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章

时间: 2020-06-1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998

  小时候,家里没有书。在上学之前,可以看的字只有春联。那时候读的多是无字之书,如长辈口耳相传的寓言传说,邻居谈笑风生的家长里短,还有孩子之间的连环画。

  书籍,岁月中的真金白银

  要说读书的习惯,是从中学养成的。高考在即,在被英语垄断的早自习上,高中语文老师硬是开辟了一堂读书课。读什么?读中文,诗词歌赋,散文名篇。长期坚持下来,优雅的文字沁入心田。语感也好,手感也好,就是从那个时候打下的“基本功”。

  时至今日,高中时读过的《文化苦旅》《傅雷家书》《围城》《红与黑》《上尉的女儿》等中外名著,用各色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与我辗转多地,历时二十余年,仍摆在我的书柜。

  书籍,是岁月中的真金白银。如今,家中有上千本书,有小说,诗集,散文,也有法学名著,摄影,旅行书。既有有用之书,也有无用之书。但总体一个标准,就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好书,经过自己筛选的好书。每每闲暇,我都喜欢安坐书房,一卷在手,享受书香。那种感觉,很是安宁。读书的晨昏,令人心驰神往。

  读得多了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在出书成风、营销气息浓厚的当下,一些滥书充斥其间。这个时候,就要甄别,哪些是精品,是值得一读再读并且值得分享给孩子的书,可以传世的书。

  如上种种,其实是提醒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书不在多,在精。闲余时光有限,读书时光难寻。如果荒废在游戏、追剧之中,未尝不可,但终究不过是寻求快感,一时刺激罢了。真正让自己内心安宁的,提升认知的,还是读好书,难啃的书,不曲意迎合的书。

  读书无他,唯坚持尔。久了形成习惯,也就会舍弃了其他。对孩子如此,对自己也是如此。你天天抱着书,孩子就不会天天抱着手机。你从小给孩子读书,孩子自然会与书交朋友。环境塑造人,润物细无声。

  阅读,解决心灵的饥渴

  阅读,往往是写作的源头。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的感受是,读写相长,乐趣无穷。

  写作,往往从阅读开始。在阅读中,记录金句,将那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人茅塞顿开的句子记住,往往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尽管不能全部转化,但是不经意的信手拈来,也会令人肃然起敬。至少,你是读过书的,做过功课的。

  比阅读更重要的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阅读不思考,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解读,就等于没读。阅读还要善于做笔记,做批注,在书边写下零星的感想。如此,再看第二遍,就如同老朋友,轻车熟路,引人入胜。如果说能够评书,与作者互动,这就更好了。这无疑是一次更高质量的阅读、更走心的阅读,也是读精书、精读书的体现。

  阅读应该是无关功利的,是解决心灵的饥渴,是日常的惯性。我一直提倡纸质阅读,虽然听上去有点老套。在手机时代,阅读多数转移到手机,还有电子书。但读书更需要一种仪式感,不能是快餐化、碎片化、不加思考的阅读。一卷在手的感觉,书籍的厚重,暗香浮动的书香,往往令人心旷神怡,心生谦卑。

  同样是这些文字,自己都认识,但摆布出来,大相径庭。读之,人就会顿生渺小之感,心生敬畏之感。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按摩,是一种生活的疗伤。思想要现代,读书不妨传统。

  最近读了李光耀的《论中国与世界》。书中说,中国4000多年来,每一件值得说的事情都已被说过了,而且之前的作者说的更好。这是肯定的。如果说不够好,这些书何以对抗4000多年的漫长时光,抵达今天的案头,成为你手中的经典。文字是永垂不朽的。

  然而,是不是说这之后的写作都没有了意义?绝非如此。不管是从个体的人生体验来说,绝无重复的可能,有阅读的独特价值,还是从社会而言,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今天看到是世界与古人世界,完全是两个概念。人类,从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路向前的。作为今人,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尽管经典的高峰无法企及,但我们依然可以欣慰地说,我们熟知过去,我们掌握现在,我们必将创造未来。

  阅读,让我们重塑自己

  读书,要读中学、读中悟。日常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总能通过与古人、智者的对话,收获某种启示,也总能通过阅读,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

  大凡书写了历史的人,都有一种家国情怀。通常说,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便是付出大于索取。很多人要扪心自问,我们生而为人,社会责任感何在?我们是否对这个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

  阅读,开拓我们的心胸,也提升我们的境界。正如李光耀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仅要看其面积,它能否赢得值得尊重的历史地位,还要看它的意志、团结、耐力、人民是否恪守法纪以及领导人的素质。同知识、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尘世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切感官上的愉悦和快乐都是短暂的。

  阅读会告诉我们,精神家园如何建构,心灵乐园如何耕耘。同样是教育,有的输送的是成功学,是几辈子花不完的财富。而有的人输送的是精神,是独立的人格,是让孩子自主谋生的本领。人在自尊的同时,要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比世俗意义上的财富更重要,也更难做到。

  思想,总是有穿透时光的能力,在历史长河中逆流而上,抵达人的内心。读书,让我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懂得知足、知不足。通过走进别人的故事,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阅读,给了我们重塑自己的机会。

