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荒园

时间: 2024-02-2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573

◎ 钟治德

一座城市绝对需要历史荒园,执意广告着文化沧桑。一种静穆的冲动,追古抚今,让人血沸。荒园尘封在那里,城市就有一种深沉的内心询问,城市因此而厚重,因此而成熟。荒园时不时地蛰一下有心人的神经,灿烂成一种情结,构成人文历史符号意义的时态空间。滨江古城重庆江津,就有这样一座荒园。

出江津城东门口,置身一条“丁”字街边,已然是大同路尽头,接古莲池了。莲池之谓古,在盛唐的颜色里就摇曳出数百亩荷花。古莲池畔有一座颓废的小公园,园内有一棵黄葛树,被风霜淘去了半边主干,斜逸着,摇摇欲倾,却顽强挑出一丛绿意,任风雨叩问年轮,斜矗着旧园的旗帜。

是园也,乃江津闻人张茂芹、张采芹兄弟所创。修己以安人,是中国儒家文化在群季关系中的定位,张氏兄弟在经商致富后,就兼善乡里了。二十余亩的纤巧公园,处于江津东阜门外,名东门公园,濯万里长江而不灰索,踞一隅城郊而无俗艳。小县城对恬淡美的向往,有待于向镶嵌在古城门这块小巧的园地追寻,幽幽地吐纳着小城的平和。小城人有闲的时候居多,平平仄仄的脚步,去赴风和日丽或者明月在天的约会,于是青石板的街道回响着脆生生的足音。

岁月踏进1938年。江津城因处陪都上游要地,文化机关,文化名人,沿蜿蜒的长江,迁移西进,纷纷停泊在古城码头。东门公园开始亢奋。原来它的恬静或许是一种蓄积和等待,它在沸腾中将自己挤进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块版面。

是年初秋,一位长者步履蹒跚踏进了园中。他带着一群白面书生弟子,还有一些古老的经书和木雕经版。长者复姓欧阳,名渐,字竟无。这时,欧阳先生67岁。他肩头上担着中国南京内学院和金陵刻经处的迁移大任。一无经费,二无场地,这副担子搁放何处?

东门公园的主人张氏兄弟站了出来,无偿献出私家公园,作为内学院的迁建用地。德不孤,必有邻。江津名绅邓蟾秋捐出3万块大洋,承担了学院的全部基建经费。地方人士的种种懿行,合拍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时代主旋律。欧阳竟无亲自设计的内学院建立起来了,两栋比肩的砖木歇山式房屋为内学院核心,周边均为四十步,灰色的砖,灰色的柱,灰色的瓦,共同构筑起内敛和沉稳的风格。面北的一栋是经堂,向公众开放,活页连接的五扇大门虽设而不关,当日机呼啸着向江津城俯冲投弹时,经堂里敲钟击磬的和鸣更见得从容和悠长。欧阳先生“杀鬼子不犯杀戒”的主张,从这里穿透佛林界墙,萦绕在后方前线。面南的一栋,是藏经的所在。有围墙与外界隔绝,东西向各开一道小门,高约7尺,阔约3尺,三角尖顶,门边嵌入两块平整的青石,上锩临风傲雪的梅花。这里不开放,内藏稀缺的经本,孤本的经板,只有少数人知道它们的分量。

慷慨襄助内学院的邓蟾秋先生时年68岁。两年后,流寓江津的陈独秀就有理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为邓先生七旬贺寿:火学从衡称卓彦,事功耀赫当寿铭。那个时代,东门公园外大江之上滑行的日影和月影,也是轰隆着驰过的吧。日机频繁轰炸重庆,每每窜至江津空域,投下的炸弹就在内学院大门口前面的长江里炸起冲天的水柱。

1943年2月23日,欧阳竟无圆寂于东门公园内学院蜀院。先生遗言:葬于藏经楼边,墓庐在学院就在。弟子们谨遵先生遗言,直到1952年,内学院蜀院受命原地解散。

南京内学院30年历史,南京15年,江津15年。当年流寓江津的陈独秀与欧阳竟无一同手植的黄葛树,已经空去了半边主干。流年将陈迹淘洗为荒园,岁月的苔尘似乎簌簌在握,江城荒园的印象,绝非蔼蔼远树,淡淡墟烟。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江城荒园

