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调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

时间: 2022-04-02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007

  为加快推进秀山县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日前,秀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利率县文化旅游委、县民宗委、县文联就秀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深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秀山紫砂石壶基地、边城秀娘职业培训学校开展调研,详细了解秀山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副县长马世平陪同调研。

  在秀山紫砂石壶基地,高利详细了解紫砂石壶的文化背景,参观了紫砂石壶艺术展览馆及生产制作工艺,对其制作技艺表示赞叹,并给予充分肯定。一行人还参观了学校及苗绣工作室,高利、马世平对边城秀娘职业培训学校打造秀山苗绣文化进行了肯定,并要求学校以培训为切入点,从源头上解决人才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找准角色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加强与秀山金珠苗绣合作,实现校企共赢。建设秀山特色苗绣文化库,同时做好市场拓展工作,全力抓好产品开发,做好产品输出,解决市场问题,把秀山苗绣打造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为秀山加快建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奠定坚实基础。

  高利出,要深刻认识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性,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的作用,让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保护区建设,努力将秀山建成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他要求,创建工作要遵循“三求”规律,一是文化元素要“求多”,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注重传统文化元素整理,抓好文物资源修缮保护,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梳理。二是演绎展示要“求新”,要利用重点景区、花灯美食街、微电影城等场所开展民族符号、传统工艺品等传统文化的集中固态展示;要精心编排节目、曲目,通过唱、说、写、画、跳等形式动态展出文艺精品作品,凸显文化优势。三是传承和利用要“求实”,要注重传统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价值;要注重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体验性,增加群众参与度;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重点景区相结合,提升景区内涵;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传承人队伍的培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扩大传承人群体。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姚华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秀山县调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

  为加快推进秀山县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日前,秀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利率县文化旅游委、县民宗委、县文联就秀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深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秀山紫砂石壶基地、边城秀娘职业培训学校开展调研,详细了解秀山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副县长马世平陪同调研。

  在秀山紫砂石壶基地,高利详细了解紫砂石壶的文化背景,参观了紫砂石壶艺术展览馆及生产制作工艺,对其制作技艺表示赞叹,并给予充分肯定。一行人还参观了学校及苗绣工作室,高利、马世平对边城秀娘职业培训学校打造秀山苗绣文化进行了肯定,并要求学校以培训为切入点,从源头上解决人才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找准角色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加强与秀山金珠苗绣合作,实现校企共赢。建设秀山特色苗绣文化库,同时做好市场拓展工作,全力抓好产品开发,做好产品输出,解决市场问题,把秀山苗绣打造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为秀山加快建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奠定坚实基础。

  高利出,要深刻认识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性,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的作用,让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保护区建设,努力将秀山建成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他要求,创建工作要遵循“三求”规律,一是文化元素要“求多”,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注重传统文化元素整理,抓好文物资源修缮保护,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梳理。二是演绎展示要“求新”,要利用重点景区、花灯美食街、微电影城等场所开展民族符号、传统工艺品等传统文化的集中固态展示;要精心编排节目、曲目,通过唱、说、写、画、跳等形式动态展出文艺精品作品,凸显文化优势。三是传承和利用要“求实”,要注重传统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价值;要注重传统民俗文化项目体验性,增加群众参与度;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重点景区相结合,提升景区内涵;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传承人队伍的培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扩大传承人群体。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姚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