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的“巴山夜雨”

时间: 2018-12-2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2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题作《夜雨寄北》的抒情短章,历来脍炙人口,为李商隐代表作之一。


  品读这首诗一点不困难。前两句拟设问答,向远在长安的友人表达出了深切的思念,并以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向友人倾吐出了自己客居巴蜀的孤寂情怀。后两句紧扣“巴山夜雨”,不避复沓,另辟新境,展望他日与友重聚时,此景此情必定会成为剪烛夜谈的佳话题材。语固浅而意实深,含蓄曲折却不失清新流畅,将文人雅诗的细腻婉转与民间歌谣的朴素隽永融合于一体,迥异于他另外一些“用典太多”的晦涩诗作。


  然而,品读本诗不困难,并不等于确解诗中“巴山夜雨”同样不困难。李商隐身后1100多年,历朝历代注家蜂起,对于“巴山夜雨”的原发地究竟在哪里,迄今仍然是岐见并存,未能厘定。仅当今重庆即有两说,一说在佛图关,另一说在缙云山。在重庆以外,普遍认为在晚唐的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区之内,即今之川北、川东主体地区,但也分为广狭两说。广指说宣称,巴山泛指东川一带的山;狭指说则认定,巴山在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及其附近。具体在何处,都说不清楚。


  其所以长期岐见并存,盖因为受制于两个方面。一为直接原因,即李商隐本人并没有留言他在何时何地写出《夜雨寄北》,现存的文献资料也不足以考定“巴山”。二为间接原因,即从历史地理层级看,“巴山”概念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它既可以专指大巴山,又可以泛指秦汉巴郡所辖地域内所有的山。正因此,设若文献资料缺乏足够的依据,那么古人诗文当中提及的巴山,就有可能永久找不到定解。


  类似于此的,还有李商隐的五绝《巴江柳》:“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前两句形容巴江柳的浓荫密布,直将柳色的绿侵染了巴江的绿,恍若可见浑然一片。后两句借柳拟人,寄寓着一派胜似柳色的殷切希望,企盼能如“阴入绮窗”那样地才获所用。多数注家指称,其间的“巴江”当在梓州及其附近,当今重庆也有人将其归为渝州,孰是孰非,亦难遽定。


  不只是巴山、巴江如此,而是广及于古诗文所涉的巴水、巴峡,都有这个难解话题。既注定难解,除了按实学传统专事研究而外,一般人就大可不必强作解人,硬执一说。据此理念回头看“巴山夜雨”,尽可以继续称原发于佛图关或者缙云山,却不宜把别的解读一概认作无稽之谈。


  考察一下李商隐的生平行状,会有助于增益理性。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其妻王氏卒,他年届39岁。当年七月,柳仲郢任剑南东川节度使,辟他为节度书记,十月升任节度判官,人在梓州。同年冬,差赴西川推狱,他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始返梓州。第二年四月,杜悰由西川迁任淮南,李商隐奉柳仲郢命往渝州界首迎送,旋即返梓。从大中六年(852年)到大中九年(855年),李商隐一直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代掌书记,度过了他从40岁到43岁的幕僚岁月,离梓州返长安距其46岁辞世仅三年而已。所以他写《夜雨寄北》,最大可能是在梓州幕府期间。


  尽管如此,在梓州幕府以前,李商隐还是作过两首关乎巴渝的诗。那是在大中元年(847年),时年35岁的李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辟为掌书记,五月随郑亚到任。当年冬,奉郑亚之命至南郑(今湖北江陵),到次年正月方返桂州(今属广西)。南郑地近三峡,他可能趁机游览过三峡,因则留下了《过楚王宫》和《有感》两首七绝。


  《过楚王宫》写道:“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前两句主要实写游览所见,“暗丹枫”为冬季的巫峡景色,与他冬天去南郑时令吻合。而“至今云雨”寥寥四字,即已嵌入了历史兴废之感,引出后两句的人生得失感叹。“微生”概指包括他个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卑贱命运,“尽恋人间乐”意谓只要能有一点人生乐趣就可以满足,反倒是楚襄王那种权贵者的荒淫佚乐注定幻为一场梦,两极对比中透着批判。


  《有感》写道:“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这一首诗可以视为前一首诗的姊妹篇。相同的是,批判的矛头直指向楚襄王,同时也讽喻了历朝历代谬种流传的权贵者们。不同的是,进一步借宋玉的《高唐赋》以托古自喻,从而曲折地表明,他本人借男女之情而创作的诗,同样是有所寄托讽喻的。凭这两首诗,李商隐的清名十足可与巴渝诗歌史连在一起。


