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甘肃来渝 将三峡石刻串成壮丽诗篇

时间: 2020-11-2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144

  八年奉献,这个从甘肃来到渝的男人,将自己的青春时光全部给了他的“第二故乡”。八年坚守,他将千余三峡石刻串连成壮丽诗篇,让长江三峡独有的系统水文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八年里,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刘兴亮见证着重庆的巨变。他说,重庆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让越来越多的文博人才愿意来到这座最年轻的直辖市。

  重庆“筑巢引凤”引世界人才瞩目

  “软硬件兼具发展,是世界人才愿意落户重庆的原因。”刘新亮感触颇深,他说,这座城市让每个从外地来的人都能感受到别处没有的舒适感。而这种舒适感,让他在自己的领域能重充分地施展才华。

  让他惊喜地是,最近这几年,重庆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愿意来到重庆。

  不过他认为,比起优越的人才政策,更为重要的是重庆这几年大力建设文博设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出现在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里,让文博人才拥有了大展才华的空间。

  他将千余三峡石刻串连成“诗”

  一块块在我们看来枯燥的三峡石刻,在他口中变成了一首首华丽壮阔的“诗歌”。

  “这段石刻名为《灵石社日记》,是重庆最早的三峡石刻,就在朝天门的灵石之上。它的年代要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记述着当时人们在社日时祈祷丰年的美好愿望。”

  往三峡一路走去,石刻的年代从东汉绵延开来,跨魏晋、到唐朝、至明清,从四言诗歌到长篇记赋,从零散分布在江中巨石两岸高山,到最后集中呈现在白鹤梁的巨大石梁之上。“可以说,长江三峡的石刻在全世界都是独有的,它们不仅有着别处石刻的文学功能,还有着三峡地区特有的水文标志作用。”

  刘兴亮说,在长江三峡已知的千余段石刻之中,超过一半和江水枯荣有关。“无论是包括白鹤梁在内的枯水石刻,还是其他许多洪水石刻,它们共同记录下了两千年来长江的水文变化。这些石刻的价值也因此变成无价之宝。”

  目前,刘兴亮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计划用一年多时间,将三峡地区石刻系统整理成册,助力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申报成为重庆又一处的世界文化遗产。

  记者 唐孝忠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他从甘肃来渝 将三峡石刻串成壮丽诗篇

  八年奉献,这个从甘肃来到渝的男人,将自己的青春时光全部给了他的“第二故乡”。八年坚守,他将千余三峡石刻串连成壮丽诗篇,让长江三峡独有的系统水文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八年里,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刘兴亮见证着重庆的巨变。他说,重庆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让越来越多的文博人才愿意来到这座最年轻的直辖市。

  重庆“筑巢引凤”引世界人才瞩目

  “软硬件兼具发展,是世界人才愿意落户重庆的原因。”刘新亮感触颇深,他说,这座城市让每个从外地来的人都能感受到别处没有的舒适感。而这种舒适感,让他在自己的领域能重充分地施展才华。

  让他惊喜地是,最近这几年,重庆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愿意来到重庆。

  不过他认为,比起优越的人才政策,更为重要的是重庆这几年大力建设文博设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出现在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里,让文博人才拥有了大展才华的空间。

  他将千余三峡石刻串连成“诗”

  一块块在我们看来枯燥的三峡石刻,在他口中变成了一首首华丽壮阔的“诗歌”。

  “这段石刻名为《灵石社日记》,是重庆最早的三峡石刻,就在朝天门的灵石之上。它的年代要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记述着当时人们在社日时祈祷丰年的美好愿望。”

  往三峡一路走去,石刻的年代从东汉绵延开来,跨魏晋、到唐朝、至明清,从四言诗歌到长篇记赋,从零散分布在江中巨石两岸高山,到最后集中呈现在白鹤梁的巨大石梁之上。“可以说,长江三峡的石刻在全世界都是独有的,它们不仅有着别处石刻的文学功能,还有着三峡地区特有的水文标志作用。”

  刘兴亮说,在长江三峡已知的千余段石刻之中,超过一半和江水枯荣有关。“无论是包括白鹤梁在内的枯水石刻,还是其他许多洪水石刻,它们共同记录下了两千年来长江的水文变化。这些石刻的价值也因此变成无价之宝。”

  目前,刘兴亮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计划用一年多时间,将三峡地区石刻系统整理成册,助力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申报成为重庆又一处的世界文化遗产。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