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打造知心姐姐“四朵花”

时间: 2019-11-18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340

▲居民向晏妮 (左)反映情况

在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杨公桥社区,有一位负责社区调解工作的便民诉讼员,她被百姓温馨地称为“知心姐姐”。在社区,她一干就是15年,作为便民诉讼员的她,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居民怒气冲冲地来,我要让他们握手言欢,笑眯眯地离开。”她还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对不起,这个闲事我管定了。”她就是杨公桥社区副主任晏妮。

怀着真心真情为居民解决难题

为了解决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2012年杨公桥社区成立了“晏妮工作室”。就业问题、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养老争议、财产分割……这些大事小事,到了“晏妮工作室”都会得到有效调解。每天上午9点,晏妮打开工作室的大门,迎接前来咨询、调解、反映问题的社区居民。提起“晏妮工作室”,社区居民都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的知心姐姐,社区的金牌调解”。

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有时看起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却并非只靠一两句劝说就能彻底解决。从事多年社区调解工作的她也碰到过不少棘手的案例。

去年,家住社区的一位老人从老年活动中心出来后,不慎在门口摔倒,造成头部摔伤,送医治疗花费了9000余元。老人的儿女向老年活动中心提出赔偿要求,但老年活动中心负责人却认为老人是在其场所外受伤,自己不负有赔偿责任。老人儿女听到这个答复后不依不饶,坚持要求赔偿。

接到反映后,晏妮第一时间咨询了律师,也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对方无法律责任。晏妮一方面对中心负责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方面用法律知识说服老人的家人,最终帮双方达成了和解,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了1500元慰问金。

晏妮说:“当时律师劝我不要调解这个事情,因为对方(老年活动中心)确实没有法律责任。可是老人家是社区里的居民,家里也不容易,我是真心想帮他们家解决些问题。”她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调解工作,坚定做好工作的信心很重要,而信心就是来自于对法律、法规、政策的熟知和学习,来自于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也来自于对工作的不断总结和提升。

用温情让 “倔老头 ”变为“和事佬 ”

社区居民老唐所在小区一单元楼的两部电梯坏了急需维修,如果按常规程序则要拖上一段时间才能维修好,这将严重影响居民出行。于是,老唐找到晏妮,希望可以由社区出面沟通,加快维修进程。

晏妮听说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明事情缘由,并协商能否走“绿色通道”。10分钟后,晏妮便给了老唐一个满意的答复。“难题其实也不难,主要是看你对待居民是否用心。”她说。

老唐是一名老党员,对党和工作单位的感情很深,自从退休之后,老人闲不住,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晏妮在社区走访时,了解了相关情况,于是主动找到老唐,多次用心与他真诚沟通交流。慢慢地,老唐开始有了转变。晏妮便给老唐安排了一些社区党支部的工作,服务群众,参与杨公桥网格管理工作。老唐在大伙儿的信任下,越干越起劲儿。

就这样,老唐和晏妮成了“忘年交”。

老唐说,自己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找晏妮商量,总觉得晏妮就是自己的亲闺女。当老唐生病或有困难时,晏妮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上门关心慰问,陪老人家聊聊天。

如今,以前那个动不动就在家里发脾气,与邻居闹矛盾的“倔老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主动帮邻里调解矛盾的“和事佬”,为社区建设服务跑腿儿的和蔼老人。

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千余起

在群众工作中,晏妮始终认为,每个人,包括上访者都有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为此,晏妮充分发挥女性在语言交流、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特长,打造了知心姐姐“四朵花”服务品牌(即:一朵警花姐姐,二朵社花姐姐,三朵姊妹姐姐,四朵志愿者姐姐)。

此外,晏妮还根据信访对象的不同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展工作,一方面主动把信访人当亲人,另一方面也积极争取信访人把我们当亲人,通过倾诉、理解、感情支持等方法,解开心结、消除隐患、构建和谐。

杨公桥社区居民徐某刑满释放回家后,找工作遇挫折。“四处碰壁遭人冷眼,工作没有着落,靠父亲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感觉被社会抛弃了,心灰意冷……”晏妮听诉后帮助他树立信心,并鼓励其自主创业。一边为他办理低保,解决当前基本困难,一边积极为他办理小额贷款,争取自主创业。

徐某在晏妮的帮助下经营了一家服装店,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晏妮说,社区矫正也是网格管理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对社区矫正人员存在误解,甚至存在歧视,造成矫正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悲观、自卑心理。因此,如何帮助矫正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拾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是这样一位爱管“闲事”的知心姐姐,在社区工作的15年时间里,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千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无一例调解后矛盾上升或事态扩大。她以公平处事为信念,以真诚宽容为原则,用甜美的微笑和耐心的调解,架起了与辖区居民良好互动的桥梁,筑起了维护辖区稳定的一道防线。                        

