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帮扶让历尽磨难的他终见曙光

时间: 2020-07-13 来源: 重庆长安网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79

东泉村村委会主任到邹承家讲解防盗知识

邹承介绍房屋改造前后的差异

  巴南区东温泉镇东泉村涂家沟社的邹承,6岁时父母病逝,之后历经磨难、生活困苦。而今,他住进了新家,摘掉了“贫困帽”,小康路越走越顺,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7月10日,东泉村村委会主任给记者带路,来到邹承被山林围绕着的家,听邹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见证时代大发展中小人物的励志人生。

  从屋檐下到养猪场库房

  上世纪60年代,邹承的父母各自丧偶,结为半路夫妻,1967年生下邹承。但其父亲与大儿子常住姜家镇,邹承与母亲住在东温泉镇,需要耕种自留地时父亲才过来帮忙。邹承6岁时,母亲病逝,一个月后,父亲也病逝了。他只好从东温泉镇搬到姜家镇,随当时18岁的同父异母哥哥生活。

  1980年,刚读完小学五年级的邹承尿床打湿了棉被,便烧火欲烤干棉被,却不小心失火,烧坏了木床。自责的他便背着一只铁锅、几个碗,还有几件衣服,回到了东温泉镇。

  可是,邹承6岁离家那年,邻居家猪圈失火,蔓延到邹承家的木房,将其化为了废墟,邹承回来后无处可住,只好在原生产队的红苕窖屋檐下打了3个月的地铺。

  3个月后,当地政府协调,他搬到原生产队的养猪场库房居住,虽然仍是打地铺,但至少不用风吹雨淋。1981年,原生产队长张树山怕他长期睡地下感染风湿病,便送了一张木床给他。就这样,他在养猪场库房住到了18岁。

  这5年里,每年底,邹承能从生产队分到200斤稻谷,但根本不够吃。于是,他经常帮邻居干农活,报酬就是一顿饱饭。仅有一次,刘裁缝给了他两元钱,令他欣喜若狂、牢记至今。平常,他都是靠到田里抓泥鳅、鳝鱼来卖了换钱,买点油盐酱醋。

  会议室一住就是33年

  1985年,成年的邹承终于分到1.8亩土地,从此,他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也够吃了,不再担心挨饿。当地政府再次协调,他搬到原生产队的闲置会议室居住。虽然只有一间屋,但比养猪场库房好多了,他在这里一直住到了2018年。

  有了承包地后,农忙时,邹承便在家耕种;农闲时,便在附近的矿山打零工,或到南坪当清洁工,没有太大负担,日子也算悠闲。

  2003年,邹承经人介绍有了妻子。200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37岁的邹承总算有了完整的家。

  不过,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变成三口之家,承包地产出的粮食不够吃了,女儿也需要营养品和父母陪伴。邹承便长期在东温泉镇周边打工,方便每天回家照顾妻女。

  2013年,有人来村里发展园林产业,邹承便将土地出租,腾出更多时间打工挣钱。虽然辛苦,但邹承觉得非常幸福。可惜,这样的幸福并未持续下去。

  2015年,妻子提出离婚,邹承挽留无效,只能放手,11岁的女儿归他抚养,前妻给予女儿一次性生活费2.5万元。他想,自己儿时获得的父爱极少,而今,一定要加倍倾注给女儿,也算是帮自己圆梦。独自照顾年幼的女儿,当爹又当妈,邹承承受了许多辛酸,但看着懂事的女儿在自己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他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搬进新房生活翻开新篇章

  邹承父女俩的家,依旧是原生产队的会议室,虽然日子有些凄苦,但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好,因为政府总会及时给予帮扶,给他们温暖与信心。

  女儿读初中一年级起,直到今年职高一年级,生活费均由政府补贴。2018年7月,考虑到邹承父女俩的住房狭窄而简陋,且这老旧土房的安全性也在减弱,邹承的收入又不高,东温泉镇政府便将其纳入建档贫困户。这样,邹承就符合享受危房改造的条件,10月份,政府补贴3.5万元供邹承将土房改建为砖房。