◎ 钟治德

一座城市绝对需要历史荒园,执意广告着文化沧桑。一种静穆的冲动,追古抚今,让人血沸。荒园尘封在那里,城市就有一种深沉的内心询问,城市因此而厚重,因此而成熟。荒园时不时地蛰一下有心人的神经,灿烂成一种情结,构成人文历史符号意义的时态空间。滨江古城重庆江津,就有这样一座荒园。

出江津城东门口,置身一条“丁”字街边,已然是大同路尽头,接古莲池了。莲池之谓古,在盛唐的颜色里就摇曳出数百亩荷花。古莲池畔有一座颓废的小公园,园内有一棵黄葛树,被风霜淘去了半边主干,斜逸着,摇摇欲倾,却顽强挑出一丛绿意,任风雨叩问年轮,斜矗着旧园的旗帜。

是园也,乃江津闻人张茂芹、张采芹兄弟所创。修己以安人,是中国儒家文化在群季关系中的定位,张氏兄弟在经商致富后,就兼善乡里了。二十余亩的纤巧公园,处于江津东阜门外,名东门公园,濯万里长江而不灰索,踞一隅城郊而无俗艳。小县城对恬淡美的向往,有待于向镶嵌在古城门这块小巧的园地追寻,幽幽地吐纳着小城的平和。小城人有闲的时候居多,平平仄仄的脚步,去赴风和日丽或者明月在天的约会,于是青石板的街道回响着脆生生的足音。

岁月踏进1938年。江津城因处陪都上游要地,文化机关,文化名人,沿蜿蜒的长江,迁移西进,纷纷停泊在古城码头。东门公园开始亢奋。原来它的恬静或许是一种蓄积和等待,它在沸腾中将自己挤进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块版面。

是年初秋,一位长者步履蹒跚踏进了园中。他带着一群白面书生弟子,还有一些古老的经书和木雕经版。长者复姓欧阳,名渐,字竟无。这时,欧阳先生67岁。他肩头上担着中国南京内学院和金陵刻经处的迁移大任。一无经费,二无场地,这副担子搁放何处?

东门公园的主人张氏兄弟站了出来,无偿献出私家公园,作为内学院的迁建用地。德不孤,必有邻。江津名绅邓蟾秋捐出3万块大洋,承担了学院的全部基建经费。地方人士的种种懿行,合拍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时代主旋律。欧阳竟无亲自设计的内学院建立起来了,两栋比肩的砖木歇山式房屋为内学院核心,周边均为四十步,灰色的砖,灰色的柱,灰色的瓦,共同构筑起内敛和沉稳的风格。面北的一栋是经堂,向公众开放,活页连接的五扇大门虽设而不关,当日机呼啸着向江津城俯冲投弹时,经堂里敲钟击磬的和鸣更见得从容和悠长。欧阳先生“杀鬼子不犯杀戒”的主张,从这里穿透佛林界墙,萦绕在后方前线。面南的一栋,是藏经的所在。有围墙与外界隔绝,东西向各开一道小门,高约7尺,阔约3尺,三角尖顶,门边嵌入两块平整的青石,上锩临风傲雪的梅花。这里不开放,内藏稀缺的经本,孤本的经板,只有少数人知道它们的分量。

慷慨襄助内学院的邓蟾秋先生时年68岁。两年后,流寓江津的陈独秀就有理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为邓先生七旬贺寿:火学从衡称卓彦,事功耀赫当寿铭。那个时代,东门公园外大江之上滑行的日影和月影,也是轰隆着驰过的吧。日机频繁轰炸重庆,每每窜至江津空域,投下的炸弹就在内学院大门口前面的长江里炸起冲天的水柱。

1943年2月23日,欧阳竟无圆寂于东门公园内学院蜀院。先生遗言:葬于藏经楼边,墓庐在学院就在。弟子们谨遵先生遗言,直到1952年,内学院蜀院受命原地解散。

南京内学院30年历史,南京15年,江津15年。当年流寓江津的陈独秀与欧阳竟无一同手植的黄葛树,已经空去了半边主干。流年将陈迹淘洗为荒园,岁月的苔尘似乎簌簌在握,江城荒园的印象,绝非蔼蔼远树,淡淡墟烟。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