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户籍”看户政窗口的变迁 程序少了效率高了,服务好了办事快了

时间: 2019-09-30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571

1985年,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地区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全体同志留影

9月26日上午10时许,江北区公安分局观音桥派出所,人来人往的户政办理大厅,市民吴女士拿着之前就在微信公众号上咨询而准备好的材料以及预约的号码,到窗口为儿子办户口。民警杜娟热情接待了她,并很快为她办理好了业务。

“现在的户政办理环境和程序,跟以前比起来可真是大变样。”吴女士感慨道。

这句话让1990年起就在户政岗位上的“老户籍”杜娟深受感触。今年51岁的杜娟向记者介绍,以前的办事柜台比现在高出许多,只在玻璃上留出一个小窗口,群众递交材料时只能伸一只手进来。而今,柜台变成低台开放式,效率提高了不说,和群众的关系也亲近了。说着说着,杜娟的思绪飘回到了那个她还被称作“小杜”的年代。

身份证办理:从手工填写底卡到多功能“二代证”

1984年,公安部在北京试点颁发居民身份证,1985年指定重庆、上海、天津等9个城市首批开展制发居民身份证工作。1985年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居民身份证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重庆市颁发居民身份证实施方案》。

“当时,群众带上一寸免冠黑白照片到派出所,由民警手写填好底卡,再把照片贴到身份证卡上,并人工对居民身份证进行编号,随后送公安厅翻拍制作成居民身份证。”杜娟回忆:“当时字写得规整的民警会受到‘特殊照顾’,被派去填写底卡。”

为了保证居民身份证的质量,制证有组织照像、填写底卡、翻拍、扩印、裁切、印刷、塑封七道工序,每道工序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制度,不合格的要返工重做,确保制作的每个证件符合统一的规格标准。但即便是十分细心谨慎,仍不可避免错填、误填、漏填的情况。

1992年,计算机录入开始逐渐取代人工填写。2000年,市公安局设计开发了“居民身份证无底卡制发网络管理系统”,摄像机和扫描仪代替了手工采集照片,网络传输取代了车马周转,计算机无底卡制证替代了人工翻拍,制证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2004年4月,“二代证”时代全面到来。“照片变成了彩色、芯片储存信息,防伪功能增强、增加了指纹录入、可机读也可视读……可谓实现了真正的‘人证合一’。”杜娟一条条细数着二代证的特点。

户口迁徙:从“先下后上”到全国联网

同样体会到户政办理快捷方便的市民王阿姨拿着户口簿从观音桥派出所走出来,惊喜地说,她是来帮儿媳妇和孙子办入户手续的,从成都转到重庆江北,没想到跑一趟就办好了。

“2006年前,户口迁徙非常繁琐。”谈及迁徙业务发生的变化,杜娟回忆:“不仅要等指标,而且要跑上好几次。”刚接触户籍工作时,杜娟办理的更多是新生儿入户登记和老人的死亡注销业务。

讲起最初户口迁徙的高难度,杜娟介绍,那时户口迁徙讲究一个“先下后上”,也就是说得填写一张“异动”小卡片,写明迁入迁出原因,然后从自己的户口原籍地迁出,之后才能到需要迁入的地址办理相关手续。由于当时每个派出所只能负责办理自己辖区内人口的户籍业务,不论是迁入还是迁出,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讨论、再审核等环节。有时候两地相隔千里,迁徙户口的群众因为材料不齐而来来回回跑上好几趟,这都是常有的事。

而今全国联网,查询、审核户籍信息就是民警动动鼠标的事。

智慧警务:从工作日办理到24小时不打烊

居民身份证自助申请、领取,全功能证件自助拍照,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去年10月,江北区公安分局以推动民生警务的智能化发展为着力点,巧妙选择群众需求关键点和公安工作结合点,在全市率先投放集9个大项业务于一体的智能警务自助服务区。服务区按照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建设初衷,以简易操作为导向,充分简化操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长,以满足市民群众的“进入门槛”。便捷、高效、全天候“不打烊”警务服务引来市民争相“尝鲜”,真正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

“过去市民都苦恼于‘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休息时间没处办事’,现在可不同了,不打烊的24小时自助服务机方便了大家,今后还会有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务。”谈及科技加力后民生警务工作带来的便利,杜娟这样评价。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由江北区公安分局研发的“江北公安在线”微信便民服务平台也在不间断地为市民游客服务。不管是居民身份证申领、居住证办理、户籍迁出注销、户籍迁入、新生儿入户还是港澳台居住证申领,近30项便民服务事项,只需要进入微服务点击预约,按照短信通知到指定地点办理即可。