编辑覃蓝蓝 组版余游虹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说不清的“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题作《夜雨寄北》的抒情短章,历来脍炙人口,为李商隐代表作之一。


  品读这首诗一点不困难。前两句拟设问答,向远在长安的友人表达出了深切的思念,并以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向友人倾吐出了自己客居巴蜀的孤寂情怀。后两句紧扣“巴山夜雨”,不避复沓,另辟新境,展望他日与友重聚时,此景此情必定会成为剪烛夜谈的佳话题材。语固浅而意实深,含蓄曲折却不失清新流畅,将文人雅诗的细腻婉转与民间歌谣的朴素隽永融合于一体,迥异于他另外一些“用典太多”的晦涩诗作。


  然而,品读本诗不困难,并不等于确解诗中“巴山夜雨”同样不困难。李商隐身后1100多年,历朝历代注家蜂起,对于“巴山夜雨”的原发地究竟在哪里,迄今仍然是岐见并存,未能厘定。仅当今重庆即有两说,一说在佛图关,另一说在缙云山。在重庆以外,普遍认为在晚唐的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区之内,即今之川北、川东主体地区,但也分为广狭两说。广指说宣称,巴山泛指东川一带的山;狭指说则认定,巴山在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及其附近。具体在何处,都说不清楚。


  其所以长期岐见并存,盖因为受制于两个方面。一为直接原因,即李商隐本人并没有留言他在何时何地写出《夜雨寄北》,现存的文献资料也不足以考定“巴山”。二为间接原因,即从历史地理层级看,“巴山”概念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它既可以专指大巴山,又可以泛指秦汉巴郡所辖地域内所有的山。正因此,设若文献资料缺乏足够的依据,那么古人诗文当中提及的巴山,就有可能永久找不到定解。


  类似于此的,还有李商隐的五绝《巴江柳》:“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前两句形容巴江柳的浓荫密布,直将柳色的绿侵染了巴江的绿,恍若可见浑然一片。后两句借柳拟人,寄寓着一派胜似柳色的殷切希望,企盼能如“阴入绮窗”那样地才获所用。多数注家指称,其间的“巴江”当在梓州及其附近,当今重庆也有人将其归为渝州,孰是孰非,亦难遽定。


  不只是巴山、巴江如此,而是广及于古诗文所涉的巴水、巴峡,都有这个难解话题。既注定难解,除了按实学传统专事研究而外,一般人就大可不必强作解人,硬执一说。据此理念回头看“巴山夜雨”,尽可以继续称原发于佛图关或者缙云山,却不宜把别的解读一概认作无稽之谈。


  考察一下李商隐的生平行状,会有助于增益理性。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夏,其妻王氏卒,他年届39岁。当年七月,柳仲郢任剑南东川节度使,辟他为节度书记,十月升任节度判官,人在梓州。同年冬,差赴西川推狱,他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始返梓州。第二年四月,杜悰由西川迁任淮南,李商隐奉柳仲郢命往渝州界首迎送,旋即返梓。从大中六年(852年)到大中九年(855年),李商隐一直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代掌书记,度过了他从40岁到43岁的幕僚岁月,离梓州返长安距其46岁辞世仅三年而已。所以他写《夜雨寄北》,最大可能是在梓州幕府期间。


  尽管如此,在梓州幕府以前,李商隐还是作过两首关乎巴渝的诗。那是在大中元年(847年),时年35岁的李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辟为掌书记,五月随郑亚到任。当年冬,奉郑亚之命至南郑(今湖北江陵),到次年正月方返桂州(今属广西)。南郑地近三峡,他可能趁机游览过三峡,因则留下了《过楚王宫》和《有感》两首七绝。


  《过楚王宫》写道:“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前两句主要实写游览所见,“暗丹枫”为冬季的巫峡景色,与他冬天去南郑时令吻合。而“至今云雨”寥寥四字,即已嵌入了历史兴废之感,引出后两句的人生得失感叹。“微生”概指包括他个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卑贱命运,“尽恋人间乐”意谓只要能有一点人生乐趣就可以满足,反倒是楚襄王那种权贵者的荒淫佚乐注定幻为一场梦,两极对比中透着批判。


  《有感》写道:“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这一首诗可以视为前一首诗的姊妹篇。相同的是,批判的矛头直指向楚襄王,同时也讽喻了历朝历代谬种流传的权贵者们。不同的是,进一步借宋玉的《高唐赋》以托古自喻,从而曲折地表明,他本人借男女之情而创作的诗,同样是有所寄托讽喻的。凭这两首诗,李商隐的清名十足可与巴渝诗歌史连在一起。


编辑覃蓝蓝 组版余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