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茶馆“18道茶点”专解居民烦心事

时间: 2019-12-25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663

和顺茶馆内,居民们边聊天边学习法律知识

“万老师一家人现在不扯皮了,7个子女轮流赡养他们老两口。”“全靠上次来普法的法官讲的《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那些法律知识。”“对头,有啥子事情我们喊出来坐到一起喝个茶,慢慢解决……”

12月4日上午,初冬的重庆被冷飕飕的寒风笼罩,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聚龙城安置小区的和顺茶馆内却热火朝天:居民们三五成群围坐在桌前,有的边喝着热腾腾的清茶边摆龙门阵,有的则在准备下午律师普法时要咨询的问题……

“这样和谐热闹的画面在我们‘和顺茶馆’是常态,就连居民群众向领导干部反映问题都是在这个茶馆畅所欲言。”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党委书记梁杰介绍,回龙坝镇党委政府在聚龙城安置小区精心打造的这个“和顺茶馆”,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沙坪坝区实践基地,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融入矛盾化解、民意沟通、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公益服务、文化生活七项功能,推出“初心课堂”“百姓议事”“调解疙瘩”“法官送法”“民警说法”“律师普法”“健康驿站”等18道“茶点”,让问题解决在基层,让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一杯清茶化纠纷,谈天说地融邻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议事点”“民意收集”搭起党群连心桥

据介绍,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属于征地拆迁镇,原住村民纷纷进入安置小区,面临着“乡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的深刻社会变革。伴随骤然降临的变革,回龙坝镇出现了既不同于乡村,又不同于城市的诸多社会问题,矛盾纠纷也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邻里纠纷、社区矛盾,生活中的烦恼事、闹心事不时发生,因沟通不畅、合理诉求无处表达而引发的上访集访事件更加频繁。

“如何以人为本,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一直是我们重点探索的问题。”梁杰告诉记者,“和顺茶馆”便应运而生,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以前,大家反映问题总要到政府办公楼,一是觉得不方便,二是总觉得是在给党委政府‘找茬’。”梁杰说,以前居民们都不愿开诚布公地与领导干部沟通交流,很多民生项目领导干部不能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等项目落地完工后出现“衣不合身”“鞋不合脚”的现象,没有达到群众期望,群众“不买单”。

如今,“和顺茶馆”每月的“百姓议事会”针对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社区党员、群众、乡贤、社工等各界人士共商共议共解,让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好”。

每周的“民意收集站”通过干部接访约访、人大代表定期走访、网格民情分析会、馆长坐班等,及时收集、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困难和意见,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

据了解,自9月底以来,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党委、政府通过“和顺茶馆”共收集到民情民意36条,解决群众身边事12件,举办百姓议事会9场。

一杯清茶“解疙瘩”

“一站式”化解大小矛盾

“和气生财盖碗茶中藏智慧,顺心在我龙门阵里悟人生。”12月4日,走近“和顺茶馆”,雕刻的这两行门帘赫然映入记者眼帘。

“感谢您们啊,帮我解决了房屋漏水的问题,不然我家里现在还一股粪味。”聚龙城社区李大妈激动地握着人民调解员何代吉的手说。

原来,李大妈与同楼邻居因漏水问题产生矛盾,李大妈住二楼,二楼及以上楼层的污水管道发生了堵塞,导致李大妈家的客厅时常被污水、粪便渗透。由于管道的设计问题,具体堵点在哪里得通过检查一楼住户的厕所外墙才能得知。而楼下住户跟李大妈之间不熟悉,拒不接受开门检查,导致两户在这两年间矛盾不断。

搞了20多年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何代吉在“和顺茶馆”听说了这件事,主动找到李大妈楼下住户以前的村干部一起上门做思想工作,并邀请其到“和顺茶馆”喝茶调解。

没想到,这件快要闹上法庭的事情,在三四次耐心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楼下住户答应让检修人员进门检修,李大妈家里的漏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样大小不同的矛盾纠纷经常发生在回龙坝安置小区,但没有一起诉诸法院,这还得益于‘和顺茶馆’的‘解疙瘩茶点’。”回龙坝镇司法所所长何梅介绍,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乡贤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选优配强调解人员队伍,由人民调解、法官律师、乡贤能人、镇村干部等30余人组成,任何大小矛盾都可以在“和顺茶馆”这个平台得到“一站式”化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法律调解。

这一“茶点”不仅着力化解矛盾纠纷,还制定定期排查、分流指派、联动联调、突发事件应急调处、定期回访等工作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聚龙城社区的乡贤调解员官印华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前期的排查不仅能提前发现矛盾纠纷隐患,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后期的会商更让调解专业化,让居民信服。”

