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事堂”让后进村逆袭成为示范村

时间: 2018-06-2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98


和事堂在进行钟洪江家庭纠纷听证会

调解前,和事佬召开会议,研究案子调解问题

兴隆坳和事堂为群众调解纠纷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重庆市民主法制示范村、重庆市民族团结示范村……集满满荣誉于一村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兴隆坳村,十年前可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社会治安问题十分严峻。到底是什么方式,促使“后进村”向“示范村”的成功逆袭呢?这得益于该村搭建的“和事堂”。

“别小看了这‘和事堂’,它可是被上级党委、政府和居民一致认可的将干部居民心连心的桥梁,在乡村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成立以来,全国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并把‘和事堂’调处基层矛盾纠纷的经验推向全国……”记者在近日采访中,兴隆坳村党委书记唐祥对记者如是说。

“和事堂”应势而生

“和事佬”成员20人

记者了解到,兴隆坳村是通过原来的杨柳、火石、凉水、兴隆坳四个村撤村并组而成,这一撤一合,人口增多,姓氏复杂,一些人拉帮结派,给村干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变化,诸如田边地角、林界宅基权属等矛盾纠纷不断出现。2010年,梅江镇兴隆坳村将2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企业,成立了农业园区,打破了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界限,加上大量开沟修路,农民担心土地修复困难,由此产生了大量矛盾纠纷。

“有一次,我们为两户发生宅基地纠纷的村民做调解时,当事人一听是村干部来调解,以为是“官官相护”“官亲照顾”“命令性”调解,便不买账,称‘你们来的人要是公平点、和事点,我还是会听你们说几句。’由此,‘和事’两个字,启发了我们调解委员会一班子人。经几个老调解一合计,当今社会不正是提倡一个‘和’字吗?于是,在兴隆坳村产生了全国首创的以法律为准绳,以‘土方子医治’矛盾纠纷的‘和事堂’,以及近20人的‘和事佬’队伍。”70多岁的老调解员刘仕燧介绍道。

兴隆坳村的“和事堂”,除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和采取“六公开”原则(即公开调查,立案登记;公开事实,说明情况;公开政策,明确是非标准;公开评理,大家评说,达成调解意见后,形成记录,双方签字;公开处罚,如有损失,按照村规民约进行处罚,处理意见必须由双方当事人签字;公开回访,定期检查,追踪落实)外,“和事堂”的成员都称“和事佬”。“和事佬”由兴隆坳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退休村(镇)干部、妇女代表、乡村退休老教师、兴隆坳村8位德高望重的大姓代表组成。“和事佬”在调解中,依照法律程序,开出调解“土方子”,用对症的“草草药”,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打老百姓看得见的比喻,当事人与“和事佬”同凳坐、同桌说、同喝水、同谈心,消化矛盾纠纷;调解中,允许当事人申请与“和事佬”有关联的回避,避免调解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

“自‘和事堂’成立以来,‘和事佬’调解纠纷从不拿集体一分钱、不吃群众一口饭,纯属义务参加调解。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当事人两头讲好话,中间打个‘平’字,结果等于‘和’字。”“和事佬”陈武如是说。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当事人竖起大拇指

在兴隆坳村,“和事佬”化解大小矛盾纠纷成常态,当事人无不对“和事堂”竖起大拇指,真正做到了“大小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

前些年,兴隆坳村在实行增人增地,减人减地措施时,村民田建华家因有人去世,需退还部分土地划分到刘仕宇家,虽然当年土地已划分,但未签转让协议。去年,该村发展农业园区,需征收该块土地,田建华见利眼红,认为刘仕宇家的土地本来就是他的,双方发生争执、扭打,年老的田建华被刘仕宇打伤。

“和事佬”得知情况后,及时主动上门了解情况,调查纠纷原由,向他们宣传法律法规,并组织他们学习相关土地文件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心平气和走进村里的“和事堂”。

“这些‘和事佬’很热情,刚到村办公室,我们一眼就看到‘和事堂’三个字,感到非常亲切,积压在心中的怨气得到缓解,我便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田建华说,他和刘仕宇在“和事堂”,通过“和事佬”的劝说,不到一小时,心结就迎刃而解了。田建华主动认识到自己争土地理亏,刘仕华主动赔偿了田建华医疗费。事后,刘仕宇对田建华说:“若不是这些‘和事佬’,我们两个的矛盾,不知要扯到什么时候,估计把官司打到法院,我们就更难有今天这样和谐的结果了!”