  当年,当地政府还向邹承提供了3000元扶贫资金。邹承建起了鸡舍、鸡栏,并陆续购进了36只母鸡,售出后收入3000多元。这年,他收支持平,终于结束了欠债人生。

  2019年春节,新房建好,邹承和女儿各自有了卧室,家里还有了卫生间和厨房,他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一年,时任东温泉镇党委副书记的驻村干部周庆与邹承结对,彻底改变了邹承父女俩的生活,一步步帮他摘掉“贫困帽”。

  周庆联系重庆进发保洁公司,让邹承到该公司工作,负责在东温泉街上清洁护栏等事务,每月工资1600元。这样,远比他打零工稳定,且收入增长了。

  同年夏天,周庆自己出钱,买了一部壁挂式空调送给邹承,不久,邹承用结余的钱又买了一部空调,安装在女儿卧室,父女俩再不怕夏日炎炎了。邹承还买了一台电视机,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政府还出资2000元,购置水管等材料,邹承自己出劳力,将沙湾(地名)山上的泉水输送到他家,结束了挑水喝的历史。

  2019年,政府的帮扶力度空前提高,不仅提供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还提供无息贷款5000元。有了足够资金,邹承的胆子大起来,养殖了3批鸡,共约100只,收入5400多元。越来越好的治安环境,让他不怕鸡仔被偷,养得放心;民警和村干部也常常跟他讲些防盗防骗知识,防患于未然。

  这一年,邹承的女儿完成初中学业,如愿考入巴南区职业中学护理专业。到年底,邹承有了几百元结余,虽然不多,但总归是结余,让邹承父女俩对未来的信心更足了。

  2019年底,邹承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自卑感一下子没了,有的只是欣慰和自豪。

  今年1月,邹承进入重庆保丽清洁公司工作。该公司考虑到邹承体力好,且肯吃苦,便让他担任冲水工,负责用高压水枪冲洗街道。这样,他的工资从2019年的1600元变为了2700元,这对邹承来说,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还给其往后的生活注入了巨大能量。

  现在,每天下班后,他便在家精心饲养几十只鸡,等一批鸡养大卖掉,他又购进一批小鸡,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业,从成功脱贫,到实现致富,在小康之路上越走越稳。

记者 唐孝忠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持续帮扶让历尽磨难的他终见曙光

东泉村村委会主任到邹承家讲解防盗知识

邹承介绍房屋改造前后的差异

  巴南区东温泉镇东泉村涂家沟社的邹承,6岁时父母病逝,之后历经磨难、生活困苦。而今,他住进了新家,摘掉了“贫困帽”,小康路越走越顺,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7月10日,东泉村村委会主任给记者带路,来到邹承被山林围绕着的家,听邹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见证时代大发展中小人物的励志人生。

  从屋檐下到养猪场库房

  上世纪60年代,邹承的父母各自丧偶,结为半路夫妻,1967年生下邹承。但其父亲与大儿子常住姜家镇,邹承与母亲住在东温泉镇,需要耕种自留地时父亲才过来帮忙。邹承6岁时,母亲病逝,一个月后,父亲也病逝了。他只好从东温泉镇搬到姜家镇,随当时18岁的同父异母哥哥生活。

  1980年,刚读完小学五年级的邹承尿床打湿了棉被,便烧火欲烤干棉被,却不小心失火,烧坏了木床。自责的他便背着一只铁锅、几个碗,还有几件衣服,回到了东温泉镇。

  可是,邹承6岁离家那年,邻居家猪圈失火,蔓延到邹承家的木房,将其化为了废墟,邹承回来后无处可住,只好在原生产队的红苕窖屋檐下打了3个月的地铺。

  3个月后,当地政府协调,他搬到原生产队的养猪场库房居住,虽然仍是打地铺,但至少不用风吹雨淋。1981年,原生产队长张树山怕他长期睡地下感染风湿病,便送了一张木床给他。就这样,他在养猪场库房住到了18岁。

  这5年里,每年底,邹承能从生产队分到200斤稻谷,但根本不够吃。于是,他经常帮邻居干农活,报酬就是一顿饱饭。仅有一次,刘裁缝给了他两元钱,令他欣喜若狂、牢记至今。平常,他都是靠到田里抓泥鳅、鳝鱼来卖了换钱,买点油盐酱醋。