记者 谭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她打造知心姐姐“四朵花”

▲居民向晏妮 (左)反映情况

在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杨公桥社区,有一位负责社区调解工作的便民诉讼员,她被百姓温馨地称为“知心姐姐”。在社区,她一干就是15年,作为便民诉讼员的她,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居民怒气冲冲地来,我要让他们握手言欢,笑眯眯地离开。”她还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对不起,这个闲事我管定了。”她就是杨公桥社区副主任晏妮。

怀着真心真情为居民解决难题

为了解决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2012年杨公桥社区成立了“晏妮工作室”。就业问题、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养老争议、财产分割……这些大事小事,到了“晏妮工作室”都会得到有效调解。每天上午9点,晏妮打开工作室的大门,迎接前来咨询、调解、反映问题的社区居民。提起“晏妮工作室”,社区居民都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的知心姐姐,社区的金牌调解”。

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有时看起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却并非只靠一两句劝说就能彻底解决。从事多年社区调解工作的她也碰到过不少棘手的案例。

去年,家住社区的一位老人从老年活动中心出来后,不慎在门口摔倒,造成头部摔伤,送医治疗花费了9000余元。老人的儿女向老年活动中心提出赔偿要求,但老年活动中心负责人却认为老人是在其场所外受伤,自己不负有赔偿责任。老人儿女听到这个答复后不依不饶,坚持要求赔偿。

接到反映后,晏妮第一时间咨询了律师,也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对方无法律责任。晏妮一方面对中心负责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方面用法律知识说服老人的家人,最终帮双方达成了和解,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了1500元慰问金。

晏妮说:“当时律师劝我不要调解这个事情,因为对方(老年活动中心)确实没有法律责任。可是老人家是社区里的居民,家里也不容易,我是真心想帮他们家解决些问题。”她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调解工作,坚定做好工作的信心很重要,而信心就是来自于对法律、法规、政策的熟知和学习,来自于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也来自于对工作的不断总结和提升。

用温情让 “倔老头 ”变为“和事佬 ”

社区居民老唐所在小区一单元楼的两部电梯坏了急需维修,如果按常规程序则要拖上一段时间才能维修好,这将严重影响居民出行。于是,老唐找到晏妮,希望可以由社区出面沟通,加快维修进程。

晏妮听说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明事情缘由,并协商能否走“绿色通道”。10分钟后,晏妮便给了老唐一个满意的答复。“难题其实也不难,主要是看你对待居民是否用心。”她说。

老唐是一名老党员,对党和工作单位的感情很深,自从退休之后,老人闲不住,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好。晏妮在社区走访时,了解了相关情况,于是主动找到老唐,多次用心与他真诚沟通交流。慢慢地,老唐开始有了转变。晏妮便给老唐安排了一些社区党支部的工作,服务群众,参与杨公桥网格管理工作。老唐在大伙儿的信任下,越干越起劲儿。

就这样,老唐和晏妮成了“忘年交”。

老唐说,自己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找晏妮商量,总觉得晏妮就是自己的亲闺女。当老唐生病或有困难时,晏妮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上门关心慰问,陪老人家聊聊天。

如今,以前那个动不动就在家里发脾气,与邻居闹矛盾的“倔老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主动帮邻里调解矛盾的“和事佬”,为社区建设服务跑腿儿的和蔼老人。

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千余起

在群众工作中,晏妮始终认为,每个人,包括上访者都有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为此,晏妮充分发挥女性在语言交流、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特长,打造了知心姐姐“四朵花”服务品牌(即:一朵警花姐姐,二朵社花姐姐,三朵姊妹姐姐,四朵志愿者姐姐)。

此外,晏妮还根据信访对象的不同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展工作,一方面主动把信访人当亲人,另一方面也积极争取信访人把我们当亲人,通过倾诉、理解、感情支持等方法,解开心结、消除隐患、构建和谐。

杨公桥社区居民徐某刑满释放回家后,找工作遇挫折。“四处碰壁遭人冷眼,工作没有着落,靠父亲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感觉被社会抛弃了,心灰意冷……”晏妮听诉后帮助他树立信心,并鼓励其自主创业。一边为他办理低保,解决当前基本困难,一边积极为他办理小额贷款,争取自主创业。

徐某在晏妮的帮助下经营了一家服装店,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晏妮说,社区矫正也是网格管理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对社区矫正人员存在误解,甚至存在歧视,造成矫正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悲观、自卑心理。因此,如何帮助矫正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拾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是这样一位爱管“闲事”的知心姐姐,在社区工作的15年时间里,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千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无一例调解后矛盾上升或事态扩大。她以公平处事为信念,以真诚宽容为原则,用甜美的微笑和耐心的调解,架起了与辖区居民良好互动的桥梁,筑起了维护辖区稳定的一道防线。                        

记者 谭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