既依法维护企业利益

又不辜负农民工信任

兴隆坳村村民周显刚在铁路外沿修堡坎时,因横穿铁路被火车撞身亡。事故发生前,由于铁路施工在未通知当地居民情况下,拆除了该路段封闭护栏,也没有摆放危险警示标志,没有值班人员,死者家属便要求铁路方,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双方发生争执,眼见事态严峻,“和事佬”们齐上阵,一边规劝双方冷静,一边指出双方过失,最终,在“和事佬”们的竭力劝解下,双方和解。铁路部门赔偿死者家属15万元,就这样,一起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此消灭在萌芽状态。

“‘和事堂’不但让我们实现了“长年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和谐文明新风无处不在,还担当起维护全村村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责任。”唐祥回忆说,一次,兴隆坳农业园区三磊公司雇佣当地农民工开展猕猴桃生产,在务工过程中,农民工刘秀英不慎被农具弄伤眼角膜。刘秀英就医药费和误工费找三磊公司理赔,双方因赔偿金额达不成共识,刘秀英带亲戚朋友阻碍公司正常运行。“和事堂”本着既维护园区企业利益,又增强企业对当地老百姓信任,继续用当地老百姓生产,达到增加当地百姓收入的目的,组织双方调解,普及了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最终,该公司参照重庆市工伤补偿标准,赔偿刘秀英相关医疗费、务工费、护理费等。

今年,秀山县宇通公司启动水厂扩建工程,扩建跨越梅江、石耶、钟灵三个乡镇,旨在解决三乡镇10万余人的用水问题,是一项切切实实的民生工程。但此次扩建,需征收拆迁兴隆坳村多户人家的房屋和土地。开工前,工程项目部负责人找到“和事堂”,希望“和事佬”先做好这几戸村民的安抚、劝解工作,一方面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工,另一方面避免造成群体性事件。“和事佬”们深知此事重要性,主动出击,一户户解决,采取与村民摆龙门阵的方式,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此次征收拆迁补偿、地上青苗补偿,均是严格按照《渝怀铁路二线》标准计算的,不会让百姓吃亏;另一方面让他们明白此次自来水厂扩建,关系10余万人喝水用水问题,让其明白利害关系,最终村民都积极配合房屋、土地征收工作,确保了工程按时施工。

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

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80万元

近年来,“和事佬”和106名党员一道,深入村组开展下访活动2300余次,填写《民情档案》2800余份,召开群众会、院坝会110余场,走访居民6000多人次,征求居民意见建议80余条……自“和事堂”成立以来,已累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其中土地纠纷26起,家庭纠纷5起,房屋纠纷10起,林地纠纷3起,赔偿纠纷2起,其他纠纷4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同时,协调资金160余万元为居民解决水、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8个,为居民办好事实事100余件,极大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居民满意度。此外,“和事佬”还带领村民变花样种田 ,率先示范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促进全村6000多亩土地得到流转,3600多人加入粮油、农机、花卉、水产等专业合作社,让很多困难户走上致富路,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80万元。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潘守锋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和事堂”让后进村逆袭成为示范村


和事堂在进行钟洪江家庭纠纷听证会

调解前,和事佬召开会议,研究案子调解问题

兴隆坳和事堂为群众调解纠纷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重庆市民主法制示范村、重庆市民族团结示范村……集满满荣誉于一村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兴隆坳村,十年前可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社会治安问题十分严峻。到底是什么方式,促使“后进村”向“示范村”的成功逆袭呢?这得益于该村搭建的“和事堂”。

“别小看了这‘和事堂’,它可是被上级党委、政府和居民一致认可的将干部居民心连心的桥梁,在乡村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成立以来,全国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并把‘和事堂’调处基层矛盾纠纷的经验推向全国……”记者在近日采访中,兴隆坳村党委书记唐祥对记者如是说。

“和事堂”应势而生

“和事佬”成员20人

记者了解到,兴隆坳村是通过原来的杨柳、火石、凉水、兴隆坳四个村撤村并组而成,这一撤一合,人口增多,姓氏复杂,一些人拉帮结派,给村干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变化,诸如田边地角、林界宅基权属等矛盾纠纷不断出现。2010年,梅江镇兴隆坳村将2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企业,成立了农业园区,打破了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界限,加上大量开沟修路,农民担心土地修复困难,由此产生了大量矛盾纠纷。

“有一次,我们为两户发生宅基地纠纷的村民做调解时,当事人一听是村干部来调解,以为是“官官相护”“官亲照顾”“命令性”调解,便不买账,称‘你们来的人要是公平点、和事点,我还是会听你们说几句。’由此,‘和事’两个字,启发了我们调解委员会一班子人。经几个老调解一合计,当今社会不正是提倡一个‘和’字吗?于是,在兴隆坳村产生了全国首创的以法律为准绳,以‘土方子医治’矛盾纠纷的‘和事堂’,以及近20人的‘和事佬’队伍。”70多岁的老调解员刘仕燧介绍道。

兴隆坳村的“和事堂”,除了严格的工作程序和采取“六公开”原则(即公开调查,立案登记;公开事实,说明情况;公开政策,明确是非标准;公开评理,大家评说,达成调解意见后,形成记录,双方签字;公开处罚,如有损失,按照村规民约进行处罚,处理意见必须由双方当事人签字;公开回访,定期检查,追踪落实)外,“和事堂”的成员都称“和事佬”。“和事佬”由兴隆坳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退休村(镇)干部、妇女代表、乡村退休老教师、兴隆坳村8位德高望重的大姓代表组成。“和事佬”在调解中,依照法律程序,开出调解“土方子”,用对症的“草草药”,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打老百姓看得见的比喻,当事人与“和事佬”同凳坐、同桌说、同喝水、同谈心,消化矛盾纠纷;调解中,允许当事人申请与“和事佬”有关联的回避,避免调解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

