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唱好“双城记”——新华社专访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和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时间: 2021-10-23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911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重庆与四川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2日,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和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新华社重庆10月22日电 题: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专访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

  新华社记者李勇、赵宇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作为成渝双核之一,重庆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与四川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

  记者:请您谈一谈对规划纲要公开发布的感受。

  唐良智:去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后,重庆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深刻把握党中央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将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二是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与四川的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强化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三是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记者:如何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定位?

  唐良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形势下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区域协调发展来看,有利于增强成渝地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扩大开放来看,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生态环保来看,有利于引导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重大使命、创造了重大机遇。

  其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要求川渝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川渝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要求川渝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川渝以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

  重庆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记者: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与四川已经合作采取了哪些行动?成效如何?

  唐良智: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成立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与四川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四级合作机制,累计签署252份合作协议,实施67个重大合作项目。

  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中欧班列(成渝)号累计开行超过3800班,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6个国家(地区)的311个港口;世界级机场群正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渝万、成达万高铁开工;川渝省际高速公路增至14条,累计建成5G基站11.2万个。

  我们坚持产业引领,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川渝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等重点园区全面对接,合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合作平台,加快推动制造业、金融、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两地汽车、电子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川渝围绕落实“双碳”目标,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联合实施长江干流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跨界河流污染专项整治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今年1至9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7天,其中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115天,同比增加15天。

  我们坚持民生为本,携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川渝共同出台实施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联合发布政务服务“川渝通办”事项清单,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目前,川渝2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力带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去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增长3.9%。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52亿元,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2%。全市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十四五”开局起步态势良好。

  记者:未来,重庆将从哪些方面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唐良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川渝的重大使命,是重庆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集中精力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构建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协调发展格局;齐心协力办好川渝合作的事情,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新华社成都10月22日电 题:勇担使命 齐心唱好“双城记”——专访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江毅、李力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四川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与重庆齐心协力、相向而行,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记者: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发展有哪些深远意义?

  黄强: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亮丽篇章,是指导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川渝地区的重大政治使命和发展机遇,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这前所未有地开拓了四川的发展空间,必将深刻改变四川战略地位、提升发展能级、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塑造全新优势、提供战略引领。

  记者: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合作建立了哪些有效机制?

  黄强: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迅速行动、系统谋划、强力推进,四川成立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与重庆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机制。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共同设立7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行机制。目前,已召开3次党政联席会议、3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研究部署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出台重点规划编制、产业协同发展、便捷生活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工作方案。

  二是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为龙头,联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对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标志性项目,由两省市四套班子负责同志“双牵头”联系,按照“一项目一专班一方案”推进实施。

  三是多方参与机制。互派两批次20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相关职能部门、重要开放平台、重点合作市区(县)挂职,推动两地有关部门和市区(县)建立合作机制,组建产业联盟、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

  记者:川渝两地在哪些领域展开了具体探索,成效如何?

  黄强:一年多来,川渝合作乘势而上,党政交流愈加密切,政策协同持续强化,先行项目实质突破,交通建设、产业协作、协同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呈现出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良好态势。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建成投运,标志着成渝地区合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迈出了坚实步伐,将更好架起“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成渝中线高铁全面启动建设,这是巴山蜀水间又一条经济大动脉,将进一步缩短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成渝地区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合理布局和高效衔接,大力推进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以及机场、高速公路、航运枢纽等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成渝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实力厚实,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我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契机,协同产业发展政策,共建产业合作平台,联动承接产业转移,联合补齐产业链、加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方面,整合提升两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们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成功引进宁德时代在川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将为两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就近提供关键零部件,全面提升川渝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文化旅游业方面,川渝两地加大绿色红色特色资源整合力度,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力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培育壮大以白酒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协同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联合打造国家千亿方天然气(页岩气)产能基地,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在“放管服”改革领域,我们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先后联合发布两批次共210项“川渝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涵盖公安、民政、商务等23个行业领域。截至9月底,已有206项事项实现川渝通办,办件总量超391万件,上线以来平均每天办理1.5万件。

  2020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6.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较2019年提高0.2个百分点,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

  记者:未来,四川将如何持续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黄强:我们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切实强化使命担当,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化拓展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同时持续深化与重庆协同联动,着力抓好极核主干、南北两翼、基础设施、新区建设、毗邻地区、政策协同,以“清单制+责任制”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奋力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贡献更大力量。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如何唱好“双城记”——新华社专访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和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重庆与四川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2日,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和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新华社重庆10月22日电 题: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专访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

  新华社记者李勇、赵宇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作为成渝双核之一,重庆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与四川合作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新华社记者专访了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

  记者:请您谈一谈对规划纲要公开发布的感受。

  唐良智:去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后,重庆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深刻把握党中央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将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二是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与四川的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强化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三是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记者:如何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战略定位?

