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4小时通话,他却只给家人一分钟

时间: 2018-08-21 来源: 重庆长安网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38

每天4小时通话,他却只给家人一分钟

——记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江浩

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中,警方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成果都受到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而在这些行动、成果的背后,是所有民警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也许对他们而言,工作早已成为了习惯。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江浩,试图带领读者一起了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背后的民警故事。

通话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5日10时34分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办公室

“喂,江支!刚刚接扫黑办电话,关于网络贷款还款中遇到问题,有人举报了一条涉黑涉恶线索”“别急,问清具体线索,我马上就到!”

“老婆,今天不回家吃饭了”“嗯,我知道了,注意安全!”这样的对话,不同的角色,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带好纸笔和公文包,江浩立即出发。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发动以来,璧山区群众广而告之、积极参与,区扫黑办获得的涉黑涉恶线索从最初的13条陡增至211条,每一条都需要严格落实“一线索、一专班、一研判、一方案、一结论”的核查要求,作为刑侦支队具体分管黑恶案件侦办的领导,江浩每天平均打接230多个电话,仅在8小时的常规工作时间里就有140多个,平均一小时就能打上18个,短则十几秒,长则几分钟,而每个信息都要在他的脑海里、本子上详尽记录,可这每天近4小时的通话时间中,分给家人的只有1分钟。

访查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7日13时12分

地点:璧山区向阳农贸市场

“同志您好,我们是璧山区公安局的办案民警,有一些情况需要找您了解一下。”

“对不起,占用您时间了,希望您收到我们的宣传资料后,发现案件线索,随时与我们联系,这是我的电话……”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有12类重点打击的黑恶案件类别,其中涉及到“黑保安”、“黑中介”、“黑物业”、“黑渣土车”、“网贷公司”等行业领域得到的线索最多,这就需要民警大量的实地访查,周末通常是上班族的休息时间,也是消费购物的高峰,然而江浩和扫黑办的同事们却无法休息,因为这也是他们上门核查信息最多的黄金时间,这已经是他在儿子暑假期间主动放弃的第6个周末,4个月前就许诺儿子的游乐场、水上世界,早被遗忘在脑后,代替的是每天微信运动的两万步。

研判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11日23时45分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案件研判室

“通知后半夜行动的各个小组,把团伙人数、作案场所和行动路线再捋一捋,稍后会议汇总,一定要制定出万无一失的行动计划。”

“明白!”

无需多言,虽然已经深夜,同样的研判会早已形成一种习惯!扫黑办的侦查员们各个都是夜猫子,讨论研究案情的气氛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提出对案件的看法和依据,为案件的分析研判提供坚实的基础。作为警察,天天都要和犯罪分子打交道,要和这些人勾心斗角,以他们的活跃时间作为自己的行动时间,通俗来讲就是“猫鼠同步”。无程序则无正义,一个案件还需要他们打印出十几份不同的文书材料,“询问笔录、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告知书、辨认笔录、传唤证、拘留证……”一样都不能少。

追逃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20日10时15分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大门

“老婆,帮我收拾点衣服,我有紧急任务去成都。”“怎么又出差啊,你不是前几天才刚回来的吗?”“是啊,这不又有案子要收网嘛!”“好吧……开车注意安全,早点回来!”

江浩和妻子的对白里透着心酸和无奈,但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无怨无悔,因为一个警察的担当,就体现在打击犯罪的征程上!没日没夜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收获了回报,经营整整4个多月,累计出差60多天,“红桃A”电信诈骗团伙,数十个犯罪嫌疑人无一漏网,全部到案。

审查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22日凌晨2时许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执法办案中心

“儿子睡了吗?”“准备上床了。”“你又在骗我和咱媳妇了,你还在单位,你这不刚回来吗?不休息吗?你是机器吗?”“妈,这几天比较忙,就这三天,不,两天,两天专案就结束了,不要担心,您快休息吧……”

放下电话,江浩回到审讯室,这个夜晚注定无眠。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和案件告破这两者并不能直接的划上等号,侦查员们还需要通过缜密的审讯,让犯罪嫌疑人吐清犯罪事实,才能真正令他们认罪伏法。也正是他们经过时间的敲打将法律淬炼成打击犯罪的尖刀利刃,成功破获现行命案3起,命积案2起,累计打击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43人,相继破获“4·1丁家杀人碎尸案”、“10·22来凤故意杀人案”,为群众挽回损失数十万余元。

通讯员 徐卓君 记者 舒楚寒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每天4小时通话,他却只给家人一分钟

每天4小时通话,他却只给家人一分钟

——记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江浩

目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中,警方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成果都受到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而在这些行动、成果的背后,是所有民警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也许对他们而言,工作早已成为了习惯。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江浩,试图带领读者一起了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背后的民警故事。

通话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5日10时34分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办公室

“喂,江支!刚刚接扫黑办电话,关于网络贷款还款中遇到问题,有人举报了一条涉黑涉恶线索”“别急,问清具体线索,我马上就到!”