“自‘和事堂’成立以来,‘和事佬’调解纠纷从不拿集体一分钱、不吃群众一口饭,纯属义务参加调解。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当事人两头讲好话,中间打个‘平’字,结果等于‘和’字。”“和事佬”陈武如是说。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当事人竖起大拇指

在兴隆坳村,“和事佬”化解大小矛盾纠纷成常态,当事人无不对“和事堂”竖起大拇指,真正做到了“大小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

前些年,兴隆坳村在实行增人增地,减人减地措施时,村民田建华家因有人去世,需退还部分土地划分到刘仕宇家,虽然当年土地已划分,但未签转让协议。去年,该村发展农业园区,需征收该块土地,田建华见利眼红,认为刘仕宇家的土地本来就是他的,双方发生争执、扭打,年老的田建华被刘仕宇打伤。

“和事佬”得知情况后,及时主动上门了解情况,调查纠纷原由,向他们宣传法律法规,并组织他们学习相关土地文件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心平气和走进村里的“和事堂”。

“这些‘和事佬’很热情,刚到村办公室,我们一眼就看到‘和事堂’三个字,感到非常亲切,积压在心中的怨气得到缓解,我便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田建华说,他和刘仕宇在“和事堂”,通过“和事佬”的劝说,不到一小时,心结就迎刃而解了。田建华主动认识到自己争土地理亏,刘仕华主动赔偿了田建华医疗费。事后,刘仕宇对田建华说:“若不是这些‘和事佬’,我们两个的矛盾,不知要扯到什么时候,估计把官司打到法院,我们就更难有今天这样和谐的结果了!”

既依法维护企业利益

又不辜负农民工信任

兴隆坳村村民周显刚在铁路外沿修堡坎时,因横穿铁路被火车撞身亡。事故发生前,由于铁路施工在未通知当地居民情况下,拆除了该路段封闭护栏,也没有摆放危险警示标志,没有值班人员,死者家属便要求铁路方,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双方发生争执,眼见事态严峻,“和事佬”们齐上阵,一边规劝双方冷静,一边指出双方过失,最终,在“和事佬”们的竭力劝解下,双方和解。铁路部门赔偿死者家属15万元,就这样,一起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此消灭在萌芽状态。

“‘和事堂’不但让我们实现了“长年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和谐文明新风无处不在,还担当起维护全村村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责任。”唐祥回忆说,一次,兴隆坳农业园区三磊公司雇佣当地农民工开展猕猴桃生产,在务工过程中,农民工刘秀英不慎被农具弄伤眼角膜。刘秀英就医药费和误工费找三磊公司理赔,双方因赔偿金额达不成共识,刘秀英带亲戚朋友阻碍公司正常运行。“和事堂”本着既维护园区企业利益,又增强企业对当地老百姓信任,继续用当地老百姓生产,达到增加当地百姓收入的目的,组织双方调解,普及了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最终,该公司参照重庆市工伤补偿标准,赔偿刘秀英相关医疗费、务工费、护理费等。

今年,秀山县宇通公司启动水厂扩建工程,扩建跨越梅江、石耶、钟灵三个乡镇,旨在解决三乡镇10万余人的用水问题,是一项切切实实的民生工程。但此次扩建,需征收拆迁兴隆坳村多户人家的房屋和土地。开工前,工程项目部负责人找到“和事堂”,希望“和事佬”先做好这几戸村民的安抚、劝解工作,一方面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工,另一方面避免造成群体性事件。“和事佬”们深知此事重要性,主动出击,一户户解决,采取与村民摆龙门阵的方式,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此次征收拆迁补偿、地上青苗补偿,均是严格按照《渝怀铁路二线》标准计算的,不会让百姓吃亏;另一方面让他们明白此次自来水厂扩建,关系10余万人喝水用水问题,让其明白利害关系,最终村民都积极配合房屋、土地征收工作,确保了工程按时施工。

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

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80万元

近年来,“和事佬”和106名党员一道,深入村组开展下访活动2300余次,填写《民情档案》2800余份,召开群众会、院坝会110余场,走访居民6000多人次,征求居民意见建议80余条……自“和事堂”成立以来,已累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其中土地纠纷26起,家庭纠纷5起,房屋纠纷10起,林地纠纷3起,赔偿纠纷2起,其他纠纷4起,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同时,协调资金160余万元为居民解决水、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难题8个,为居民办好事实事100余件,极大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居民满意度。此外,“和事佬”还带领村民变花样种田 ,率先示范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促进全村6000多亩土地得到流转,3600多人加入粮油、农机、花卉、水产等专业合作社,让很多困难户走上致富路,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80万元。

记者 姚华顺 通讯员 潘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