  唐良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形势下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区域协调发展来看,有利于增强成渝地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扩大开放来看,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生态环保来看,有利于引导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重大使命、创造了重大机遇。

  其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要求川渝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川渝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要求川渝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川渝以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

  重庆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记者: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与四川已经合作采取了哪些行动?成效如何?

  唐良智: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成立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与四川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四级合作机制,累计签署252份合作协议,实施67个重大合作项目。

  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中欧班列(成渝)号累计开行超过3800班,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6个国家(地区)的311个港口;世界级机场群正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渝万、成达万高铁开工;川渝省际高速公路增至14条,累计建成5G基站11.2万个。

  我们坚持产业引领,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川渝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等重点园区全面对接,合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合作平台,加快推动制造业、金融、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两地汽车、电子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川渝围绕落实“双碳”目标,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联合实施长江干流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跨界河流污染专项整治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今年1至9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7天,其中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115天,同比增加15天。

  我们坚持民生为本,携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川渝共同出台实施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联合发布政务服务“川渝通办”事项清单,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目前,川渝2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力带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去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增长3.9%。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52亿元,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2%。全市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十四五”开局起步态势良好。

  记者:未来,重庆将从哪些方面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唐良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川渝的重大使命,是重庆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集中精力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构建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协调发展格局;齐心协力办好川渝合作的事情,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新华社成都10月22日电 题:勇担使命 齐心唱好“双城记”——专访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江毅、李力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日发布。四川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与重庆齐心协力、相向而行,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记者: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发展有哪些深远意义?

  黄强: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亮丽篇章,是指导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川渝地区的重大政治使命和发展机遇,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这前所未有地开拓了四川的发展空间,必将深刻改变四川战略地位、提升发展能级、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塑造全新优势、提供战略引领。

  记者: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合作建立了哪些有效机制?

  黄强: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迅速行动、系统谋划、强力推进,四川成立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与重庆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机制。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共同设立7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行机制。目前,已召开3次党政联席会议、3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研究部署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出台重点规划编制、产业协同发展、便捷生活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工作方案。

  二是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为龙头,联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对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标志性项目,由两省市四套班子负责同志“双牵头”联系,按照“一项目一专班一方案”推进实施。

  三是多方参与机制。互派两批次20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相关职能部门、重要开放平台、重点合作市区(县)挂职,推动两地有关部门和市区(县)建立合作机制,组建产业联盟、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

  记者:川渝两地在哪些领域展开了具体探索,成效如何?

  黄强:一年多来,川渝合作乘势而上,党政交流愈加密切,政策协同持续强化,先行项目实质突破,交通建设、产业协作、协同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呈现出战略引领、高位推动、全面深化的良好态势。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建成投运,标志着成渝地区合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迈出了坚实步伐,将更好架起“覆盖国内、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成渝中线高铁全面启动建设,这是巴山蜀水间又一条经济大动脉,将进一步缩短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成渝地区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合理布局和高效衔接,大力推进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以及机场、高速公路、航运枢纽等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成渝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实力厚实,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达80%以上。我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契机,协同产业发展政策,共建产业合作平台,联动承接产业转移,联合补齐产业链、加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方面,整合提升两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们依托资源和能源优势,成功引进宁德时代在川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将为两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就近提供关键零部件,全面提升川渝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文化旅游业方面,川渝两地加大绿色红色特色资源整合力度,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力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培育壮大以白酒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协同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联合打造国家千亿方天然气(页岩气)产能基地,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在“放管服”改革领域,我们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先后联合发布两批次共210项“川渝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涵盖公安、民政、商务等23个行业领域。截至9月底,已有206项事项实现川渝通办,办件总量超391万件,上线以来平均每天办理1.5万件。

  2020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6.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较2019年提高0.2个百分点,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

  记者:未来,四川将如何持续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黄强:我们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切实强化使命担当,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化拓展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同时持续深化与重庆协同联动,着力抓好极核主干、南北两翼、基础设施、新区建设、毗邻地区、政策协同,以“清单制+责任制”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奋力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为服务国家战略全局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