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与乡亲互助前行

时间: 2020-08-31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76

熊勇细心照顾养殖的芦花鸡

  丰都县三建乡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对其定点帮扶后,基础设施的改变、产业发展的兴起,使得该乡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改善。38岁的村民熊勇已经和尿毒症抗争了8年,因病致贫而负债累累,幸运的是他获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三建乡夜力坪村工作队定点扶贫干部的帮扶,走上了养鸡致富之路。如今的他不仅身体状态好转,而且有望在今年偿清债务。明年,等待他的将是健康与富足。

  8月28日,经过狭窄又弯曲的山路,记者来到三建乡夜力坪村熊勇的芦花鸡养殖场,看到数百只毛色鲜亮的芦花鸡在松林中吃食、跑动……这是芦花鸡的家园,也是熊勇的希望之所在。

  父亲病故后回乡创业养牛

  熊勇年幼家境贫寒,父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读完初中他就被迫辍学回家。犁田、除草、种地……各种农活都学着去做,用稚嫩的肩膀帮父母一起撑起家。

  19岁那年,熊勇随乡邻走出了大山,前往浙江温州打工,在螺丝厂谋到了一份学徒工的活。熊勇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没几个月就熟练掌握了做螺丝的技艺。

  学会了一项技能,熊勇决心要勤劳致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然而,2004年12月,在外打工的熊勇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随即,他赶回老家处理父亲的丧事。

  安葬好父亲后,看到年迈的奶奶和身体不好的母亲,他思虑再三,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2012年,熊勇用打工的积蓄建起了养牛场,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并不易。前几年一直开荒种草、建牛舍,牛场建成后,他尝试养了20多头牛。白天割草,晚上挑牛粪,虽然艰辛,但看着小牛逐渐长大,熊勇对未来充满希望。

  因病致贫仍自强不息

  生活一步步向目标靠近,熊勇干劲十足,但是不幸再次袭击这位饱受苦难的人。

  2012年4月,熊勇的身体莫名浮肿。为节约钱,他就自己找点中草药服用。同年5月的一天,正在地里做农活的熊勇,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呕吐不止,继而意识模糊。很快,他连说话都感到吃力。岳父和妻子急忙把熊勇送往医院检查,尿毒症的诊断结果让他身心受创。

  妻子马上就要临盆了,家里的老人都需要照顾,自己如果倒下了,他们该怎么办?患病之初,熊勇无比绝望。加上治病就像无底洞一样,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很多外债,更让熊勇看不到未来。

  除了经济的拮据,疾病对身体的折磨,更是让熊勇痛不欲生。每周二四六,熊勇都要来到离家50多公里外的医院做透析。熊勇说:“从家到医院来回要3个小时,透析4个小时,一共7个多小时。一个星期有三天时间,什么活都干不了。”

  透析占据的时间,让熊勇感觉时间不够用,但他追逐美好生活的梦想,依旧没有泯灭。病情逐渐稳定后,熊勇东拼西凑借了点钱,买了400多只鸡苗喂养。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鸡苗全部死了。“面对如此,我心里还是有希望。”熊勇说,把死鸡处理后,他想尽方法找到病因,还打算继续养鸡。

  与乡亲互助在致富路上同行

  熊勇明白,作为全家的顶梁柱,他绝不能倒下。他不仅需要抗击病魔,还得坚持创业奋力脱贫。这时,一群人向他伸来了坚强有力的援助之手。

  2019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三建乡夜力坪村工作队定点扶贫干部,帮助熊勇从万州引进了芦花鸡鸡苗1100只。从此,熊勇看到了希望。

  今年,熊勇不仅将芦花鸡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0只,还带动周围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当初是政府帮助了我,才让我重拾生活信心,现在我也要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熊勇告诉记者。

  村民熊兴洪因是聋哑人,无法外出务工,他与妻子曹年珍种了几亩田地勉强生活。见此,熊勇便提供500只鸡苗让熊兴洪试养,不仅传授技术,还包了其销路。熊兴洪说,除去成本,这次至少能挣4万元,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

  目前,熊勇共带动周边19户农户养殖芦花鸡,其中建卡贫困户5户23人。而依托“公司+集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以扶贫资金入股芦花鸡产业后,每年可获得3万余元的分红。

  熊勇如今每周有3天仍会下山到医院做血液透析;剩下的时间都在海拔900多米的三建乡山上养芦花鸡。“我把每次透析当休息,回来都是‘满血复活’。”熊勇告诉记者,这几天通过网络直播,芦花鸡的销量又增加了。

