只有竹林下流动的酉水河在陪伴。“这是老碑,新碑在上面一点,需要乘船去,河里还有个乌龟石。”老船工当起了导游,自然是要乘坐他经营的小船了。这座石拱桥有好几百年了,桥面长度几十米,步行需几分钟,是三省边界人民最便利的路径,通商、通婚、通吃——明清时代盐业发展,桥上建成了漂亮的木质长廊,遮风避雨,后来因为战争被摧毁了。现如今,铺成水泥路面通车,“一脚踏三省”也就秒级响应的简单事了。

小船从桥下慢慢划过,这重重叠叠整整齐齐的条石是怎么垒成这高大桥墩的呢?实在惊叹古代的能工巧匠。很快找到新界碑——原来,是重庆直辖以后国务院新勘定的一块。水域是湖南的,陆地是重庆、贵州的分界点,只是这里连亭子都没有了,不见游客停留,已然不是什么景点。河中间的那块乌龟石,因为上游来水偏大,也未见其真容,周围冷冷清清。

向下划过石拱桥,远远看见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拉拉渡船。一根铁丝飞架两岸,渡船正沿着铁丝启航驶向重庆。船头站立的那个人,手里握住一根短木棒,挂住铁丝,不停地重复一个单手推磨的动作。河的两岸排起了长队,周围热热闹闹。

一脚跨上这个老渡口,心情放松了许多。两根一米高的水泥墩子内侧,横卧一根两三米长的大木头,那小拇指粗的过江铁丝就捆在木头上,原木的一端勘有钢叉,斜压在水泥墩上固定木头的方位。划向重庆方向的船尾,瞬间变成了船头向湖南驶来,船工手持一尺长的木棒,棒头挖一圆弧形口舌含住铁丝,省力又能调节方向,把杠杆原理和手动划桨原理巧妙地发挥到极致。从此,握紧拳头当动力的拉拉渡有了升级版,祖上传下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船和这边码头是湖南的,彰显了湖南人的灵巧。而河的对岸,那根铁丝直接套在一个小铁环上,铁环直接勘进大石头底。那边码头是重庆的,亮出了重庆人的豪爽。

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想到了翠翠,那个身穿红花衣服、学着爷爷拉船、追赶敲锣打鼓迎亲队伍、春心萌动的单纯美丽的小姑娘。小说的笔墨虽然有沈先生老家凤凰城的影子,但拉拉渡和小木船,小河街,船运业务,却是茶峒古镇的本色,写的是茶峒反生的平凡的故事。

渡口右边堡坎上一个小酒馆,石梯上挂满了小酒瓶,像个大气球,几个年轻人在那里拍照。街口一棵柚子树下坐着一老夫,听着老式收音机,守着一间小卖铺,爱买不买,仿佛都是熟人,不需要客套。最有卖相的,莫过于那个竹筒酒了。自酿的高粱酒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装进了封闭的竹筒里,一斤装,两斤装——付钱提走。拐进古镇老街——与我老家石柱西沱老街的青石板、木板房的基调没什么区别。街上行人或慢或快,店铺都敞开着,爱进不进。只是大红布料偏多,像沾上了红辣椒的喜气。在一个三岔路口,两位老人坐在一栋两层砖混木板楼下晒太阳,红褐色的二楼窗台外沿上,长出一窝绿色植物,增添了几分精气神。街道对面,一间单人旁坡屋顶瓦房,上下横梁正中间开槽楔,装进一块块木板就成了墙,这是典型的“老屋”,发黄发黑的程度,代表这个小镇的年轮。里面桌子上铺满宣纸,老师正在认真教小孩反复练习手握毛笔的那个简单动作。

一道亮光透射过来。快步跑过去,是一条小溪,路边三个女孩手持画板席地而坐,在写生。几分好奇,弱弱地问:“取的什么景呢?”第一个女孩回答:“老师帮我们取的。”说完摊开画板,落落大方。“老师为什么取这个景呢?”第二个女孩捋捋秀发,不慌不忙:“这个景好呀,有溪流,有吊脚楼,有远山,有层次感……”她的眼神透着灵气。唯有第三个女孩把画板扣在胸前,满脸通红,低头抿嘴微笑着。三个女孩三幅画!几步跨到小拱桥上。嗬!河边宽大的院坝,绿树成荫,亭台楼阁庭洒落其间,书童画童坐满一地,像一群群小鸡在集体啄食,仿佛遍地都是取景点。桥上坐着的男生正对溪流和远山方向,但画的却是一栋楼。“为何选这个景呢?”他指指左边有雕花的两层木板楼,画笔轻轻敲打着画板,说:“天刚刚亮就来这里了,感觉自己就住在这楼上,醒来吱呀一声拉开窗户,嗅到横梁下挂着那一窝窝绿色植物的芳香,看到楼下清澈的水流,眺望前方的大河,做个深呼吸,啊,好爽!”他眉飞色舞说着,“本来也准备画老师取的景,突然发现太阳出来,不同时段,这栋楼有不一样的色彩。”看得出,他很自信,获得感很强,能在平凡和陈旧中发现美,发现亮点。院坝中央,一位秃顶卷发人,身穿黄色马甲正聚精会神作画,气质非同凡响,周围男男女女围了一大堆人。毕竟自己对绘画是外行,不敢再次请教了,轻轻移步从背后窥视,画的正是前方几十米开外临河的楼阁长亭。一打听,是北京某知名大学教授!这看似简单的景观,竟有大咖在精心雕琢!

却见不少学生都是先用手机取景,再对着手机作画。这个简单是简单,不知道效果如何。就在写生的旁边,立着一块石碑和“名联坊”,也是很普通的木架,却记录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清朝举人石板塘在湖南花垣县尖岩山旅游时惊奇发现,此山形如文笔,即兴出一上联:“尖山试笔倒写蓝天一张纸”,却一时想不出如何对应下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不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应对下联,但上榜的并不多。其中一个叫黄永胜的人就对上一联:“酉水如镜顺流碧海两婵娟”,得到不少点赞。功底绝非一日之寒。

河边联排的小船,挂着大小不一的灯笼,远看就像那一串串红辣椒,一年四季透着喜气。船头一根麻绳在岸边的小石头、小钉子绕上一圈就算是抛锚进港了。一个中年男子穿着拖鞋露出膀子叼着香烟,将船头绳索往船上一丢,手持鱼竿轻松划了出去,满脸惬意!阳光洒在河面上,青山秀绿,天蓝水蓝,晶莹透剔,干干净净。这个被称为“河街”的吊脚楼所剩不多,干打垒墙上是木板阁楼或廊道。为方便进出,直接在墙体上开个门、开个窗、搭个楼梯、留把钥匙做个标识,租了房子做起了生意当起了老板,有生意就忙乎,没生意就拉根凳子,在门口或者门前的大树下待着,不见满街吆喝,没有划拳喧闹,把宁静留给那些作画的学子。只有翠翠一个人,还有那条小黄狗,在岛上待着,有些孤单。也许,上游的乌龟石在为她继续打探消息。

在洪安,在茶峒这样的边城古镇,依然保存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可以放下烦恼和忧愁,可以与世无争,可以与古城的一切走近、亲近,感受极简生活,感受美的源泉,感受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做成作品,做成经典传承的过程,特别实在,特别随意,特别满足。

一块钱,拉拉渡船走一回。回到洪安老街,露天荧屏上,秀山县委书记正在晒文旅,“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酸菜,一口吃三省,一锅煮三省”。三省一家亲,界碑自然就不重要了!瞧瞧那沸腾的红红的一锅鱼,闻闻那味儿,就知道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