  会议室一住就是33年

  1985年,成年的邹承终于分到1.8亩土地,从此,他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也够吃了,不再担心挨饿。当地政府再次协调,他搬到原生产队的闲置会议室居住。虽然只有一间屋,但比养猪场库房好多了,他在这里一直住到了2018年。

  有了承包地后,农忙时,邹承便在家耕种;农闲时,便在附近的矿山打零工,或到南坪当清洁工,没有太大负担,日子也算悠闲。

  2003年,邹承经人介绍有了妻子。200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37岁的邹承总算有了完整的家。

  不过,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变成三口之家,承包地产出的粮食不够吃了,女儿也需要营养品和父母陪伴。邹承便长期在东温泉镇周边打工,方便每天回家照顾妻女。

  2013年,有人来村里发展园林产业,邹承便将土地出租,腾出更多时间打工挣钱。虽然辛苦,但邹承觉得非常幸福。可惜,这样的幸福并未持续下去。

  2015年,妻子提出离婚,邹承挽留无效,只能放手,11岁的女儿归他抚养,前妻给予女儿一次性生活费2.5万元。他想,自己儿时获得的父爱极少,而今,一定要加倍倾注给女儿,也算是帮自己圆梦。独自照顾年幼的女儿,当爹又当妈,邹承承受了许多辛酸,但看着懂事的女儿在自己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他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搬进新房生活翻开新篇章

  邹承父女俩的家,依旧是原生产队的会议室,虽然日子有些凄苦,但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好,因为政府总会及时给予帮扶,给他们温暖与信心。

  女儿读初中一年级起,直到今年职高一年级,生活费均由政府补贴。2018年7月,考虑到邹承父女俩的住房狭窄而简陋,且这老旧土房的安全性也在减弱,邹承的收入又不高,东温泉镇政府便将其纳入建档贫困户。这样,邹承就符合享受危房改造的条件,10月份,政府补贴3.5万元供邹承将土房改建为砖房。

  当年,当地政府还向邹承提供了3000元扶贫资金。邹承建起了鸡舍、鸡栏,并陆续购进了36只母鸡,售出后收入3000多元。这年,他收支持平,终于结束了欠债人生。

  2019年春节,新房建好,邹承和女儿各自有了卧室,家里还有了卫生间和厨房,他们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一年,时任东温泉镇党委副书记的驻村干部周庆与邹承结对,彻底改变了邹承父女俩的生活,一步步帮他摘掉“贫困帽”。

  周庆联系重庆进发保洁公司,让邹承到该公司工作,负责在东温泉街上清洁护栏等事务,每月工资1600元。这样,远比他打零工稳定,且收入增长了。

  同年夏天,周庆自己出钱,买了一部壁挂式空调送给邹承,不久,邹承用结余的钱又买了一部空调,安装在女儿卧室,父女俩再不怕夏日炎炎了。邹承还买了一台电视机,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政府还出资2000元,购置水管等材料,邹承自己出劳力,将沙湾(地名)山上的泉水输送到他家,结束了挑水喝的历史。

  2019年,政府的帮扶力度空前提高,不仅提供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还提供无息贷款5000元。有了足够资金,邹承的胆子大起来,养殖了3批鸡,共约100只,收入5400多元。越来越好的治安环境,让他不怕鸡仔被偷,养得放心;民警和村干部也常常跟他讲些防盗防骗知识,防患于未然。

  这一年,邹承的女儿完成初中学业,如愿考入巴南区职业中学护理专业。到年底,邹承有了几百元结余,虽然不多,但总归是结余,让邹承父女俩对未来的信心更足了。

  2019年底,邹承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自卑感一下子没了,有的只是欣慰和自豪。

  今年1月,邹承进入重庆保丽清洁公司工作。该公司考虑到邹承体力好,且肯吃苦,便让他担任冲水工,负责用高压水枪冲洗街道。这样,他的工资从2019年的1600元变为了2700元,这对邹承来说,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还给其往后的生活注入了巨大能量。

  现在,每天下班后,他便在家精心饲养几十只鸡,等一批鸡养大卖掉,他又购进一批小鸡,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业,从成功脱贫,到实现致富,在小康之路上越走越稳。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