“老婆,今天不回家吃饭了”“嗯,我知道了,注意安全!”这样的对话,不同的角色,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带好纸笔和公文包,江浩立即出发。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发动以来,璧山区群众广而告之、积极参与,区扫黑办获得的涉黑涉恶线索从最初的13条陡增至211条,每一条都需要严格落实“一线索、一专班、一研判、一方案、一结论”的核查要求,作为刑侦支队具体分管黑恶案件侦办的领导,江浩每天平均打接230多个电话,仅在8小时的常规工作时间里就有140多个,平均一小时就能打上18个,短则十几秒,长则几分钟,而每个信息都要在他的脑海里、本子上详尽记录,可这每天近4小时的通话时间中,分给家人的只有1分钟。

访查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7日13时12分

地点:璧山区向阳农贸市场

“同志您好,我们是璧山区公安局的办案民警,有一些情况需要找您了解一下。”

“对不起,占用您时间了,希望您收到我们的宣传资料后,发现案件线索,随时与我们联系,这是我的电话……”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有12类重点打击的黑恶案件类别,其中涉及到“黑保安”、“黑中介”、“黑物业”、“黑渣土车”、“网贷公司”等行业领域得到的线索最多,这就需要民警大量的实地访查,周末通常是上班族的休息时间,也是消费购物的高峰,然而江浩和扫黑办的同事们却无法休息,因为这也是他们上门核查信息最多的黄金时间,这已经是他在儿子暑假期间主动放弃的第6个周末,4个月前就许诺儿子的游乐场、水上世界,早被遗忘在脑后,代替的是每天微信运动的两万步。

研判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11日23时45分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案件研判室

“通知后半夜行动的各个小组,把团伙人数、作案场所和行动路线再捋一捋,稍后会议汇总,一定要制定出万无一失的行动计划。”

“明白!”

无需多言,虽然已经深夜,同样的研判会早已形成一种习惯!扫黑办的侦查员们各个都是夜猫子,讨论研究案情的气氛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提出对案件的看法和依据,为案件的分析研判提供坚实的基础。作为警察,天天都要和犯罪分子打交道,要和这些人勾心斗角,以他们的活跃时间作为自己的行动时间,通俗来讲就是“猫鼠同步”。无程序则无正义,一个案件还需要他们打印出十几份不同的文书材料,“询问笔录、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告知书、辨认笔录、传唤证、拘留证……”一样都不能少。

追逃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20日10时15分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刑侦支队大门

“老婆,帮我收拾点衣服,我有紧急任务去成都。”“怎么又出差啊,你不是前几天才刚回来的吗?”“是啊,这不又有案子要收网嘛!”“好吧……开车注意安全,早点回来!”

江浩和妻子的对白里透着心酸和无奈,但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无怨无悔,因为一个警察的担当,就体现在打击犯罪的征程上!没日没夜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收获了回报,经营整整4个多月,累计出差60多天,“红桃A”电信诈骗团伙,数十个犯罪嫌疑人无一漏网,全部到案。

审查成为一种习惯

2018年7月22日凌晨2时许

地点:璧山区公安局执法办案中心

“儿子睡了吗?”“准备上床了。”“你又在骗我和咱媳妇了,你还在单位,你这不刚回来吗?不休息吗?你是机器吗?”“妈,这几天比较忙,就这三天,不,两天,两天专案就结束了,不要担心,您快休息吧……”

放下电话,江浩回到审讯室,这个夜晚注定无眠。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和案件告破这两者并不能直接的划上等号,侦查员们还需要通过缜密的审讯,让犯罪嫌疑人吐清犯罪事实,才能真正令他们认罪伏法。也正是他们经过时间的敲打将法律淬炼成打击犯罪的尖刀利刃,成功破获现行命案3起,命积案2起,累计打击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43人,相继破获“4·1丁家杀人碎尸案”、“10·22来凤故意杀人案”,为群众挽回损失数十万余元。

通讯员 徐卓君 记者 舒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