  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气质里。你读过的书,会一直滋养你,塑造你,回馈你。

  (作者单位:市检察院)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读书三章

  小时候,家里没有书。在上学之前,可以看的字只有春联。那时候读的多是无字之书,如长辈口耳相传的寓言传说,邻居谈笑风生的家长里短,还有孩子之间的连环画。

  书籍,岁月中的真金白银

  要说读书的习惯,是从中学养成的。高考在即,在被英语垄断的早自习上,高中语文老师硬是开辟了一堂读书课。读什么?读中文,诗词歌赋,散文名篇。长期坚持下来,优雅的文字沁入心田。语感也好,手感也好,就是从那个时候打下的“基本功”。

  时至今日,高中时读过的《文化苦旅》《傅雷家书》《围城》《红与黑》《上尉的女儿》等中外名著,用各色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与我辗转多地,历时二十余年,仍摆在我的书柜。

  书籍,是岁月中的真金白银。如今,家中有上千本书,有小说,诗集,散文,也有法学名著,摄影,旅行书。既有有用之书,也有无用之书。但总体一个标准,就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好书,经过自己筛选的好书。每每闲暇,我都喜欢安坐书房,一卷在手,享受书香。那种感觉,很是安宁。读书的晨昏,令人心驰神往。

  读得多了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在出书成风、营销气息浓厚的当下,一些滥书充斥其间。这个时候,就要甄别,哪些是精品,是值得一读再读并且值得分享给孩子的书,可以传世的书。

  如上种种,其实是提醒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书不在多,在精。闲余时光有限,读书时光难寻。如果荒废在游戏、追剧之中,未尝不可,但终究不过是寻求快感,一时刺激罢了。真正让自己内心安宁的,提升认知的,还是读好书,难啃的书,不曲意迎合的书。

  读书无他,唯坚持尔。久了形成习惯,也就会舍弃了其他。对孩子如此,对自己也是如此。你天天抱着书,孩子就不会天天抱着手机。你从小给孩子读书,孩子自然会与书交朋友。环境塑造人,润物细无声。

  阅读,解决心灵的饥渴

  阅读,往往是写作的源头。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的感受是,读写相长,乐趣无穷。

  写作,往往从阅读开始。在阅读中,记录金句,将那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人茅塞顿开的句子记住,往往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尽管不能全部转化,但是不经意的信手拈来,也会令人肃然起敬。至少,你是读过书的,做过功课的。

  比阅读更重要的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阅读不思考,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解读,就等于没读。阅读还要善于做笔记,做批注,在书边写下零星的感想。如此,再看第二遍,就如同老朋友,轻车熟路,引人入胜。如果说能够评书,与作者互动,这就更好了。这无疑是一次更高质量的阅读、更走心的阅读,也是读精书、精读书的体现。

  阅读应该是无关功利的,是解决心灵的饥渴,是日常的惯性。我一直提倡纸质阅读,虽然听上去有点老套。在手机时代,阅读多数转移到手机,还有电子书。但读书更需要一种仪式感,不能是快餐化、碎片化、不加思考的阅读。一卷在手的感觉,书籍的厚重,暗香浮动的书香,往往令人心旷神怡,心生谦卑。

  同样是这些文字,自己都认识,但摆布出来,大相径庭。读之,人就会顿生渺小之感,心生敬畏之感。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按摩,是一种生活的疗伤。思想要现代,读书不妨传统。

  最近读了李光耀的《论中国与世界》。书中说,中国4000多年来,每一件值得说的事情都已被说过了,而且之前的作者说的更好。这是肯定的。如果说不够好,这些书何以对抗4000多年的漫长时光,抵达今天的案头,成为你手中的经典。文字是永垂不朽的。

  然而,是不是说这之后的写作都没有了意义?绝非如此。不管是从个体的人生体验来说,绝无重复的可能,有阅读的独特价值,还是从社会而言,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今天看到是世界与古人世界,完全是两个概念。人类,从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路向前的。作为今人,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尽管经典的高峰无法企及,但我们依然可以欣慰地说,我们熟知过去,我们掌握现在,我们必将创造未来。

  阅读,让我们重塑自己

  读书,要读中学、读中悟。日常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总能通过与古人、智者的对话,收获某种启示,也总能通过阅读,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

  大凡书写了历史的人,都有一种家国情怀。通常说,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便是付出大于索取。很多人要扪心自问,我们生而为人,社会责任感何在?我们是否对这个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

  阅读,开拓我们的心胸,也提升我们的境界。正如李光耀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仅要看其面积,它能否赢得值得尊重的历史地位,还要看它的意志、团结、耐力、人民是否恪守法纪以及领导人的素质。同知识、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尘世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切感官上的愉悦和快乐都是短暂的。

  阅读会告诉我们,精神家园如何建构,心灵乐园如何耕耘。同样是教育,有的输送的是成功学,是几辈子花不完的财富。而有的人输送的是精神,是独立的人格,是让孩子自主谋生的本领。人在自尊的同时,要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比世俗意义上的财富更重要,也更难做到。

  思想,总是有穿透时光的能力,在历史长河中逆流而上,抵达人的内心。读书,让我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懂得知足、知不足。通过走进别人的故事,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阅读,给了我们重塑自己的机会。

  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气质里。你读过的书,会一直滋养你,塑造你,回馈你。

  (作者单位:市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