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梦千寻

时间: 2018-12-06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715

  


  


  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吴冠中在《老街》画序中这样写。


  龚滩,这座曾在乌江绝壁上端坐了1700多年的古镇,比起那些人声鼎沸、客流不息的风光古城,就如沧海遗珠,鲜有人问津。它将所有的动人和苍凉,都收进了青幽如玉的石板街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远离喧嚣,活在了静谧的群山中。


  “嘿作!嘿呀作!嘿作!嘿呀作……”纤夫们高亢豪迈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龚滩。万历元年,乌江东岸的凤凰山岩崩石裂,巨石落至江心,将乌江拦腰斩断,阻塞航道,形成险滩。龚滩却因祸得福,因为“上下船只卸载过,运输换船货堆山”,这里便成了上至贵州,下至重庆涪陵、万县,远至四川自贡的货物中转集散地。从此,这里商贾云集,商业繁荣。民国时期,十几家大盐号和百余家商号会聚于此,于是有了“钱龚滩,货龙潭”的说法,龚滩得以声名远扬。


  三里长的老街串连全镇,蜿蜒腾挪于山石、江岸和屋宇之间。被磨得镜面般光滑的青石板,留不住繁华的足迹,但龙骨石上一个个深深的“杵窝”,却浸润了龚滩人的血和汗。


  在龚滩成为商贸中心的年代,龚滩人也凭着一身气力,做起了搬运工,俗称“背老二”。他们将一包包货物背上肩头,直到目的地才卸下来。借着手上的打杵,使劲儿杵路,支撑着微颤的身体,也支撑起了自己的生活。就这样走着、歇着、敲打着,“三步两打杵”,日复一日,龚滩的青石板街便留下了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杵窝”。龚滩人就这样做着背夫过活着,简单中带着坚强。


  凭江而望,临江的吊脚楼,形态各异,“木色”淋漓,坐落于老街两旁。吊脚楼一面靠街,另三面悬空,靠木柱支撑。每座楼都是依地势而生,像是浑然天成。登楼而望,俯仰之间,蓝天白云,巍峨大山,滚滚乌江。夜登吊脚楼,倚窗而望,更有清风揽月临江听潮的意境。而吊脚楼密集重叠,腾移闪挪于悬崖绝壁间,显得错落有致,变化无穷。正是这种山水和村落结构的和谐统一,才让龚滩古镇如此特别,且吊脚楼本身精雕细琢,巧夺天工。驻足凝视,让人回味无穷。楼里的人儿,或埋首绣花,或望断江月,谁又能知晓来者是“归人还是过客”。


  不光是吊脚楼,古朴幽静的四合院,也在悄声地诉说。青瓦灰墙,飞檐翘角,推开宅门,回廊栏杆间的雕花清晰可见,值得玩味。“半边仓”本是装盐的仓库,只有一半屋檐傲然凌空,触手可摸。老街两旁的屋檐将天空挤成细窄一线,神秘令人向往。还有罗家店、川主庙、董家祠堂,一扇门里就有一个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谁料到在这僻静的山水之间,曾有过这样的繁华。可逝者如斯,洗尽铅华,褪去喧嚣,龚滩又重新归于沉寂。古镇的风姿被定格,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宛若一只停摆的钟。


  2007年,老龚滩因乌江水库建设而永远沉寂在滔滔江水中;2011年,新龚滩搬迁完毕,搬完了建筑,却搬不完龚滩千年的积淀。从未想过离开,却注定是个过客。生于乌江,最终也亡于乌江。于是,龚滩古镇被整体搬迁到了下游一公里处的“安全地带”。


  有人质疑,即使“克隆”成功,吊脚楼却无法复制,背夫文化也将不复存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再延续,龚滩还有千年古镇的韵味和色彩吗?很多人都对新龚滩没有了期待。毕竟,原原本本才是最真实,复制的永远成不了经典。


  然而,何必再寻龚滩,千年梦回,龚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不会断绝,老街印象,乌江倒影,龚滩永远都在。


  龚滩,是一座城,有许多难以割舍的断章,停留在我们记忆的湖面。一个个身影在脑中徘徊不去,如月光倾城;一段段故事驻足于记忆深处,凝成绝世风景。跟随“我们的城”,所有青春的欢快、明亮、浪漫与忧伤,我们,一起分享。


  (作者单位:市检察院第四分院)