据了解,“和顺茶馆”自9月底营业截至目前,“解疙瘩”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0余起,排查矛盾纠纷隐患59起。

“送法”进茶馆

“精准式”普法宣传

“身边法戒文明养犬从我做起养狗咬了人要赔嘿多钱……”记者在“和顺茶馆”门前的“和顺廊”上看到很多类似的法治宣传标语和插图,居民们可以在长廊椅上边休息边阅读,了解身边“接地气”的法律知识。

同时,记者还看到茶馆列出了一周的活动安排,其中包括律师普法、医保政策宣传、文体乐园等。

沙坪坝区回龙坝镇聚龙城社区书记何丽娟告诉记者,“和顺茶馆”会以服务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干部、司法工作者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居民生产生活中经常面对的法律问题和存在欠缺的法律知识,结合每月法官“送法”、民警“说法”、每周律师“普法”等活动,确定普法主题,开展“精准式”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

“上次还多亏了法官来茶馆给我们讲了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现在万老师家7个子女在照顾父母问题上都没得意见了。”聚龙城小区居民何远华介绍,他有次在喝茶聊天中了解到万老师已经90多岁,老伴有病卧床不能自理,7个子女在赡养父母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万老师夫妻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沙坪坝区人民法院法官来到“和顺茶馆”开展了一场以婚姻与家庭为主题的法律知识讲座。互动环节中,何远华带着万老师咨询了子女赡养相关法律问题,法官耐心的解答让万老师的顾虑瞬间迎刃而解。

“他们把专业的法律知识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翻译’过来,针对我们身边的案例逐一讲出来,切合实际,很对我们‘胃口’。”何远华说道。

据了解,“和顺茶馆”运营以来,已开展法律讲堂5场,接受法律咨询130余人。

“‘和顺茶馆’现在已成为很重要的阵地,它是我们宣传政策的窗口、收集民意的平台、化解矛盾的场所和传递正能量的基地。”梁杰告诉记者,“和顺茶馆”推出的初心课堂等“18道茶点”均由群众自己“点单”,社区负责“排菜”,而领导干部负责“上菜”,真正将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信仰理念和感化教育传播给群众,引导群众“多点正能量,少点负能量”,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和社会戾气,不断夯实“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法治保障、德治教化、公共服务”五大基础,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目前,“和顺茶馆”已开展垃圾分类、红色电影展播等“茶点”活动26场次,受到辖区居民的一致称赞和广泛参与。

记者 杨雪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和顺茶馆“18道茶点”专解居民烦心事

和顺茶馆内,居民们边聊天边学习法律知识

“万老师一家人现在不扯皮了,7个子女轮流赡养他们老两口。”“全靠上次来普法的法官讲的《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那些法律知识。”“对头,有啥子事情我们喊出来坐到一起喝个茶,慢慢解决……”

12月4日上午,初冬的重庆被冷飕飕的寒风笼罩,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聚龙城安置小区的和顺茶馆内却热火朝天:居民们三五成群围坐在桌前,有的边喝着热腾腾的清茶边摆龙门阵,有的则在准备下午律师普法时要咨询的问题……

“这样和谐热闹的画面在我们‘和顺茶馆’是常态,就连居民群众向领导干部反映问题都是在这个茶馆畅所欲言。”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党委书记梁杰介绍,回龙坝镇党委政府在聚龙城安置小区精心打造的这个“和顺茶馆”,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沙坪坝区实践基地,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融入矛盾化解、民意沟通、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公益服务、文化生活七项功能,推出“初心课堂”“百姓议事”“调解疙瘩”“法官送法”“民警说法”“律师普法”“健康驿站”等18道“茶点”,让问题解决在基层,让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一杯清茶化纠纷,谈天说地融邻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议事点”“民意收集”搭起党群连心桥

据介绍,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属于征地拆迁镇,原住村民纷纷进入安置小区,面临着“乡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的深刻社会变革。伴随骤然降临的变革,回龙坝镇出现了既不同于乡村,又不同于城市的诸多社会问题,矛盾纠纷也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邻里纠纷、社区矛盾,生活中的烦恼事、闹心事不时发生,因沟通不畅、合理诉求无处表达而引发的上访集访事件更加频繁。

“如何以人为本,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一直是我们重点探索的问题。”梁杰告诉记者,“和顺茶馆”便应运而生,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以前,大家反映问题总要到政府办公楼,一是觉得不方便,二是总觉得是在给党委政府‘找茬’。”梁杰说,以前居民们都不愿开诚布公地与领导干部沟通交流,很多民生项目领导干部不能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等项目落地完工后出现“衣不合身”“鞋不合脚”的现象,没有达到群众期望,群众“不买单”。

如今,“和顺茶馆”每月的“百姓议事会”针对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社区党员、群众、乡贤、社工等各界人士共商共议共解,让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好”。

