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打造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让群众随时随地随身享受法律服务

时间: 2019-12-2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609

“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随时接听群众咨询

市民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

渝北区龙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打通线上线下平台渠道 让群众点单服务可多选

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公共法律服务,这可不是个口号,在解放碑某服装销售公司上班的小雯便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今年春节后,小雯从工作了1年多的公司辞职,离职时却被公司以各种理由扣了数千元工资。急着找下一份工作的她,只能干着急。和朋友聊天间得知了重庆12348法网后,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打了12348电话咨询,也由此敲开了依法维权的大门。

按照电话中工作人员的指引,小雯到渝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申请了法律援助,在律师的帮助下,通过劳动仲裁与公司达成了和解,拿回了属于她的工资。让小雯更惊讶和感激的是,整个法律服务过程都是免费的。

“去年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呼叫中心建成投用,升级改造后的12348热线自3月中旬启用以来,呼入来电8.5万余通,满意率95%。”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2348热线平台为群众提供全年无休的7×24小时的法律服务。

渝北区龙山街道流动人口多、企业多,辖区有20余万人,各类企业14000余家,相伴而来的就是纠纷多、法律咨询人员多。

为了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龙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应运而生。工作站整合了辖区的律师、法官资源,邀请金牌调解员,聘请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服务,并统筹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志愿者等热心人士参与普法宣传等服务。

“法律事务咨询、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群众维权、心理咨询,工作站虽小但服务却很强大。”工作站负责人表示,成立以来,辖区群众普遍反映就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免费的法律服务,很方便。

据悉,全市已有遍及城乡的40个区县服务中心、1012个乡镇(街道)工作站、11098个村(居)工作室。

除了实体、热线两大平台,市司法局还打造了集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为矩阵的网络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规案例查询、司法行政业务在线预约、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行政审批等在线办理服务。

目前通过已搭建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服务平台,群众只要有需求,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及时获得法律服务。

近日,市民廖女士拨打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求助如何化解自己陷入的一起劳动合同纠纷。电话里,热线值班律师充分了解事情始末后,根据相关法律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在得知廖女士经济条件后,建议其可申请法律援助。当天,廖女士便赶到巴南区法援中心申请了法援。

如今,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网络正在编织形成。

2018年以来,市司法局全面推进均衡发展,建立覆盖区县、乡镇、村(社区)实体平台并推动与线上平台相融合,保障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聚合律师、仲裁、鉴定等各行业优势资源,助推重庆发挥好“三个作用”,实现“两地”“两高”目标;优化政策环境,出台一揽子改革发展方案,推动法律服务行业发展。

通过这三个方面集中发力,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驶入快车道,奔向实现覆盖全业务、全时空法律服务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的目标。

自2018年以来,全市律师代理各类诉讼案件36.5万件,办理公证事项49万件,办理司法鉴定事项9.2万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万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万件,受理仲裁案件7100件,12348热线解答咨询8.5万人次,12348重庆法网访问量50万+、累计注册用户10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构建“一站式涉外服务”机制 发挥法律资源优势促发展

“这样的公证太方便了!”近日,市民陈女士受远在国外的朋友王女士之托,到重庆市公证处来帮忙确认结婚证公证材料取证的。

此前,王女士通过“重庆公证云在线申办平台”递交了材料,受委托的陈女士只向公证员出示了朋友的结婚证原件及委托书,再填写一张表格并核实公证信息,结婚证公证就办好了。

据介绍,以前还未开通类似网络办理的涉外业务时,市民递交材料、审核材料到翻译公证词起码要耗时两到三天。如今,不仅免去了让市民跑好几趟的麻烦,还提高了公证效率。

基于涉外公证服务多元化需求,我市公证行业提升服务理念,市司法局与市外事办构建“涉外公证与领事认证”一站式服务机制,切实减轻当事人负担,让群众少跑路。同时,我市公证机构与外派劳务公司、出国留学中介公司、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不断优化、固化便民举措,为外派劳务人员、出国留学人员等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延伸服务,建全了便民服务长效机制。

去年以来,我市努力发挥法律资源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回应涉外法律需求,服务民营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是三大重点领域。

为了创新专业化服务机制,我市出台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民营经济等实施意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