记者 杨雪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老户籍”看户政窗口的变迁 程序少了效率高了,服务好了办事快了

1985年,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地区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全体同志留影

9月26日上午10时许,江北区公安分局观音桥派出所,人来人往的户政办理大厅,市民吴女士拿着之前就在微信公众号上咨询而准备好的材料以及预约的号码,到窗口为儿子办户口。民警杜娟热情接待了她,并很快为她办理好了业务。

“现在的户政办理环境和程序,跟以前比起来可真是大变样。”吴女士感慨道。

这句话让1990年起就在户政岗位上的“老户籍”杜娟深受感触。今年51岁的杜娟向记者介绍,以前的办事柜台比现在高出许多,只在玻璃上留出一个小窗口,群众递交材料时只能伸一只手进来。而今,柜台变成低台开放式,效率提高了不说,和群众的关系也亲近了。说着说着,杜娟的思绪飘回到了那个她还被称作“小杜”的年代。

身份证办理:从手工填写底卡到多功能“二代证”

1984年,公安部在北京试点颁发居民身份证,1985年指定重庆、上海、天津等9个城市首批开展制发居民身份证工作。1985年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居民身份证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重庆市颁发居民身份证实施方案》。

“当时,群众带上一寸免冠黑白照片到派出所,由民警手写填好底卡,再把照片贴到身份证卡上,并人工对居民身份证进行编号,随后送公安厅翻拍制作成居民身份证。”杜娟回忆:“当时字写得规整的民警会受到‘特殊照顾’,被派去填写底卡。”

为了保证居民身份证的质量,制证有组织照像、填写底卡、翻拍、扩印、裁切、印刷、塑封七道工序,每道工序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制度,不合格的要返工重做,确保制作的每个证件符合统一的规格标准。但即便是十分细心谨慎,仍不可避免错填、误填、漏填的情况。

1992年,计算机录入开始逐渐取代人工填写。2000年,市公安局设计开发了“居民身份证无底卡制发网络管理系统”,摄像机和扫描仪代替了手工采集照片,网络传输取代了车马周转,计算机无底卡制证替代了人工翻拍,制证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2004年4月,“二代证”时代全面到来。“照片变成了彩色、芯片储存信息,防伪功能增强、增加了指纹录入、可机读也可视读……可谓实现了真正的‘人证合一’。”杜娟一条条细数着二代证的特点。

户口迁徙:从“先下后上”到全国联网

同样体会到户政办理快捷方便的市民王阿姨拿着户口簿从观音桥派出所走出来,惊喜地说,她是来帮儿媳妇和孙子办入户手续的,从成都转到重庆江北,没想到跑一趟就办好了。

“2006年前,户口迁徙非常繁琐。”谈及迁徙业务发生的变化,杜娟回忆:“不仅要等指标,而且要跑上好几次。”刚接触户籍工作时,杜娟办理的更多是新生儿入户登记和老人的死亡注销业务。

讲起最初户口迁徙的高难度,杜娟介绍,那时户口迁徙讲究一个“先下后上”,也就是说得填写一张“异动”小卡片,写明迁入迁出原因,然后从自己的户口原籍地迁出,之后才能到需要迁入的地址办理相关手续。由于当时每个派出所只能负责办理自己辖区内人口的户籍业务,不论是迁入还是迁出,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讨论、再审核等环节。有时候两地相隔千里,迁徙户口的群众因为材料不齐而来来回回跑上好几趟,这都是常有的事。

而今全国联网,查询、审核户籍信息就是民警动动鼠标的事。

智慧警务:从工作日办理到24小时不打烊

居民身份证自助申请、领取,全功能证件自助拍照,临时身份证明自助办理……去年10月,江北区公安分局以推动民生警务的智能化发展为着力点,巧妙选择群众需求关键点和公安工作结合点,在全市率先投放集9个大项业务于一体的智能警务自助服务区。服务区按照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建设初衷,以简易操作为导向,充分简化操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长,以满足市民群众的“进入门槛”。便捷、高效、全天候“不打烊”警务服务引来市民争相“尝鲜”,真正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

“过去市民都苦恼于‘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休息时间没处办事’,现在可不同了,不打烊的24小时自助服务机方便了大家,今后还会有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务。”谈及科技加力后民生警务工作带来的便利,杜娟这样评价。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由江北区公安分局研发的“江北公安在线”微信便民服务平台也在不间断地为市民游客服务。不管是居民身份证申领、居住证办理、户籍迁出注销、户籍迁入、新生儿入户还是港澳台居住证申领,近30项便民服务事项,只需要进入微服务点击预约,按照短信通知到指定地点办理即可。

记者 杨雪