记者 唐孝忠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尿毒症患者与乡亲互助前行

熊勇细心照顾养殖的芦花鸡

  丰都县三建乡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对其定点帮扶后,基础设施的改变、产业发展的兴起,使得该乡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改善。38岁的村民熊勇已经和尿毒症抗争了8年,因病致贫而负债累累,幸运的是他获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三建乡夜力坪村工作队定点扶贫干部的帮扶,走上了养鸡致富之路。如今的他不仅身体状态好转,而且有望在今年偿清债务。明年,等待他的将是健康与富足。

  8月28日,经过狭窄又弯曲的山路,记者来到三建乡夜力坪村熊勇的芦花鸡养殖场,看到数百只毛色鲜亮的芦花鸡在松林中吃食、跑动……这是芦花鸡的家园,也是熊勇的希望之所在。

  父亲病故后回乡创业养牛

  熊勇年幼家境贫寒,父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读完初中他就被迫辍学回家。犁田、除草、种地……各种农活都学着去做,用稚嫩的肩膀帮父母一起撑起家。

  19岁那年,熊勇随乡邻走出了大山,前往浙江温州打工,在螺丝厂谋到了一份学徒工的活。熊勇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没几个月就熟练掌握了做螺丝的技艺。

  学会了一项技能,熊勇决心要勤劳致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然而,2004年12月,在外打工的熊勇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随即,他赶回老家处理父亲的丧事。

  安葬好父亲后,看到年迈的奶奶和身体不好的母亲,他思虑再三,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2012年,熊勇用打工的积蓄建起了养牛场,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并不易。前几年一直开荒种草、建牛舍,牛场建成后,他尝试养了20多头牛。白天割草,晚上挑牛粪,虽然艰辛,但看着小牛逐渐长大,熊勇对未来充满希望。

  因病致贫仍自强不息

  生活一步步向目标靠近,熊勇干劲十足,但是不幸再次袭击这位饱受苦难的人。

  2012年4月,熊勇的身体莫名浮肿。为节约钱,他就自己找点中草药服用。同年5月的一天,正在地里做农活的熊勇,突然感到头晕恶心、呕吐不止,继而意识模糊。很快,他连说话都感到吃力。岳父和妻子急忙把熊勇送往医院检查,尿毒症的诊断结果让他身心受创。

  妻子马上就要临盆了,家里的老人都需要照顾,自己如果倒下了,他们该怎么办?患病之初,熊勇无比绝望。加上治病就像无底洞一样,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很多外债,更让熊勇看不到未来。

  除了经济的拮据,疾病对身体的折磨,更是让熊勇痛不欲生。每周二四六,熊勇都要来到离家50多公里外的医院做透析。熊勇说:“从家到医院来回要3个小时,透析4个小时,一共7个多小时。一个星期有三天时间,什么活都干不了。”

  透析占据的时间,让熊勇感觉时间不够用,但他追逐美好生活的梦想,依旧没有泯灭。病情逐渐稳定后,熊勇东拼西凑借了点钱,买了400多只鸡苗喂养。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鸡苗全部死了。“面对如此,我心里还是有希望。”熊勇说,把死鸡处理后,他想尽方法找到病因,还打算继续养鸡。

  与乡亲互助在致富路上同行

  熊勇明白,作为全家的顶梁柱,他绝不能倒下。他不仅需要抗击病魔,还得坚持创业奋力脱贫。这时,一群人向他伸来了坚强有力的援助之手。

  2019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三建乡夜力坪村工作队定点扶贫干部,帮助熊勇从万州引进了芦花鸡鸡苗1100只。从此,熊勇看到了希望。

  今年,熊勇不仅将芦花鸡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0只,还带动周围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当初是政府帮助了我,才让我重拾生活信心,现在我也要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熊勇告诉记者。

  村民熊兴洪因是聋哑人,无法外出务工,他与妻子曹年珍种了几亩田地勉强生活。见此,熊勇便提供500只鸡苗让熊兴洪试养,不仅传授技术,还包了其销路。熊兴洪说,除去成本,这次至少能挣4万元,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

  目前,熊勇共带动周边19户农户养殖芦花鸡,其中建卡贫困户5户23人。而依托“公司+集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以扶贫资金入股芦花鸡产业后,每年可获得3万余元的分红。

  熊勇如今每周有3天仍会下山到医院做血液透析;剩下的时间都在海拔900多米的三建乡山上养芦花鸡。“我把每次透析当休息,回来都是‘满血复活’。”熊勇告诉记者,这几天通过网络直播,芦花鸡的销量又增加了。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