此外,为了精准把脉民营企业需求,瞄准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还组建了民营经济、内陆开放高地等5个法律服务团,编制完善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开展“企业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三大行动,为8000余家民营企业起草审查企业章程、管理制度12900余件,提出风险提示和法律建议1.3万余条。

随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工作推进,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是近年来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重点工作。

“感谢法律援助,让我们困难老百姓有路可走。”在酉阳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酉阳县毛坝乡贫困户姚某拿着交通事故赔偿款,有些激动。

此前,姚某在一次车祸中受伤,虽然交巡警已经认定了对方全责,但对方在垫付了部分医药费后便拒绝赔偿。

陷入困局的姚某一家,想到了定时来村里值班的村居法律顾问,咨询后得知其符合法律援助范围,便由当地村居法律顾问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

随后,中心受理了姚某的申请,通过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师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姚某获赔3万余元。

据悉,近年来,我市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精准扶贫,积极推动中心城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充分加强贫困乡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整合各部门资源,充实人员力量,让公共法律服务更加快捷方便、贴近基层、贴近贫困群众。

其中,实现法律援助与精准扶贫对接,通过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和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消除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盲区。

自2018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万余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9亿元;服务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重大战略部署,受理农村贫困家庭案件1.9万余件、农民工讨薪案件2.5万余件,帮助追讨欠薪4.3亿元,让困难群众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 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高效运转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高速高效运转,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据悉,在司法部出台《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不久后,市司法局迅速行动,于2017年12月份出台《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建设的高标准要求。随后,又陆续出台了《公共法律体系实体平台建设指导标准》《实体平台标识基本规范》等,将建设内容、标准时限、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细化。

同时,为了保障公共法律服务能有效便捷地提供到位,市司法局还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律服务提供者的权利规定。例如,联合相关市级部门出台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若干规定,健全完善了市、区两级司法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联席会议机制,设立维护律师执业权利中心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各行业的执业权力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服务行业执法监督,制定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诚信首告、投诉查处等多项监督管理制度,分类出台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在收费、执业准入、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行业指引或标准,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记者 舒楚寒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我市打造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让群众随时随地随身享受法律服务

“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随时接听群众咨询

市民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

渝北区龙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

打通线上线下平台渠道 让群众点单服务可多选

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公共法律服务,这可不是个口号,在解放碑某服装销售公司上班的小雯便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今年春节后,小雯从工作了1年多的公司辞职,离职时却被公司以各种理由扣了数千元工资。急着找下一份工作的她,只能干着急。和朋友聊天间得知了重庆12348法网后,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打了12348电话咨询,也由此敲开了依法维权的大门。

按照电话中工作人员的指引,小雯到渝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申请了法律援助,在律师的帮助下,通过劳动仲裁与公司达成了和解,拿回了属于她的工资。让小雯更惊讶和感激的是,整个法律服务过程都是免费的。

“去年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呼叫中心建成投用,升级改造后的12348热线自3月中旬启用以来,呼入来电8.5万余通,满意率95%。”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2348热线平台为群众提供全年无休的7×24小时的法律服务。

渝北区龙山街道流动人口多、企业多,辖区有20余万人,各类企业14000余家,相伴而来的就是纠纷多、法律咨询人员多。

为了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龙山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应运而生。工作站整合了辖区的律师、法官资源,邀请金牌调解员,聘请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服务,并统筹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志愿者等热心人士参与普法宣传等服务。

“法律事务咨询、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群众维权、心理咨询,工作站虽小但服务却很强大。”工作站负责人表示,成立以来,辖区群众普遍反映就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免费的法律服务,很方便。

据悉,全市已有遍及城乡的40个区县服务中心、1012个乡镇(街道)工作站、11098个村(居)工作室。

除了实体、热线两大平台,市司法局还打造了集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为矩阵的网络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规案例查询、司法行政业务在线预约、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行政审批等在线办理服务。

目前通过已搭建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服务平台,群众只要有需求,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及时获得法律服务。

近日,市民廖女士拨打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求助如何化解自己陷入的一起劳动合同纠纷。电话里,热线值班律师充分了解事情始末后,根据相关法律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在得知廖女士经济条件后,建议其可申请法律援助。当天,廖女士便赶到巴南区法援中心申请了法援。

