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且“让一让” 让出一片和谐

时间: 2021-04-0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6687

武隆白石村乡村振兴法治讲堂吸引众多村民(资料图)

  核心提示

  近年来,武隆区将资源、服务、管理投入到基层,开创了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气象,形成了讲团结、求和谐、共进步、谋发展的新风尚,在实践中创新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别致的农房坐落在绿水青山间,蓝天白云与其相映,乡亲们在院坝里聊着天……这是记者3月29日在武隆区长坝镇大元村看到的一幕。

  “过去,脏乱差是大元村的代名词。但自村里每月开展清洁卫生评比活动后,如今的大元村已形成了‘爱美爱家、洁身洁村’的良好风尚。”大元村党支部书记谭武斌告诉记者,大元村的这一变化,得益于武隆区推行的“三治融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乡镇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186个行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

  在大元村村民的心中,有一篇特殊的三字经——《大元村村规民约三字经》。《大元村村规民约三字经》分为遵纪守法篇、人际关系篇、文明礼貌篇、人口生计篇、家庭邻里篇、综合治理篇,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大元村村规民约三字经》是由村民一起讨论制定的,群众认可度很高。”谭武斌说,在田间地头,经常会听到大家念诵。

  在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一处文化墙上,“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法护人,以德育人,以治兴人,以文化人”等法治标语特别引人注目,当地村民称为“法治大院”。白石村目前共有10多座“法治大院”,根据每座院坝不同特色,分别取名为“菜地湾大院”“法德大院”“善治大院”“美丽大院”等。“通过打造‘法治大院’,村民们的法治素养得到提升,保障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白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武隆辖区186个行政村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村的村规民约,以此形成村民自我约束的氛围。

  “让一让”调解室专治烦心事

  “让一让,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让一让,家庭无烦,儿孙安宁;让一让,化了纠纷,又去挣钱……”在后坪乡白石村的“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墙上几行红色水晶字特别引人注目,其蕴含的朴实内涵更是引人深思。

  前年,王德寿修地坝占了哥哥王德禄的地,王德禄找王德寿说理,反被兄弟打伤。为此,二人找到了村里“让一让”调解工作室。调解中,吴启合建议彼此让一让,王德寿承担哥哥的医药费,王德禄把修地坝的地块让给兄弟,兄弟二人握手言和。

  提起村里的“让一让”调解工作室,村民都会想到在白石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市司法局干部杨懿。2017年,杨懿作为市司法局干部,被派驻到后坪乡白石村担任第一书记。杨懿在多次走访中发现,在白石村村民矛盾纠纷、信访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懿与村委班子决定结合自己的司法工作经历,成立“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并写下标语。工作室于2018年2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据悉,“让一让”调解室成立以来,其“四步工作法”全乡推广,已成功化解500余件矛盾纠纷,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构建法治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繁荣村,多数村民每天起床就会打开手机,通过村里的“三治”(德治、法治、自治)微信群看新闻。繁荣村的“三治”微信群由专人负责,每天向村民发送《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以及村民们喜闻乐见的“以案释法”类新闻,让群众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同时,通过“三同六加”(干部同抓、党员同管、法德同治;法治扶贫+发展、村规民约+榜单、一事一议+建设、民主管理+产业、法治文化+民风、美丽乡村+法治)的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村务,建设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农村。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曾经是贫困村的繁荣村真正走向了繁荣,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15000元,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近年来,武隆区把精准脱贫纳入法治化轨道,打造法治大院、试点建成法院扶贫工作室、推进“三治”融合发展……让法治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同时,依托建立扶贫案件绿色通道,切实发挥“车载法庭”巡回审判优势,送法下乡,解决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法律顾问进乡村”活动,积极为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

  记者 朱颂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凡事且“让一让” 让出一片和谐

武隆白石村乡村振兴法治讲堂吸引众多村民(资料图)

  核心提示

  近年来,武隆区将资源、服务、管理投入到基层,开创了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气象,形成了讲团结、求和谐、共进步、谋发展的新风尚,在实践中创新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别致的农房坐落在绿水青山间,蓝天白云与其相映,乡亲们在院坝里聊着天……这是记者3月29日在武隆区长坝镇大元村看到的一幕。

  “过去,脏乱差是大元村的代名词。但自村里每月开展清洁卫生评比活动后,如今的大元村已形成了‘爱美爱家、洁身洁村’的良好风尚。”大元村党支部书记谭武斌告诉记者,大元村的这一变化,得益于武隆区推行的“三治融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乡镇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186个行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

  在大元村村民的心中,有一篇特殊的三字经——《大元村村规民约三字经》。《大元村村规民约三字经》分为遵纪守法篇、人际关系篇、文明礼貌篇、人口生计篇、家庭邻里篇、综合治理篇,内容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大元村村规民约三字经》是由村民一起讨论制定的,群众认可度很高。”谭武斌说,在田间地头,经常会听到大家念诵。

  在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一处文化墙上,“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法护人,以德育人,以治兴人,以文化人”等法治标语特别引人注目,当地村民称为“法治大院”。白石村目前共有10多座“法治大院”,根据每座院坝不同特色,分别取名为“菜地湾大院”“法德大院”“善治大院”“美丽大院”等。“通过打造‘法治大院’,村民们的法治素养得到提升,保障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白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武隆辖区186个行政村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村的村规民约,以此形成村民自我约束的氛围。

  “让一让”调解室专治烦心事

  “让一让,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让一让,家庭无烦,儿孙安宁;让一让,化了纠纷,又去挣钱……”在后坪乡白石村的“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墙上几行红色水晶字特别引人注目,其蕴含的朴实内涵更是引人深思。

  前年,王德寿修地坝占了哥哥王德禄的地,王德禄找王德寿说理,反被兄弟打伤。为此,二人找到了村里“让一让”调解工作室。调解中,吴启合建议彼此让一让,王德寿承担哥哥的医药费,王德禄把修地坝的地块让给兄弟,兄弟二人握手言和。

  提起村里的“让一让”调解工作室,村民都会想到在白石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市司法局干部杨懿。2017年,杨懿作为市司法局干部,被派驻到后坪乡白石村担任第一书记。杨懿在多次走访中发现,在白石村村民矛盾纠纷、信访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懿与村委班子决定结合自己的司法工作经历,成立“让一让”调解工作室,并写下标语。工作室于2018年2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据悉,“让一让”调解室成立以来,其“四步工作法”全乡推广,已成功化解500余件矛盾纠纷,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构建法治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繁荣村,多数村民每天起床就会打开手机,通过村里的“三治”(德治、法治、自治)微信群看新闻。繁荣村的“三治”微信群由专人负责,每天向村民发送《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以及村民们喜闻乐见的“以案释法”类新闻,让群众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同时,通过“三同六加”(干部同抓、党员同管、法德同治;法治扶贫+发展、村规民约+榜单、一事一议+建设、民主管理+产业、法治文化+民风、美丽乡村+法治)的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村务,建设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农村。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曾经是贫困村的繁荣村真正走向了繁荣,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15000元,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近年来,武隆区把精准脱贫纳入法治化轨道,打造法治大院、试点建成法院扶贫工作室、推进“三治”融合发展……让法治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同时,依托建立扶贫案件绿色通道,切实发挥“车载法庭”巡回审判优势,送法下乡,解决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法律顾问进乡村”活动,积极为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