每周的“民意收集站”通过干部接访约访、人大代表定期走访、网格民情分析会、馆长坐班等,及时收集、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困难和意见,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

据了解,自9月底以来,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党委、政府通过“和顺茶馆”共收集到民情民意36条,解决群众身边事12件,举办百姓议事会9场。

一杯清茶“解疙瘩”

“一站式”化解大小矛盾

“和气生财盖碗茶中藏智慧,顺心在我龙门阵里悟人生。”12月4日,走近“和顺茶馆”,雕刻的这两行门帘赫然映入记者眼帘。

“感谢您们啊,帮我解决了房屋漏水的问题,不然我家里现在还一股粪味。”聚龙城社区李大妈激动地握着人民调解员何代吉的手说。

原来,李大妈与同楼邻居因漏水问题产生矛盾,李大妈住二楼,二楼及以上楼层的污水管道发生了堵塞,导致李大妈家的客厅时常被污水、粪便渗透。由于管道的设计问题,具体堵点在哪里得通过检查一楼住户的厕所外墙才能得知。而楼下住户跟李大妈之间不熟悉,拒不接受开门检查,导致两户在这两年间矛盾不断。

搞了20多年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何代吉在“和顺茶馆”听说了这件事,主动找到李大妈楼下住户以前的村干部一起上门做思想工作,并邀请其到“和顺茶馆”喝茶调解。

没想到,这件快要闹上法庭的事情,在三四次耐心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楼下住户答应让检修人员进门检修,李大妈家里的漏水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样大小不同的矛盾纠纷经常发生在回龙坝安置小区,但没有一起诉诸法院,这还得益于‘和顺茶馆’的‘解疙瘩茶点’。”回龙坝镇司法所所长何梅介绍,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乡贤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选优配强调解人员队伍,由人民调解、法官律师、乡贤能人、镇村干部等30余人组成,任何大小矛盾都可以在“和顺茶馆”这个平台得到“一站式”化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法律调解。

这一“茶点”不仅着力化解矛盾纠纷,还制定定期排查、分流指派、联动联调、突发事件应急调处、定期回访等工作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聚龙城社区的乡贤调解员官印华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前期的排查不仅能提前发现矛盾纠纷隐患,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后期的会商更让调解专业化,让居民信服。”

据了解,“和顺茶馆”自9月底营业截至目前,“解疙瘩”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0余起,排查矛盾纠纷隐患59起。

“送法”进茶馆

“精准式”普法宣传

“身边法戒文明养犬从我做起养狗咬了人要赔嘿多钱……”记者在“和顺茶馆”门前的“和顺廊”上看到很多类似的法治宣传标语和插图,居民们可以在长廊椅上边休息边阅读,了解身边“接地气”的法律知识。

同时,记者还看到茶馆列出了一周的活动安排,其中包括律师普法、医保政策宣传、文体乐园等。

沙坪坝区回龙坝镇聚龙城社区书记何丽娟告诉记者,“和顺茶馆”会以服务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干部、司法工作者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居民生产生活中经常面对的法律问题和存在欠缺的法律知识,结合每月法官“送法”、民警“说法”、每周律师“普法”等活动,确定普法主题,开展“精准式”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

“上次还多亏了法官来茶馆给我们讲了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现在万老师家7个子女在照顾父母问题上都没得意见了。”聚龙城小区居民何远华介绍,他有次在喝茶聊天中了解到万老师已经90多岁,老伴有病卧床不能自理,7个子女在赡养父母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万老师夫妻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沙坪坝区人民法院法官来到“和顺茶馆”开展了一场以婚姻与家庭为主题的法律知识讲座。互动环节中,何远华带着万老师咨询了子女赡养相关法律问题,法官耐心的解答让万老师的顾虑瞬间迎刃而解。

“他们把专业的法律知识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翻译’过来,针对我们身边的案例逐一讲出来,切合实际,很对我们‘胃口’。”何远华说道。

据了解,“和顺茶馆”运营以来,已开展法律讲堂5场,接受法律咨询130余人。

“‘和顺茶馆’现在已成为很重要的阵地,它是我们宣传政策的窗口、收集民意的平台、化解矛盾的场所和传递正能量的基地。”梁杰告诉记者,“和顺茶馆”推出的初心课堂等“18道茶点”均由群众自己“点单”,社区负责“排菜”,而领导干部负责“上菜”,真正将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信仰理念和感化教育传播给群众,引导群众“多点正能量,少点负能量”,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和社会戾气,不断夯实“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法治保障、德治教化、公共服务”五大基础,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目前,“和顺茶馆”已开展垃圾分类、红色电影展播等“茶点”活动26场次,受到辖区居民的一致称赞和广泛参与。

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