  编辑 覃蓝蓝 组版 余游虹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古镇梦千寻

  


  


  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吴冠中在《老街》画序中这样写。


  龚滩,这座曾在乌江绝壁上端坐了1700多年的古镇,比起那些人声鼎沸、客流不息的风光古城,就如沧海遗珠,鲜有人问津。它将所有的动人和苍凉,都收进了青幽如玉的石板街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远离喧嚣,活在了静谧的群山中。


  “嘿作!嘿呀作!嘿作!嘿呀作……”纤夫们高亢豪迈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龚滩。万历元年,乌江东岸的凤凰山岩崩石裂,巨石落至江心,将乌江拦腰斩断,阻塞航道,形成险滩。龚滩却因祸得福,因为“上下船只卸载过,运输换船货堆山”,这里便成了上至贵州,下至重庆涪陵、万县,远至四川自贡的货物中转集散地。从此,这里商贾云集,商业繁荣。民国时期,十几家大盐号和百余家商号会聚于此,于是有了“钱龚滩,货龙潭”的说法,龚滩得以声名远扬。


  三里长的老街串连全镇,蜿蜒腾挪于山石、江岸和屋宇之间。被磨得镜面般光滑的青石板,留不住繁华的足迹,但龙骨石上一个个深深的“杵窝”,却浸润了龚滩人的血和汗。


  在龚滩成为商贸中心的年代,龚滩人也凭着一身气力,做起了搬运工,俗称“背老二”。他们将一包包货物背上肩头,直到目的地才卸下来。借着手上的打杵,使劲儿杵路,支撑着微颤的身体,也支撑起了自己的生活。就这样走着、歇着、敲打着,“三步两打杵”,日复一日,龚滩的青石板街便留下了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杵窝”。龚滩人就这样做着背夫过活着,简单中带着坚强。


  凭江而望,临江的吊脚楼,形态各异,“木色”淋漓,坐落于老街两旁。吊脚楼一面靠街,另三面悬空,靠木柱支撑。每座楼都是依地势而生,像是浑然天成。登楼而望,俯仰之间,蓝天白云,巍峨大山,滚滚乌江。夜登吊脚楼,倚窗而望,更有清风揽月临江听潮的意境。而吊脚楼密集重叠,腾移闪挪于悬崖绝壁间,显得错落有致,变化无穷。正是这种山水和村落结构的和谐统一,才让龚滩古镇如此特别,且吊脚楼本身精雕细琢,巧夺天工。驻足凝视,让人回味无穷。楼里的人儿,或埋首绣花,或望断江月,谁又能知晓来者是“归人还是过客”。


  不光是吊脚楼,古朴幽静的四合院,也在悄声地诉说。青瓦灰墙,飞檐翘角,推开宅门,回廊栏杆间的雕花清晰可见,值得玩味。“半边仓”本是装盐的仓库,只有一半屋檐傲然凌空,触手可摸。老街两旁的屋檐将天空挤成细窄一线,神秘令人向往。还有罗家店、川主庙、董家祠堂,一扇门里就有一个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谁料到在这僻静的山水之间,曾有过这样的繁华。可逝者如斯,洗尽铅华,褪去喧嚣,龚滩又重新归于沉寂。古镇的风姿被定格,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宛若一只停摆的钟。


  2007年,老龚滩因乌江水库建设而永远沉寂在滔滔江水中;2011年,新龚滩搬迁完毕,搬完了建筑,却搬不完龚滩千年的积淀。从未想过离开,却注定是个过客。生于乌江,最终也亡于乌江。于是,龚滩古镇被整体搬迁到了下游一公里处的“安全地带”。


  有人质疑,即使“克隆”成功,吊脚楼却无法复制,背夫文化也将不复存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再延续,龚滩还有千年古镇的韵味和色彩吗?很多人都对新龚滩没有了期待。毕竟,原原本本才是最真实,复制的永远成不了经典。


  然而,何必再寻龚滩,千年梦回,龚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不会断绝,老街印象,乌江倒影,龚滩永远都在。


  龚滩,是一座城,有许多难以割舍的断章,停留在我们记忆的湖面。一个个身影在脑中徘徊不去,如月光倾城;一段段故事驻足于记忆深处,凝成绝世风景。跟随“我们的城”,所有青春的欢快、明亮、浪漫与忧伤,我们,一起分享。


  (作者单位:市检察院第四分院)



  编辑 覃蓝蓝 组版 余游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