如今,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网络正在编织形成。

2018年以来,市司法局全面推进均衡发展,建立覆盖区县、乡镇、村(社区)实体平台并推动与线上平台相融合,保障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聚合律师、仲裁、鉴定等各行业优势资源,助推重庆发挥好“三个作用”,实现“两地”“两高”目标;优化政策环境,出台一揽子改革发展方案,推动法律服务行业发展。

通过这三个方面集中发力,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驶入快车道,奔向实现覆盖全业务、全时空法律服务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的法律服务需求的目标。

自2018年以来,全市律师代理各类诉讼案件36.5万件,办理公证事项49万件,办理司法鉴定事项9.2万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万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万件,受理仲裁案件7100件,12348热线解答咨询8.5万人次,12348重庆法网访问量50万+、累计注册用户10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构建“一站式涉外服务”机制 发挥法律资源优势促发展

“这样的公证太方便了!”近日,市民陈女士受远在国外的朋友王女士之托,到重庆市公证处来帮忙确认结婚证公证材料取证的。

此前,王女士通过“重庆公证云在线申办平台”递交了材料,受委托的陈女士只向公证员出示了朋友的结婚证原件及委托书,再填写一张表格并核实公证信息,结婚证公证就办好了。

据介绍,以前还未开通类似网络办理的涉外业务时,市民递交材料、审核材料到翻译公证词起码要耗时两到三天。如今,不仅免去了让市民跑好几趟的麻烦,还提高了公证效率。

基于涉外公证服务多元化需求,我市公证行业提升服务理念,市司法局与市外事办构建“涉外公证与领事认证”一站式服务机制,切实减轻当事人负担,让群众少跑路。同时,我市公证机构与外派劳务公司、出国留学中介公司、高校等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不断优化、固化便民举措,为外派劳务人员、出国留学人员等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延伸服务,建全了便民服务长效机制。

去年以来,我市努力发挥法律资源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回应涉外法律需求,服务民营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是三大重点领域。

为了创新专业化服务机制,我市出台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民营经济等实施意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

此外,为了精准把脉民营企业需求,瞄准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还组建了民营经济、内陆开放高地等5个法律服务团,编制完善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开展“企业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三大行动,为8000余家民营企业起草审查企业章程、管理制度12900余件,提出风险提示和法律建议1.3万余条。

随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工作推进,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是近年来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重点工作。

“感谢法律援助,让我们困难老百姓有路可走。”在酉阳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酉阳县毛坝乡贫困户姚某拿着交通事故赔偿款,有些激动。

此前,姚某在一次车祸中受伤,虽然交巡警已经认定了对方全责,但对方在垫付了部分医药费后便拒绝赔偿。

陷入困局的姚某一家,想到了定时来村里值班的村居法律顾问,咨询后得知其符合法律援助范围,便由当地村居法律顾问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

随后,中心受理了姚某的申请,通过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师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姚某获赔3万余元。

据悉,近年来,我市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精准扶贫,积极推动中心城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充分加强贫困乡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整合各部门资源,充实人员力量,让公共法律服务更加快捷方便、贴近基层、贴近贫困群众。

其中,实现法律援助与精准扶贫对接,通过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和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消除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盲区。

自2018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万余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9亿元;服务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重大战略部署,受理农村贫困家庭案件1.9万余件、农民工讨薪案件2.5万余件,帮助追讨欠薪4.3亿元,让困难群众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 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高效运转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高速高效运转,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据悉,在司法部出台《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不久后,市司法局迅速行动,于2017年12月份出台《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建设的高标准要求。随后,又陆续出台了《公共法律体系实体平台建设指导标准》《实体平台标识基本规范》等,将建设内容、标准时限、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细化。

同时,为了保障公共法律服务能有效便捷地提供到位,市司法局还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律服务提供者的权利规定。例如,联合相关市级部门出台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若干规定,健全完善了市、区两级司法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联席会议机制,设立维护律师执业权利中心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各行业的执业权力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服务行业执法监督,制定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诚信首告、投诉查处等多项监督管理制度,分类出台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在收费、执业准入、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行业指引或标准,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记者 舒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